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2019-12-17李玉平
李玉平
(广东省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五小学,广东 鹤山 5297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则是以德育为主,在新时期如何利用新思想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开创出小学德育教学的新格局,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的道德教育的成长任务,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全能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要苦心钻研的问题。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殊性,他们的思维与智力正是启蒙发育的黄金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德育学习的效果要远远超过其他阶段。提高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道德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学。
一、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学缺乏实质性内容
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德育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也逐渐在成为教师教学测评结果的一项标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文化课的教学进度还是占据首要位置,导致教师真的分配给德育教学的时间并不充分。而在时间的限制下,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显得很宽泛,内容也很空洞,德育教学大多数是理论上的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程序化、形式化是小学校园里德育教学的现状,所以往往没有什么实质的教学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很难得到提高[1]。
(二)德育教学思路过于局限
在升学率的压力下,甚至教师本身也无法意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加之德育教学思想老化,教学方式也不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改变,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依然还在用一些老旧的、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和模式对于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动力;同时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现阶段德育教学缺乏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无法发挥出德育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思想支持,只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对于道德学习的思想认知有效提升,为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互动当中,对于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使学生接受和吸收到德育教学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对于教师的信任感,体现出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人性化关怀,让学生真正的认同教师的讲解和教学的目的,形成良好的沟通。进一步凸显出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
(二)德育教学模式多样化
老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开发更多类型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德育教学的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学习德育的重要性,从而自动自主的学习和接受教学。可以通过创建生活情境,还原生活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情景演练,借助实际的案例,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批判,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的意识,拒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提升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3]。
(三)增强方案针对性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性格的原因,每个学生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对于德育教学的需求的,以至于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好。所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殊的情况,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性格,设计出与之相符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通过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只有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才能够根本上提高对于每个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要对于学生耐心细心的疏导,进行相关的培养和教育教导,引导学生自动自主的学习和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和熏陶,让学生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看待社会,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教学在小学教育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自己的德育教学工作,分析和解决现在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