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美术教学改革要以审美教育为基础
2019-12-17张红新
张红新
(新疆省阿拉尔市十二团中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1)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艺术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各种能力的培养要以创新能力为主,美术鉴赏的作品大都来源于大师丰富的想象力,美术鉴赏的学习提供了创新意识培养最适宜的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或从经典作品的欣赏中体验创新精神。美感是每个人独特的亲身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善于发现个体不同的倾向,诱导学生放松对失败的恐惧心理,树立绝对的自信。通过不断尝试、肯定、校正发现自己心中的潜在能力,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手段,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让他们理解所有的艺术大师与他们并没有不同,只是表达的技巧、复杂性和内容不同而已,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师作品进行比较印证。最终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讨论、交谈和游戏等手段,学会了解来自身体的感受、眼睛的感受和心里的感受在美术鉴赏中的意见。领悟体验周遭的世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和独特情感。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和兴趣的激发,培养发散思维、类的思维、想象思维和求索表现手法等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力。
二、审美教育与美术鉴赏教学目标定位
审美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进一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身心健康,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另一方面,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曾经,把美术欣赏确认为个人“修身养性”的事情或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点缀,没有把美术鉴赏确认为一门学科。传统的美术教育在忽视学生个性的同时,遗弃了本应是教育目标之一的创造力培养。按照美术欣赏的本源来自于个体的经验与表达这一理念,应当将审美教育视为“学问”教学最高目标确定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创造力上。目前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如教学观念的指引,教材、教学资料的缺乏,教学设备条件的约束等,造成教法一般倾向教师主导,资料灌输及权威化的课程设计,教师未能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填鸭式的课程正不断扼杀学生的创意思维及教师的空间。许多辅助教学软件,不过是老师或教材换成电脑讲述、展示,只能把美术鉴赏课变成看电影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审美情绪和调动,少有理性的思考。
三、通过美术教学开启学生的智慧
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是美育实践的基础,人类若主动放弃对右脑进行训练,思维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自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学习生活中,好奇心是兴趣的基础和诱因,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它与好奇心相辅相成、密切联系,没有好奇心驱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引发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在美术课上,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熟悉生活的教导,三番五次地强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提出由近及远的观察法,努力做到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和由表及里的观察相结合。实践证明,正确的感知建立在正确的观察上,方可促进学生积极地形象思维,提高艺术想象力,进一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美术课改革的课程评价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文性。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学评价应是一个多元性活动,出发点不是为了鉴定和甄别,而是为了肯定进步和发展。历来都是教师给学生打分评定优劣,现代教育更重视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逐步强化自觉解决困难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程本身来说,是以体验为主,评价范围不能局限于作业评价,更需要的是表现评价,如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过程的评价远比作业结果的评价重要。评价标准已不能再以单一课程目标为依据,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特见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评价”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应作自我分析,反思和听取别人的评价。成功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东西很多,要求教师的业务素质更高,既要备教材、教法、参考资料等,又要备学生的接受与反馈,课前准备工作更严谨和工作量大。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美育实践,使学生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在正确的、审美教育观的影响下,在综合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实践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通过美术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
通过美育实践使人的品格更加高尚与纯洁,得到心灵世界的净化。具有道德理想的美术教师有责任通过美术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智力开发。科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左脑思维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课的进步,美术课的有效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水平。美术欣赏教材编写普遍对课程欠深入探讨研究而显得与时代脱节。现今我国小学至高中的美术教材对各年龄阶段美术欣赏的内容指引不足欠全面统筹,造成各阶段的教学环节脱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杂乱、雷同,缺少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难以学以致用。美术鉴赏教材多是图片鉴赏加一些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文字说明,按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的历史发展顺序编排学习内容,未能让学生多方面尝试及接触各类某介的创作。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进取型及外向型的教育观使我们了解到审美教育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社会变化、经济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美术鉴赏不再是纯艺术教育,也不是学术化教育,更不是工具性教育。而是一种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社会重构性审美教育。现在教材容易不自觉地画地为牢局限了审美教育对社会和生活的贡献。因此,教材结构是否合理,创新性质如何,范画、图片、资料是否体现教学意图,教材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等,这一系列问题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美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想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美术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