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阈下辽宁高校人才培养思考与研究
2019-12-17刘志刚
刘志刚
(辽宁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消除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优势等困扰,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向转化。“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1],科技创新昭示着经济发展新方向、新格局,抓住科技创新就是抓住经济发展主动权。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而人才培养就要靠教育。地方高校要围绕人才规格、质量、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结构、质量、科研与创新能力,增强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用性、前瞻性,发挥出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新优势,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辽宁地方高校沿革和现状
辽宁是我国教育大省,拥有综合、理、工、文、法、农、医等一百余所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跻身国内百强高校的“985”、“211”大学两所,获得“双一流”高校的有四所高校,有优势,但不足。过去辽宁高校始终为冶金、机械、煤炭、石油、化工等基础生产、加工制造等工矿企业培养粗放型劳动者,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或短板。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滞后,亟需加大加快创新科技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调转专业方向和人才规格,以满足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
三、辽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研究
(一)转变专业培养目标和激发师生科技创新热情
1.高校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2]高校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在办学思想理念上突出学术性、专业性,还应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注重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预见性,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发展经济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催生产业产品更新换代。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激烈,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得到广泛开放利用,凡是具有创新的企业经济效益就好,凡是新工艺新产品就能站稳市场。未来辽宁基础加工、基础制造的地位不会变,但因循守旧的生产和管理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企业需要科技创新,创新需要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就是高校职责所在。能否稳固基础产业,创新新科技、实施新技术、开发新工艺,开发高、精、尖科技,把传统加工制造业改造升级换代,在基础生产、加工、制造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校必须掉转“船头”,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2.激发师生创新创造的精神活力
教育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却各有不同,如何培养出即体现教育培养目标又要符合企业所需人才,高校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激励师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学校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首先应具备科技创新的意识理念,避免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缺研究和少创新的问题,突出和强化学生践行创新创造的思想与行动。大学生也应担负起责任使命,坚持以全人类、全社会的视角,激发自己的思维想象,开展创新科技探索实践,实施更多科技创新,把成长和成才有机结合,把学习和创新协调一致。地方高校不仅要积极推进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学校“大创”、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和工作,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之中。高校更要在创新科技方面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制定长久科学的导向政策,开设创新课程和科技实践,营造良好的创新态势,增强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对接和转换,鼓励和调动师生创新科技的兴趣与热情。
(二)集聚创新人才和提升学科创新实力
1.高校要善于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科技不仅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需要有行业领域内的拔尖人才指引指导科技创新。纵观国内外高校成功范例,他们对人才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理念和形成完善的机制,值得我们借鉴。辽宁高校当下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原则,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采取“引进”和“输出”方式,一方面向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吸纳人才,借助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和创新意向,提供高校科学实验的设备和场地,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产业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将科技创新实践全面“提速”。另一方面,要提升高校教师创新思想,派出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实践,提高教师创新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创新科技的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进而培养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实力。
2.加强高校主要学科的创新引领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要把科研、教育、经济通盘思考,坚持为企业生产提供先进技术和输送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不同高校要发展和建立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培养特色的人才。辽宁高校跻身“双一流”学科或专业的较少,要加大加快学校专业和学科建设,修炼“内家功”,形成“快拳”,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夯实基础。高校更要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的体系和机制,为基层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为科研提升提供更尖端、更先进研发设备,大力促进师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创造。创新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高校师生还要有拼搏进取的意识,激励更多的师生加入创新创造行列,积累和传播创新科技经验。高校更要多多培养“双师型”、“双创型”师生,不断激发大家的创新创造才智,加强创新实践应用,拓展新思路、新技术、新科技,提升本学科或本专业的科研知名度,最终就会发挥出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制胜地位和引领作用,以科技强、人才强带动经济强、国家强。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和催发科研成果时效转化
1.加速产学研创新多元素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0年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力争到2025年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当前,世界重大科技创新已不是单个领域的事情,而是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多个领域协同协作的结果,创新需要开放、集成、高效的模式以保证。高校应该明确自己地位作用,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把好方向方能更贴切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校应体现知识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围绕科研下功夫,强调知识创新主体的作用,“注重通过知识的传播扩散、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发明、创新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3]高校坚持开放互动包容合作,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注重更多的思想独立、精神独立的创新力、创造力人才的重点培育,主动与科研部门和企业行业联系,为企业生产科研服务。
2.催发科研成果时效转化是当务之急
企业优势在于技术应用,高校优势在于创新研发。要想使地方经济回暖提升,高校就要坚持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时效,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增强新工艺,推广新技术,形成新产业,使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统一协调,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能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过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结果是双败,今后,既要加强高校的科研开放和科技成果推广,也要加强校企合作,催发创新科技在企业中转化应用,既要推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维护科技创新者利益,更要建立创新联盟,开展重大项目协作和重点研发项目。
四、结束语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阈下,高校应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集聚创新人才,结合地方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发挥科研优势力量,扩大研发成果应用,加快转变和服务。高校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