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专业音乐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
2019-12-17杨勇
杨 勇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随着国家宏观层面对于文化繁荣的重视,伴随着艺术文化领域卓有成效的百花齐放状态,以专业音乐学院为标志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摇篮开始较以前更受到重视。同时,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音乐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成为保障这一切实现的最重要环节。
一、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管理现状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音乐专业院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院校,专业特点极大地影响学院的教学管理对象的特点。音乐专业具有与实践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这决定音乐教学与音乐舞台实践往往是一体的,教师与学生也较为注重技巧学习的效果检验。从这样的思路出发,针对音乐专业的教学管理一定是动态的和灵活的,要根据师生的教学和实践要求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
1.教学管理人员多为非音乐出身。无论是从基层教学单位,还是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外行管理内行”的现象。尤其是当遇见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时,管理者无法能够真正从专业的角度思考和提供解决思路。这就造成了专业问题很多时候不能快捷、迅速地得到解决,而是要绕很大的弯子才能回到问题的实质。
2.教学管理体系尚未系统化建立。音乐专业分为理论专业和表演专业两大类,表演专业又分为技巧课和共同课两种课程,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对这些专业进行管理时,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对各个专业的师生进行区别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各系的教学辅助人员如何与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部门形成有机的整合,使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这是一个仍然有待论证的问题?同时,教学管理的权限下放到基层教学单位的幅度要多大为宜等问题也亟待商榷。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绝大多数音乐学院都还在沿用以前的以几大核心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最多在主体构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调整。培养思路与课程设置都不能真正地从学生出发,而是以课程为先决条件,以教师教学的实现为考量标准。这样一来,当学生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和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时,势必会出现供需层面的不协调、不匹配,同时,也造成了音乐院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1.旧有的课程体系已经落伍。这些旧的课程体系在建立之初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除了其中的专业培养思路具有一定的通用效能之外,有些课程分布比例和设置周期已经不太适合现在音乐人才培养的现状,有待进行课时学分和培养阶段的重新论证。
2.新课程的开设缺少科学论证。很多音乐院校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时,以音乐专业的大体培养方向为目标,而在选修课程的规划时,采用打补丁式的设置思路,基本上不考虑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和需求。同时,对于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特殊效用上,绝少有音乐院校能站在较为开阔和长远的视角上审视和考量。
(三)培养目标设定不清晰
社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艺术市场作为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人才的培养、储备和管理是实现文化大繁荣的必要环节。然而,国内众多音乐院校中,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出现。一系列围绕着人才培养的问题普通存在。
1.学校定位不清楚。许多音乐学院,出于学生未来就业的考虑,在设置专业时想的过多,造成在专业规划上的“大而全”:既要考虑表演专业,又要考虑理论专业;既要考虑师范专业,又要考虑非师专业;既要狠抓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既不能丢掉古典,又不能舍去流行,总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是重点。最终,造成人才培养成了类似押注,无法准确估量人才产出的质量,失去了人才培养的核心本质。
2.学生入口不重视。相较于其它专业而言,音乐专业更注重对于学生先天条件的关注,也要重视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基础。但是,出于学苗争夺和办学效益的功力考虑,很多学校降低了学生入学的专业门槛。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的效果难以达到满意,甚至会极大地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解决对策
(一)实现职业化管理
一支由教师兼职的管理队伍是无法胜任现今讲求职业化的管理环境的,而由一支专职的管理团队进行教学管理,是保证音乐专业的教学朝着规范化前行的保障。
(二)打造专业化团队
专业化是解决音乐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唯一金钥匙。专业化指的是教学管理人员对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对于音乐专业发展未来有自己的见解,以于音乐行业的深层机理有清晰了解,对于实现音乐人才出口最优化有独到见解。
(三)调整课程结构
根据时代的变化,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当适度调整课程设置,尽力实现学生需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有效契合。
(四)明确培养目标设定
不做跟风的商业化办学模式,根据学校自身定位,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最终实现动态平衡的培养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