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019-12-17李刚

魅力中国 2019年37期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李刚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第三小学校,四川 宜宾 644400)

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做好对其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虽然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开展了相应工作,但仍未脱离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使得小学数学创新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做好对其教学模式研究至关重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主张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知识的学科,所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只靠教师课上的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议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并可以发表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是学生所具备的学习优势。好奇心能够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做为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好奇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去否定学生,而要积极深入的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开疑惑的过程。其次,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时,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因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高低区分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背景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课上忙碌的记笔记,缺少认真思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新课程改革提倡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更高效,并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内应力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产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详细的为学生讲解,使学生对自己的提出的问题深刻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没有固定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受到限制,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们创建更多展示的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课堂看作是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进步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创新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设计,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目标,让学生可以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猜你喜欢

中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