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拉肚子該怎麼辦?
2019-12-17汪冠群醫師
汪冠群 醫師
腹瀉,也就是拉肚子,人們常常覺得只是小事,吃幾片黃連素、整腸丸就搞定了。其實不然,正所謂「是藥三分毒」,拉肚子更應分清情況再用藥,特別是不能濫用抗生素。因為濫用抗菌藥物可能會造成體內菌群失調,會讓腹瀉反復發作,病情加重。
大部分腹瀉是非感染性的
感染性腹瀉引起原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如不乾淨的生魚片等。症狀:嘔吐、發熱、食欲減退。
非感染性腹瀉引起原因:消化不良、暴飲暴食、油膩或辛辣食物刺激、受寒、水土不服、精神緊張等。症狀:不發熱、偶爾嘔吐。
日常的拉肚子,大部分都是非感染性腹瀉。近年來由於生活節奏、飲食結構、城市環境的改變,非感染性腹瀉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四季皆會發生,尤其是夏秋交替之際,發病率更高。
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區分了腹瀉發生的原因之後,在臨床上,根據病程長短,可以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嚴重的急性腹瀉可能導致脫水、休克甚至死亡。
急性腹瀉是由多種不同原因(如細菌感染、毒素作用、化學物質刺激等)引起的腸道急性彌漫性炎癥。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大多是感染引起的。大部分輕度或中度的腹瀉都會在12至24小時內逐漸緩解,但嚴重而持續的腹瀉卻會導致水份、養份及電解質的大量流失,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起脫水甚至休克、死亡。
慢性腹瀉經常是內分泌或腸胃系統出了問題。
當腹瀉持續時間超過2個月以上,或2~4周內反復發作,即稱為慢性腹瀉。慢性腹瀉主要是由消化系統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影響所致。通常會有大便緊迫感,每天3次以上的稀便,腹部、肛門附近不舒服,腹痛,甚至可能會發熱、貧血、消瘦、關節炎、皮疹等症狀。
常見的慢性非感染性腹瀉有腸易激綜合征、慢性功能性腹瀉、腸道菌群失調所導致的腹瀉等,腫瘤、甲亢、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也會有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身體警訊包括:大便次數變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
便稀或不成形;糞便含水量大於85%,有時伴有黏液、膿血;持續兩個月以上,或在2~4周內經常復發。
中醫如何治療腹瀉
中醫治療慢性腹瀉手段豐富,臨床辨證論治。治療在運脾化濕的基礎上,輔以益氣、溫中、抑肝、滋陰、清熱、化瘀等法,常用的中藥方劑有痛瀉要方、參苓白術散、理中湯等。搭配各樣中醫外治法,如:1.中醫推拿按摩;2. 針灸治療;3. 敷貼治療;4. 穴位注射;5. 足浴療法等,內外合治效果更好。優點:調理脾胃,預防慢性腹瀉。
腹瀉其實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它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環,能將體內的致病菌與它們所產生的有害毒素排出體外,以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它同時也是一種「身體的警訊」,在告知人們自己的腸胃系統出了狀況。
有些人發生腹瀉的時候,就立即服用強力止瀉劑,這種作法其實是不智之舉,因為過強的止瀉劑會導致胃腸不蠕動,表面上雖然症狀消失了,但粉飾太平、閉門留寇的結果,可能使細菌及其毒素長久滯留體內,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當急性腹瀉發生的時候,最好先不要吃固態的食物,以讓腸胃道作適當的休息。不妨可以先喝一些冷或微熱的白開水、運動飲料或清湯,以補充一些水份及電解質。記得先不要服用市面上的止瀉成藥,以便讓自己的消化系統自行排除一些有害的細菌及毒素。
日常保健
●一招舒緩腹瀉:排便後坐著或平躺於床上,找到穴位,彎曲食指,以食指關節點按壓穴位,以有點刺痛的力道按壓為佳,持續10分鐘。
●穴位:天樞穴
功效:緩解腹瀉,健脾養胃。
●穴位: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穴是人體足陽明胃經的一個穴位,主治之症包括胃腸疾病以及下肢和精神疾病。比如:胃痛、嘔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鳴、洩瀉、便秘、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失眠、癲狂、頭暈等精神疾病;下肢痿痹、膝痛等下肢疾病。
●穴位:公孫
功效:刺激公孫穴具有補脾和胃、調心安神的功用,可以用於治療胃痛、痢疾等胃腸疾病和心煩、失眠等神經系統疾病,對女性痛經的緩解也很有幫助。
腹瀉或容易腹瀉的人該怎麼吃
●應該少吃:
大部分容易腹瀉的人,只要一受寒腹瀉,就會惡化,所以要儘量少吃冰冷的食物,比如說生菜沙拉、水果等。
●應該多吃:
對腹瀉有益的有梅子、山藥、大蔥等食物。
梅子有很強的抗菌及整腸作用,所以可以改善腹瀉。山藥有很強的滋養強壯的作用,也具有幫助消化、止瀉的效果。大蔥適合一受寒就容易腹瀉的人食用。可以使身體溫熱,不易腹瀉。
●簡易養生食譜(已經有一段時間腹瀉、正在康復期、平時脾胃較虛弱者都合適):
●山藥粥:
材料:米一杯、水10杯、山藥100克、梅子3顆;
作法:1.山藥去皮切細;2.將米及10杯水放入鍋內,煮到八分熟後放入山藥,再煮到米變軟;3.一碗粥加入3顆醃梅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