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12-17张石磊
张石磊
(安徽宿州市十一中,安徽 宿州 234000)
教育界越来越强调中国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型,所以初中生物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热门学科,理应受到重视。学生学习生物不仅是为了了解人类生物乃至世界的形成原因,还是在掌握原有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在未来更深入地对自然世界进行探索。在此宗旨之下,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将教授的知识进行多方面延伸,开导学生的思维,不应过于注重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如此才能让学生自主挖掘新知。本文将简要阐述教师应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分析初中生物核心素养与生物学习形式的关联,目的在于让学生重视初中生物学习,体会生物学科对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性。
一、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良好生物氛围
小学教育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综合为“科学”学科,初中阶段才有了细分。所以在学生尚未形成生物核心素养的时期,初中生物教育尤为关键。初中生物学科可以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探究、观察、总结等能力,并通过自然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事例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科的距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1】。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过于强调生物学习的作用,而是应该致力于传达生物学习的特点与主要方式,从而让学生自觉建立“生物学习思维”,将生物学生视为基本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效率。
比如学到《呼吸作用》内容时,呼吸作为生物维持生命的常见活动,教师可以从“我们人类”角度入手:人类的呼吸作用的大致过程是什么?走路时的呼吸和快步跑时的呼吸是同一种呼吸吗?如果是同一种的话,为什么突然激烈运动后的我们肌肉会酸痛呢?…诸如此类,教师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现象入手,在慢慢展开延伸至生物课本内容,如此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营造课堂氛围提供有利条件。再者教师也可以多角度地从“动物”和“植物”两大方面来探究呼吸作用的意义——如果植物也和人类一起呼吸,到底是谁来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呢?这样就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新知识。将生物知识宏观微观两方面结合,有助于营造生物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师也可借助图片、影像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科的内涵。
再者,教师也可通过宏观生物知识的讨论来帮助学生锻炼发散性思维。比如《人类的起源于与发展》章节中,大致讲述了人类通过进化、演变成如今最适应地球的形态。因此教师也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主题切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体会到自然界生物的进化论蕴含的道理,并且感悟生物研究对自然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白人类的生老病死、动物的演变进化、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甚至自然界的演替这一切都是顺应自然的过程,学生也会在初步建立世界观的过程中提高生物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思考生物现象,并主动进行解释。比如人体是如何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排泄废物的。
二、运用实验教学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生物作为现象与结论相辅相成的实践性学科,多数知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知识要求学生背诵掌握,对于学生来说较为艰巨。运用实验探究对于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会有较大帮助,学生可通过设计实验过程锻炼思维缜密性,并通过实验结论进行总结性分析,从中巩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参与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过程,从而锻炼动手、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从本质上了解了生物原理现象,从而提升初中生物核心素养【2】。
比如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章节时,教师可就“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对照试验的探究。可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单一变量,开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并将所得出的结论分享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而记下,而是真正懂得其中的原理而熟悉掌握。此外,教师还应针对一些生物原理开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形式上的深层次探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
再比如教师讲到《学习使用显微镜》章节时,也可以借助显微镜食物进行现场介绍,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显微镜各个部件的作用与使用方法。此外,教师也可加上制作玻璃标本的知识点,让学生动手制作玻璃装片,并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从装片的制作步骤到使用显微镜的过程,学生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生物知识,在思考和求实过程中提升生物核心素养。
三、总结
生物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现代初中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教师应该意识到营造良好生物学习氛围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会主动实践探究生物奥义,并养成严谨求实的求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