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
2019-12-17广豪
文 广豪
我们说某人很俗,什么是俗呢?自私自利就是俗气,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做事,为了自我活着,凡事都以自我为出发点,我们就说这个人很俗;相反一个人无私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 ,外面质朴,里面是古道热肠,我们就说这个人很脱俗。脱俗,就是雅。
人人都想活得脱俗,于是“雅文化”成为如今用得最多的文化名词之一。“雅文化”这种说法不知其起于何时,但我觉得俗文化之说一定是起于其先。所谓俗文化应该不是俗气的俗,而是风俗、习俗这种通常之俗,也就是大众化的东西。中国的圣贤没有高人一等的心思,出心于中正平和的心态,所以不会单独树一个“雅文化”的名词出来。当然,有大众化的文化就有非大众化的文化,故有俗也必有雅。雅是从俗中脱胎出来的,就像手心和手背,谁都离不开谁。
雅俗之说,大概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来自民间的音乐,雅是周王室的宫廷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到了隋唐,有了明确的“雅乐”“俗乐”概念,这里的雅乐并非指高雅的音乐,俗乐也非庸俗、低俗的音乐,而只是分别指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的歌舞音乐,又称燕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这燕乐是元曲、昆腔的前世。口口相传的民歌,成为了经典,位列十三经之中,胡人的曲调也能成为后世雅部的基因之一,可见雅俗的标准和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根据有来源的,就是雅正的,没有录于典籍之中的,无法引经据典的,就是民俗的。
雅俗有分,生活却是一体。声无哀乐,曲无雅俗,古人讲得似乎糊里糊涂,其实说得真真切切。一个人的心原本是活脱脱的,是本真的,雅俗和哀乐只是随心映物的自然而已。只是在社会上经历了文化和制度以后,人们看事物变得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了。就像很多优秀的人物,人家评价他们叫内秀。内秀就是行为举止是有节制的,温文尔雅的,内心却是天机浩荡,自自然然的。他们什么规范都遵循,而内在依然是一个赤子。在古代,人们通常把有规范的东西叫做雅,而把没有规范的叫俗,文人艺人也都以时时刻刻回归中道为立身之本。而在当世,很多人却以抛弃规范为风气,为个性。而为什么现在人又乐谈雅文化呢,我分析有几种心态,其一,就是要寻找一个标签,要自己区别于别人,想表达自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其实,真正文化的通人,或许又回到了原本通俗的状态。第二种呢,因为现在的俗文化被理解成了庸俗文化,所以人们不得不将雅俗分开,成为了当世的雅俗有别。表现形式质朴简约,内在非常细腻,有着外在的质朴和内在精致,这个叫做雅。反过来,外面很复杂很浮躁,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个叫俗。从简朴的外表进入它的精致内在,慢慢提升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就是雅文化的体验之道。中国人讲,文质彬彬,这文如果只显现在外,那叫纹身,如果能在心里,那才叫文化。
中华的优秀文化,是具有中国特有思维方式,代代相传的中正平和的文化,有规范,有共性,才能代代相传,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才能中正平和。以外养内,由内化外,这方是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