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示范基地推动贵州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体会
2019-12-17曾玲玲赵然尊许官学石蓓王小鹏田洪琴
曾玲玲 赵然尊 许官学 石蓓 王小鹏 田洪琴
(贵州省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办公室,贵州 遵义 563000)
【管理目标】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派出专家组对县级医院胸痛中心进行人员培训、帮扶、预检、质控等,帮助省内各医疗机构建成胸痛中心,从而形成了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为核心的急性胸痛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不断提升区域胸痛中心建设水平和急救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急性胸痛疾病的早期救治能力和规范化诊疗水平,最大限度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救治时间,服务和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创建过程】
一、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创建
(一)遵医大附院胸痛中心建设与认证
2016年2月25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式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心内科和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以及呼吸科、心外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多科室领导参加会议。会议成立了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明确了建设胸痛中心意义、建设目的和目标。同时,在院领导积极支持下,与遵义市、毕节市和铜仁市等34家县医院和卫生服务站(以后发展至51家)签订建设胸痛中心和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体系的合作协议,并向这些合作医院授牌。胸痛中心成立后,即开始了以心内科和急诊科为中心的多学科密切协作建设胸痛中心的历程。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设,制定、优化并完善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救治流程。2016年10月13日,中国胸痛中心专家莅临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现场评审,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2016年11月5日,中国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全票通过认证,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正式成为中国胸痛中心。
(二)贵州省区域胸痛中心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胸痛中心建设初期,协作或合作医院以单纯培训识别高危急性胸痛患者并转诊治疗为主,未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合作医院的临床急救能力与诊疗水平。2017年5月7日,经中国胸痛中心总部批准,成立贵州省区域胸痛中心联盟,与34家协作医院院长签订胸痛中心建设帮扶协议,正式开启了我院胸痛中心帮扶县域医院建设胸痛中心的历程。
根据各家县医院对胸痛中心建设意愿与实际情况,首批帮扶医院选择金沙县人民医院和金沙县中医院,我院胸痛中心专家均全程参与培训和指导。2017年5月15日,金沙县人民医院和金沙县中医院均通过中国胸痛中心网评和预检;5月22日完成现场评审,之后专家委员会投票通过认证,正式成为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这也是我院胸痛中心首次帮扶成功建设基层胸痛中心的医院。我们通过全程参与、全程培训和全程管理这两家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并且这些医院均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认证成为中国基层胸痛中心。
在县域基层胸痛中心帮扶工作中,获得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当时现任附属医院毕路佳书记和梁贵友院长以及医务处领导挂帅,与胸痛中心专家石蓓教授、许官学教授、赵然尊教授以及胸痛中心办公室曾玲玲等共同参与各家县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启动会和培训工作。
基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在帮扶县域医院建设基层胸痛中心的突出成绩,2017年,我院胸痛中心获得中国胸痛中心总部授予的“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 称号,同年获得国家卫健委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表彰,这是当年唯一以胸痛中心为单位获得的表彰;中心主任石蓓教授亦被授予2018年度“胸痛中心建设年度杰出专家”荣誉称号。胸痛中心宣传短片荣获2017年度“SAVE”杯微电影大赛“最佳宣传微电影”奖。这些荣誉和表彰,既是对我院胸痛中心建设基层胸痛中心帮扶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2018年伊始,许官学教授率领胸痛中心建设团队即踏上一年的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路程。这一年里,我们胸痛中心建设团队共全程帮扶20余家县域医院建设基层胸痛中心,其中务川县人民医院、绥阳县中医院、大方县人民医院、正安县人民医院、石阡县人民医院、桐梓县人民医院、铜仁市人民医院、松桃县人民医院、黔西南州人民医院、习水县人民医院、赤水市人民医院等均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认证,成为合格的中国基层胸痛中心。2019年工作计划中,我们胸痛中心建设团队共全程帮扶10家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包括仁怀市人民医院、七星关区人民医院、首钢水城钢铁总医院、播州区人民医院、织金县人民医院等。
二、贵州省急性胸痛区域胸痛救治体系的建设
(一)强基层,推动县域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国家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是“强基层”。推动县域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即成为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之一。急诊科接诊的患者中约1/5以急性胸痛为主要表现,处理不及时死亡率高。胸痛中心建设即通过反复培训和改进工作流程,提高这类危重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并通过就地诊治或转诊等方式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县域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所有县域医院建立基层版胸痛中心(有条件医院可直接建设标准版)。第二阶段,基层版胸痛中心升级为标准版胸痛中心。
县域医院胸痛中心建设达到两个重要目标。第一,以县级医院为中心,与辖区内所有乡镇医院、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所等医疗机构建立网络联系。第二,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加大对公众教育力度。尽最大限度缩短患者总体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二)建网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助力分级诊疗体系建立
国家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大病不出县,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县域医院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对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能力,并通过胸痛中心网络平台实现即时远程会诊和快速转诊。随着“强基层”目标的不断实现,基层医院诊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更多患者足不出县即可实现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从而实现疾病分级诊疗的医改目标。
(三)建立贵州省第一家“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
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胸痛中心大力推进县域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的成效。胸痛中心建设团队在推进县域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中遵循“全程帮扶、全程培训和全程管理”的模式,并组建微信群包括:以我院胸痛中心示范基地为中心辐射40家县域医院微信群4个,即遵医附院胸痛中心(1)群500人、(2)群495人,基层胸痛中心群310人,区域胸痛中心数据质量管理群35人;还有以县域医院为中心的辐射各乡镇医院和卫生服务站的微信群40个,合计5517人。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作为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累计招收各家县域医院冠心病介入培训学员36名。这些学员均是各家县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学科骨干,培训并考试合格后可独立开展冠心病介入诊疗。这为实现县域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第二阶段目标即由基层版升级为标准版奠定了基础。
(四)提升基层急救能力,优化救治流程
根据各县域胸痛中心网报病例资料统计显示,2017年接诊急性胸痛患者4062例,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75例,急性心肌梗死672例,其它高危胸痛49例;2018年接诊急性胸痛14551例,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 3183例,急性心肌梗死1428例,其它高危胸痛121例;2019年截至2月底已接诊急性胸痛3736例,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738例,急性心肌梗死357例,其它高危胸痛44例。我院胸痛中心数据平台的资料统计显示,2018年各县域医院转诊至我院行急诊手术的胸痛患者702例;病情稳定后转诊回当地县医院的患者306例。这些数据资料表明,随着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和发展,各县域医院接诊急性胸痛患者人次显著增加,诊治水平亦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国家强基层、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的医改目标。
(五)生命接力赛,让更多重危患者获救
随着县域基层胸痛中心的推进和发展,转诊至我院的急性胸痛患者持续增加,急诊介入手术例数亦大幅增加。2018年我院胸痛中心共计接诊急性胸痛患者2337例,完成急诊介入手术量和冠心病介入总量分别为791例和1867例,急诊手术总量居全国前十位。同时,随着胸痛中心发展和救治流程的持续优化改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开通时间伴随着救治流程的不断优化改进而持续缩短。
(六)保健康,建立心血管病急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助力健康扶贫工程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突发性和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且积极治疗病情稳定后需要长期用药,而相应的临床治疗药物价格不菲,这导致很多患者及家属面对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选择尽早行介入治疗时犹豫不决或者拒绝,既延误治疗又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国家适时推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贯彻实施伟大工程,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和升级急诊救治绿色通道,这一绿色通道,不仅体现在已有的挂号、检查和治疗优先,而且更体现在先救治后付费的医疗原则。即便个别患者完成介入诊疗后因贫困无法付费时,亦可能通过向企业申请减免等各种措施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经验总结】
贵州省胸痛中心建设起步晚,标准版建设启动于2016年开始;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难度大,基层医院的硬件条件落后、基层医院的发展意识相对薄弱、患者就诊意识欠缺;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难度较大;
基层医务人员少(急诊科人员少、经验欠缺)热情度高,但持续时间不长;
各联盟的成立对基层的培训不深入(集中培训的时间短且参会的多是主任);远程网络培训覆盖面不够(贵州省只有28家);
各公司参与帮扶,都在大的地方、大的会议,很少落实到基层。
【管理方法创新】
1.为建立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快速转运和及时救治,真正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牵头成立贵州省区域胸痛中心联盟,与51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胸痛中心建设网络合作协议。率先在省内开展基层胸痛中心推进工作。
2.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全程帮扶每一家胸痛中心建设。
3.定期举办胸痛中心培训班和质控会、接待来我院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4.免费为28家县域医院安装远程培训和会诊的网络平台,并开展远程培训
5.建立60余个微信交流群,纳入所有帮扶县域医院的急诊科和心内科医护人员,随时随地地指导临床胸痛患者诊治和胸痛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以县域医院为中心的辐射各乡镇医院和卫生服务站。
【社会反响与评价】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现已覆盖黔北地区大部分县域,让贵州的人民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患者享受到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就近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通过区域急性胸痛救治网络体系建设,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各网络协作医院院前急救中心、急诊科、心内科实现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无缝对接。自2017年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急救网络平台接诊急性胸痛患者4059例,已通过认证的30家网络胸痛中心接诊急性胸痛患者9910例。极大程度上发挥了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救治时间,提高胸痛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及疾病治疗负担,服务和造福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