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
2019-12-17张元来赵崇学袁得光
张元来 赵崇学 袁得光
摘 要: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几年猪瘟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猪瘟流行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归纳了其诊断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猪瘟;流行特点;诊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11-0038-03
猪瘟,又称古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1]。1833年,该病首先发现于美国的俄亥俄州,呈世界性流行,以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為主要特征。该病的暴发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国际贸易。
猪瘟在我国流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疾病之一,每年由猪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遍采用以猪瘟兔化疫苗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一度有效地控制了猪瘟在我国的大规模流行[2]。近几年来,随着养猪业的迅猛发展,CSFV仍在养猪场广为流行,主要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早产,产死胎、畸胎、木乃伊胎或弱仔以及仔猪腹泻,给猪瘟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3]。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详细阐述了猪瘟的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瘟的流行病学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病原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本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中,以脾脏、淋巴结、肾脏、血液及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毒量较高。根据毒力的强弱可以将其分为强毒株、中毒株、低毒株及无毒株。猪瘟病毒不同毒株间的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能够引起不同年龄猪的急性致死性感染,低毒株感染往往引起妊娠母猪的带毒综合征等。
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该病毒在粪便中于20 ℃能存活2周;72℃~ 76 ℃的水1 h能杀死病毒;强烈的阳光照射1~4周能杀死病毒。常用的消毒剂为:2%烧碱溶液、5%漂白粉溶液、5%~10%石灰水和3%~5%来苏儿溶液。其中2%烧碱溶液是最合适的消毒剂。
2 猪瘟的流行特点
2.1 流行范围广,流行形式发生转变
我国是一个生猪生产大国,随着我国生猪及畜产品加工、出口日益频繁,猪传染病的防控也将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猪瘟的流行范围较广,典型或非典型猪瘟的报道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4],其流行形式也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已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吕宗吉和涂长春等[5]利用RT-PCR方法和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了我国猪瘟流行的16个省、市和自治区的48个疫点,检测结果显示:猪瘟的发病率高达41%~44%。陈轶霞等[6]对甘肃省1990-1999年猪瘟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甘肃省猪瘟的发病率高达56.66%。丘惠深等[7]对我国13个省、市的29个大、中型猪场调查,结果显示29个猪场中全部存在母猪带毒的情况,带毒母猪综合征感染率为11.12%。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形式已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性流行,规模较小,强度也较轻[10]。
2.2 发病猪的月龄小
由于猪瘟流行形式的改变,100日龄以下,尤其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到60 d的保育猪,是该病发病的主要猪群,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也较高,而且发病前无明显的临床症状。100 d以上的育肥猪和种猪发病则较少[8]。
2.3 发病温和
当前,猪瘟在许多国家已被控制,较大规模的流行很少发生,病程也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病情来势较为缓和。近年来研究表明,猪瘟在我国的发病多以温和型、非典型、慢性型为主,主要是引起妊娠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综合征(如早产,流产,产死胎、畸胎、木乃伊胎和颤抖胎等)及仔猪腹泻。
2.4 持续性感染与免疫耐受性
据报道,感染猪瘟的猪大约有60%未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而呈现持续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即繁殖母猪感染了野毒或低毒力的病毒,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不呈现临床症状,但却源源不断地向外界环境排毒或者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通过研究发现,感染猪瘟病毒的母猪会发生所谓的“母猪带毒综合征”,其数量可达到妊娠母猪的43%。由于母猪的这种持续性感染,其所生的仔猪或其他被感染的仔猪会出现先天性的免疫耐受。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猪瘟会大面积流行。
2.5 继发感染与混合感染
近年来,我国在猪瘟的防控方面面临着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的双重挑战。它们往往引起患病猪的病情复杂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且防治效果不显著,最终多以死亡而告终。如猪瘟与猪肺疫、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弓形虫病、猪链球菌病、猪白肌病、猪水肿病和仔猪副伤寒等发生混合感染,导致其临床症状呈现多样化、病理变化复杂化,从而增加了猪瘟诊断与防治的难度。
3 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3.1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组化试验、琼脂糖扩散试验等,其具有以下优缺点:
3.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现在使用最广的检测手段,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和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常用于规模化猪场的检测,在疫苗免疫效果的评定、疾病的防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方法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广泛应用于猪瘟的检测,如Dot-ELISA、BAS-ELISA等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猪瘟病毒的E2基因,经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猪瘟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易纯化和成本低等特点。研究人员以杆状病毒作为载体表达了猪瘟病毒的重组E2蛋白,以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重组E2蛋白竞争抑制ELISA(CI-ELISA)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以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和流行病学监测。
目前用于检测猪瘟抗体的ELISA试剂盒已经比较成熟,在基层和市、县级实验室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是,用于检测猪瘟抗原的ELISA试剂盒仍然存在敏感性不高、非特异性强的问题,对于温和型猪瘟与持续性带毒猪的检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1.2 免疫荧光法
免疫荧光法是猪瘟的常用诊断方法,可用于检测病猪内脏器官是否存在猪瘟病毒,对猪瘟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可靠、成本低等优点。因此,目前许多国家将它作为执行猪瘟消灭计划的主要诊断试验之一。采用免疫荧光法净化猪瘟已经在一些猪场取得成功。
3.1.3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IHA)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等优点,可用于免疫抗体的检测,但敏感性较低。采用IHA方法和Dot-ELISA方法可检测仔猪血清中的母源抗体含量。结果表明:IHA方法比Dot-ELISA方法更能客观地反映仔猪早期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可用于检测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及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
目前,可用于猪瘟检测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还包括中和试验、免疫胶体金技术等,但这些方法的一些缺点给推广应用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应用不广。
3.2 分子生物学诊断
3.2.1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
RT-PCR是发展最早的一种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猪瘟病毒的检测,能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采用RT-PCR方法对广西19个猪场的58份疑似猪瘟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数为34份,阳性率为58.62%。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广西地区的135份疑似猪瘟病料,结果表明:阳性数为84份,阳性率为62.20%。
3.2.2 荧光定量PCR技术
荧光定量PCR方法是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核酸定量技术,具有检测准确、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核酸的检测,在病毒的定性和定量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3.2.3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是在分子标记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诊断技术,具有准确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可用于猪瘟的诊断,但是该方法诊断费用过高。
参考文献:
[1] 梁仕岩, 汤德元, 黄涛等. 猪瘟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J]. 猪业科学, 2009, (04): 88-92.
[2] 李连任. 当前我国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J]. 当代畜牧, 2005, (2): 14-16.
[3] 柴君秀, 史晓, 朱向平等. 规模化猪场种猪群猪瘟的净化方法及其综合性扑灭措施 [J]. 当代畜牧, 2003, 6: 12-14.
[4] 王雯慧, 陈怀涛. 猪瘟流行的病因学分析与防制 [J]. 中国兽医科技, 2000, 30(3): 15-19.
[5] 吕宗吉, 涂长春, 余兴龙等. 我国猪瘟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1, 23(4): 300-302.
[6] 陳轶霞, 魏润生, 韩庆彦等. 集约化猪场猪瘟免疫抗体的监测与防制对策 [J]. 中国兽医科技, 2001, 31(6): 19-21.
[7] 宁宜宝, 王琴, 丘惠深等.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对母猪繁殖性能及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 [J]. 畜牧兽医学报, 2004(4): 94-98.
[8] 陶玉顺, 黄涛, 袁东波等. 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 [J]. 畜牧与兽医, 2008, (08):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