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政策促进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2019-12-17

新营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大湾政策人才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

一、人才引进——刚柔并济,以柔为辅

第一,引进多样、多层次人才。总体上看,广东9市侧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学历人才、留学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不同类型人才的认定在各城市之间略有差异。例如,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方面,各市没有统一标准,依据各市出台的认定方法为准,一般包括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广州市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依其业绩与贡献不同,将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划分为“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三个层次;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分为国内高层次人才(杰出人才、各级别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ABC三类海外人才)。但是,不管认定标准如何变化,高层次人才认定里总是包含领军人才。领军人才对于创新创业团队的发展及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头引领作用,因此是各市争抢的重点对象。在“制造强国2025”的政策导向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东莞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工匠精英”引领计划,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工匠精英”。高学历人才中,博士及博士后人才受到格外重视。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各市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及人才,提高本市的创新水平。除以上几种人才,珠海和东莞还计划引进港澳人才共促大湾区的建设,佛山计划通过公务员选调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东莞大力引进培养名师、名医、名家、莞邑工匠。人才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些城市考虑的方面,诸如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或拥有专科学历的技能人才被列入人才引进计划。值得提出的是,柔性引才也越来越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引才手段,江门市通过短期聘用、借调、项目合作、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兼职指导、学术交流等柔性方式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

与广东9市不同的是,香港、澳门两个行政区在引进人才方面相对保守,相关的政策法规较为稀缺。香港在2003年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和2006年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基础上,于2018年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其人才政策由笼统的“输入内地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转为具体的“为合资格科技公司或机构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在香港从事研发工作”,在大湾区共同建设背景下,香港抓住机遇发展科技,提升创新力和人才竞争力。2014年澳门政府成立了人才发展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是为特区建立一个稳健的人才发展体系,由三个专责小组负责三个基本职能:规则评估专责小组负责人才需求的预测、人才培养计划专责小组负责人才培养与激励、鼓励人才回澳专责小组负责人才资源的运用。澳门的人才引进侧重于海外人才回流以及重点行业的人才引进。

第二,人才准入条件严苛。除了各类人才认定的资格条件外,年龄、职称、成果和贡献成为一些城市引进人才的标准,其中年龄标准最为严苛。以深圳为例,其引进的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年龄需在45周岁以下,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年龄需在3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年龄需在50周岁以下;按照深圳市人才引进综合评价分值表测评达到100分,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员才能被认定为人才加以引进。

二、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备受重视,共性中有个性

各市的政策中,人才培养和发展占据重要。从人才类型上看,各市都注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重点领域的人才的培养,其中,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和各市独特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传统产业,如佛山的家用电力器具制造、食品饮料、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家具制造、陶瓷建材、纺织服装,香港的科技产业等。共性之外,各市在培养重点类型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广州、深圳还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珠海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措施方面,政策涵盖了资金资助、打造环境、提供机会三个维度。在资金资助方面,各市标准不同,但主要目的都是通过生活补贴、每月津贴等形式让人才无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各市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诸如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的机会,帮助各类人才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得到各市的格外重视,纷纷出台相应的专门政策进行培养方式的规范,各市基本采用技师工作站建设项目、公共实训基地等形式给予高技能人才支持。在打造环境方面,主要是社会保障措施(如医疗健康服务、子女入学等)的完善,保障人才在所在地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三、人才激励与保障——同质化严重,人才争夺的筹码

各市对于人才的激励和保障基本从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五类落实。

要让人才更好地发挥智力才干,为城市建设发展贡献力量,首先要让人才对工作的城市有归属感。落户能够让人才真正成为工作城市的合法居民,享受城市生活方方面面的便民服务(如购房、就医等方面)。香港对于引进的科技专才,若是能连续在港工作七年,可取得香港的留居权,此举无疑对科技人才有强大的吸引力。一些城市通过发放人才卡,诸如广州的人才绿卡和中山的中山优才卡,既减轻了当地落户的压力,同时保证人才在关键权力上与当地居民保持平等。

对于人才安居方面的保障,政策偏向高层次人才,而对于其他类型人才有所忽略。除香港澳门外,广东9市都有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安居政策(如表所示)。人才安居政策有三个方向:第一,发放安家/住房补贴。对于高层次人才,按照认定层级或类别的不同发放不同额度的补贴。各地安家补贴额度也有所不同,且差别较大。其中,补贴额度较大的有广州市、珠海市和佛山市,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补贴都在100万元以上。第二,免费入住人才公寓。在广州、珠海和中山这三座城市里,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是住房补贴的替代选项,即被保障的人才只能在两者中选择一种保障方法。若选择免费入住,则在该市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可获赠入住的公寓。而惠州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直接奖励住房,不用满足工作一定年限的条件。对于东莞和深圳,年费入住人才公寓是安居主要保障措施,但是也有期限限制。第三,发放租房补贴。

城市人才类型保障政策备注广州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与人才公寓互为替代选项人才公寓根据人才类别,可无偿获赠所租住房或免租入住高层次人才公寓10年。

续表

续表

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从多方面确保了人才没有生活和家庭方面的后顾之忧。

四、大湾区2区9市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湾区人才政策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相较广东9市的人才政策,香港和澳门略微欠缺,尤其是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和保障方面。广东9市针对人才的政策涵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和保障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等,政策数量多,内容详细。澳门十分重视对本地人才的培养,近几年只出台了一个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包括培养类型、培养长效机制、培养方法等,较为详细。但是没有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香港有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政策,但是较为简单,对于政策如何更好的实施和落实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以支撑。

第二,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于有潜力的后备人才、中端人才及符合城市定位的特色人才有所忽视。高层次人才在引领城市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市争相引进的重点,纷纷出台专门的引进文件、激励保障措施。相反,对于发展潜力大的后备人才、拥有本科硕士学历的中端人才缺乏培养机制,这也体现了各市没有沉下心来培养人才,把希望聚焦于直接引进现成的人才上面。此外,符合各市发展定位的特色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第三,缺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各市通过短期激励、保障政策做到了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来”,但是后续的培养没有相应政策支撑,易造成人才的流失。

第四,各市政策同质化严重,主要体现在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上,都是通过落户政策、住租房补贴等来实现。

五、大湾区引才建议

根据大湾区人才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港澳地区应加强人才引进意识。外地人才的引进虽然不可避免对本地就业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同时应该看到,外来人才能够对城市带来的贡献势必加快城市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得到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大,因此可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对于人才政策的落实应该得到重视,相应的政策实施细则有待开发。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和内地在人才方面的交流一直存在隔阂,香港地区学生不愿到内地就业的现象普遍。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内地加大人才保障,对港澳的人才是有吸引力的。

第二,加强对“塔基”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正在快速发展的武汉、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巧妙的避开高层次人才的烽烟战场,加大对硕博、本科“塔基”人才的引进,成效初显。这也为大湾区人才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后备人才、高学历的青年才俊,培养一批对大湾区有归属感、对大湾区发展有责任感的人才。

第三,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效机制,做到人才不仅能“引进来”更要能“留下来”。这需要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培养和评估制度的完善。

第四,改同质竞争为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争夺战必有输赢,赢的城市诚然在人才方面取得胜利,但是免不了大量资金、人力的投入,输的城市费时费力还落得一场空。如果改变思路,各市之间加强人才的流动和联合培养,可形成双赢局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构建,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铁、城轨和地铁网络正向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快速发展,通过建设交通枢纽网,使9市2区互联互通,共同培养人才、人才相互流通成为可能。同时,各市应认清自己的发展阶段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培养重点优势产业的人才,以强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总之,改“抢夺人才”为“共同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不同类型的适合城市发展定位和优势的人才”。

猜你喜欢

大湾政策人才
政策
政策
人才云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助企政策
政策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