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联体模式下基层卫生院急诊科的建设
2019-12-17陈巍王冠玉李国莉杨波张勇直彭康生
陈巍 王冠玉 李国莉 杨波 张勇直 彭康生
[摘要] 該文探讨在该区域内医联体模式下基层卫生院急诊科的建设,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基层卫生院急诊科目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基层卫生院急诊科建设不平衡,没有得到合理投入,急诊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纠纷多,人才培训梯队不健全,抢救流程制度不完善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提高急诊科地位认识,按照指南进行急诊科建设,合理投入购置急诊急救设备,合理布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合理规划抢救流程,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业素质和急救技能,建立全科医学模式急诊科,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拓展和延伸急诊服务,增加社会效益,为基层卫生院急诊科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 医联体;基层卫生院;急诊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10(b)-0073-02
急诊医学的兴起,不仅带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也为人们看病提供了便捷的通道。目前三级综合医院的急诊医学的技术水平已与世界比较先进的急诊技术相接轨,但是基层卫生院的急诊医学建设较晚,其发展滞后,个别卫生院的急诊医学建设甚至和国家规定的管理指南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导致其发展缓慢。
近年来,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各类意外事件与灾害的发生率均持续上升,尤其是交通事故,其发生率极高,且后果通常较为严重,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急诊治疗。种种因素的影响,对急诊医学科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卫生院急诊医学的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蒲江县人民医院于2011年1月被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医联体的方式进行了托管,2015年8月,蒲江县下属16家基层卫生院与蒲江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形成了1+1+N的医联体模式,即一家三级医院托管一家二级医院,并对N家基层卫生院进行协助帮带的医联体模式。
急诊科是医联体建设的重点之一,目的是通过医联体这种模式,加快基层卫生院的急诊医学建设与发展,提升急诊急救专业技能,以满足患者对急诊救治的需求,继而提高医护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通过这3年的医联体急诊科建设,基层卫生院的急诊急救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其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医疗人员对基层急诊医学的建设认识还不够,重视性不高,人员流动较大,另一方面整体医疗水平尚未达到要求,导致医患纠纷事件时常发生。
然而,基层医院的急诊科却是战斗在最前沿的科室,担负着接诊、抢救、治疗、分流病员的任务,要对危重患者要做到准确诊断、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在这些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加强基层卫生院急诊医学的建设和管理。
1 基层卫生院领导应着力建设急诊医学科
急诊科属于医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医疗水平的高低,技术水平如何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反映了医院诊治的实际水平,医患之间的关系及社会形象。因此,医院领导要对急诊科的建设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使急诊科在医院的发展中成为可无可有的科室,成为边缘化科室,要把急诊科提到重要科室的层面加以建设和管理。
3年来可以看到县级区域内有些基层卫生院的急诊科建设逐步发展,规范,并通过自身努力并入了120网络;而有些基层卫生院的急诊科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说明部分基层卫生院领导对急诊医学发展的认识不足,对急诊科建设的重要性缺少全面的认知,对科室的定位毫无概念,对相关医护人员的薪资待遇、进修学习等未提供平台。因此,领导要重视,政策要倾斜,积极培育急诊专业人员[1]。
2 对急诊科建设进行合理的投入
急诊科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医务人员在抢救危重患者工作中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抢救治疗结果。因此,医院必须有合理的投入,配备足够的医务人员,配备较完善的抢救,通讯和运输设备。3年来,部分基层卫生院基本抢救需要的除颤仪和洗胃机没有配置,有些基层卫生院即使配置了,也没有应用到实际中。有一半以上的基层卫生院没有配备院前急救救护车。
3 合理的急诊科布局
急诊科在医院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急诊科合理的布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使整体布局出现混乱。①方便急诊患者就诊,保证绿色通道患者畅通无阻。②利于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利于危重患者分流,通道没有障碍,抢救操作距离最短,方便,合理紧凑。
目前大部分基层卫生院接诊到危急重患者后,都直接通过急诊将患者转至住院部进行抢救处理,而急诊科仅仅是个中转站,存在较大的医疗隐患。①危重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耽误了抢救时间。②存在转运风险;③加大了住院部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和风险。
4 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培养
基层卫生院的急诊科设置一般都不是很健全,常常都只有内科和外科,急诊工作往往是医院其他二级科室人员来承担,缺乏复合型急救人才。急诊工作往往有时工作量大,风险高,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矛盾,再加上由于急诊工作性质,劳动强度,薪酬待遇低,晋升职称困难 等诸多原因,使得很多医护人员对急诊科望而却步,并且在急诊科工作,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因此,大多数青年医生不希望固定于急诊科,就算在急诊科也通常是迫于行政安排或医院政策,而非自愿,而且只要其在急诊科轮转安排到期,依然回归原本科室。因此,基层卫生院对这类医护人员的培训重视度不高,基本不会安排系统、正规的培训课程,此现象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更为突出,这样就造成了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而急诊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也难以提高。
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是急诊科和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基层卫生院必须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引入优质的专业人才,并想方设法将其留下,通过绩效考核、奖金制度、职称规划、进修学习等措施予以实现。在人才培训方面,要将急诊医生培养成全科医生,并确保其能全面了解、认识急诊科常见病
住院醫师的规范化培训效果显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诊医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急诊科的整体医疗水平[2]。采取医联体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通过“走出来,请进去”的模式,组织急诊医生到上级医院参加培训,或聘请专家到本院进行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诊治的患者是各个年龄层的危急、重症患者,急诊医生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提高专业技能,努力成为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全科医生,所以急诊工作对急诊科医生的要求相比于其他科室要高,所有急诊医生都应该具备基础急救技能,并且要不断的培训和提高。
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全面地对急诊科的医务人员进行培养,让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急诊医学发展的步伐。
5 不断完善各种抢救措施,改善绿色通道流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急诊科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急危重病症的抢救措施,熟悉各种抢救设备的操作规程,医护分工合理,岗位职责明确。
急诊绿色通路是作为救治急诊科患者的医疗系统,其在急诊科诊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现下基层卫生院的绿色通路建设并不健全,更甚者还没有这样的一种概念,不适应医疗市场及急诊科患者救治的需要。为了保证急诊科的诊疗工作得到高效、快速进行,强化急诊绿色通路的建设极有必要。急诊绿色通路指院内为急诊患者快速、高效的医疗服务机制,包含预检分诊、抢救室、监护室、手术室、药房、输血科、检验室,功能科和放射科等,对危急生命的重症患者进入急诊科后,都能迅速进入急诊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收费,及时、高效地得到救治,挽救生命。
急诊科还应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既能保证抢救工作井然有序,提高效率,又能提高急诊工作质量和提高抢救成功率,也是提高急诊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要强调“3个意识”,即窗口意识: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患者来到急诊后,医护人员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诊治和抢救每一个患者,使其有一种温暖、信任感,做好医患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强[3];急诊意识:首诊医生负责制,达到“急而不乱,忙而有序”,对患者而言,不管从哪个层面分析,急诊科的首要任务均为“快”[4],使患者得到快速,准确,合理的抢救处理;安全意识:急诊科医护人员要尽心尽责,坚守岗位,不推诿,拒绝患者,危重患者病情不稳定,不转运,严格落实,确保安全[5]。
6 结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也越来越迫切,但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扩大并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卫生院的急诊急救建设还很脆弱,然而,它们的建设对于医疗卫生事业来说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急诊医学现阶段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要不断强化和发展急诊医学,特别是基层卫生院的急诊建设,合理科学的落实,才能从根本上为人民群众的看病提供方便,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玉丽,李剑妹.基层医院急诊一体化模式建设和管理的研究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31):202.
[2] 付国强,王伯良,任彬.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1):81-83.
[3] 韩庆烽,王冠,张祺,等.医患沟通技能评价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3):435.
[4] 莫清飞,卢中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拥挤的现状及对策[J].临床急诊杂志,2017(1):81-84.
[5] 宋承旭,李青,李向雪,等.基层医院儿科急诊建设思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s1):136-138.
(收稿日期: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