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2019-12-17文/王丹
文/王 丹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合作成为众多国家建设与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欧美、亚太等发达国家,国际教育已经超过了教育本身的意义逐渐演变成教育外交、扩大文化影响、提升经济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方针。传媒专业是围绕传媒经济、传播媒介开展的专业学科体系教育,是培养舆论导向人才的重要学科体系。前置传媒视野,加快国际传媒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从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开始,我国传媒专业高等教育加快国际合作教育步伐,积极推行传媒专业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坚持和平共处原则下增强双方合作、推进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它传承了自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理念,以和平发展、互助共赢、交流共享为行动目标,是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理念,通过促进经济贸易深度全球化实现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跨国战略合作大智慧。“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世界经济格局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化共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典范。加快传媒专业国际教育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融合,契合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专业国际教育要求,是培养新时期全球视野、战略思维传媒人才的重要途径。关于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2009年前后。最近的研究是罗青等学者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机遇与责任——2012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综述》。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视域,主要为了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明确“一带一路”倡议下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的可行性;二是结合新时期传媒专业教育趋势,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的策略。
一、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是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推进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传媒意识领域导向需求和国际教育软实力两个层面。
1.传媒专业是传媒意识领域价值导向的基础。从传媒专业学科内容体系上看,“意识形态”导向是专业最本质的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并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新时期舆论导向的重要论断决定了传媒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使命。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AI、5G、VR、8K等新技术成为智媒体时代传媒经济与传媒信息的重要体现,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与传播路径无法满足传媒信息受众需求,加快国际合作教育,推进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深度融合是教育合作的必然选择;从受众需求理论上讲,只有打造适应受众需求的传媒导向内容,才能适应新时期舆论导向工作需求;从多元文化背景层面来看,传媒信息是观察世界的信息载体,培养新时期传媒人是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重要途径。
2.国际合作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Joseph将软实力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总结为: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是让参与者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教育理念交互过程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顾明远教授在《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中提出:国际合作教育关系是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国际合作教育对留学生动向、学者交流、外语学习和文凭价值承认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国际合作教育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本研究认为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与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其一,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国际交流合作不仅是国家软实力增强的表现,更是国家能够为国际合作教育提供基础保障的重要体现;其二,传媒专业国际合作交流是我们文化、价值观辐射力的体现。传媒专业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理念交流,实现传媒专业国际交流合作是讲好中国故事,尊重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的可行性
“一带一路”倡议是传媒专业国际教育合作的助推剂,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成果和当前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取得的成就,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传媒专业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基础。
1.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沿袭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成果。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经历由主动到被动、由试点到系统开放的过程。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合作交流正式开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积极汲取国外大学成功教学和管理经验。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将被动的高等教育国际经验借鉴转变成国际合作教育融合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我国积极加快国际教育融合,主动输出教育资源,增强国际教育影响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陆续实施,明确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与步骤,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和目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成为沿线国家教育命运共同体建设指导规范。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了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2017年5月,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走出去”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的具体表现。
2.经济文化耦合发展为沿线国家传媒专业合作教育奠定基础。“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重要的外交之路,具备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复兴丝绸之路,“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带一路”倡议下,亚、欧、非各国经济文化联系密切,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颁布实施以来,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电影节、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合作开展电视剧精品创作和翻译工作。2017年6月23日至27日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中,5个金砖国家合作完成了以“时间去哪儿了”主题电影。2019年4月22日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题纪录片《共筑未来》成为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对话的影视结晶。众多文化产业融合、意识形态领域交融为沿线国家传媒专业合作教育的基础。在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为双方教育合作提供了契机。
3.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国各大高校传媒专业加深了传媒专业国际合作,开创了生源引进来、资源走出去合作办学模式。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除了前几届生源相对固定外,近年来还增加了罗马尼亚、乌克兰和柬埔寨等新型生源国家。北京印刷学院以印刷为载体,建设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始规模化招收留学生。同时,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得到大力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招生改革创新获得实效,将中西方通行模式作为考核创新重点,借鉴国际化人才考核机制,为传媒精英国际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生源基础。传媒专业国际教育合作在长期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传媒专业深度合作教育的宝贵经验,为沿线国家在传媒专业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下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必须把握文化共荣为核心,以双向交流为主,逐步推进双方教育深度合作。尊重文化多元,以人才建设为抓手,完善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巩固沿线国家传媒专业合作教育基础。
1.借鉴国际合作教育经验,制定培养目标。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体现,大力推进沿线国家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需要借鉴历史上我国国际合作教育经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传媒专业在意识领域、传播媒体中的特殊性,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国际观念。传媒专业国际化人才传播需要学生具备国际视野,树立全球化服务的理念。因此,传媒人才国际合作教育中必须立足高远,才能将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第二,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目的。传媒教育与传媒传播的实质是社会民众之间相互认可、互相融入的过程,重视国际交往能力培养是传媒专业国际教育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考虑传媒专业持续影响和舆论影响,将学生文化传播与国际交往能力深度融合,凸显国际教育合作的意义。第三,提升学生外语素质,增强跨界传播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或者掌握合作国家语言是增强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语言是交流合作的桥梁,尊重合作国家语言是推进传媒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第四,了解合作国家传媒发展史,掌握传媒国际知识。立足世界视域下传媒专业发展,将国际传媒视野和传媒教育合作机制深度融合,实现传媒教育作用于国际传播领域的最终目的。
2.畅通教育合作交流机制,实现持续发展。畅通沿线国家合作交流机制,转变承担高校国际教育合作机构思想,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应对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客观需求。设立高校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常设机构,保障双方合作教育组织协调。一是畅通双方沟通机制,保障双方合作顺利实施。统筹高校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明确办公室沟通职责。高校交流合作办公室可以将国际合作教育目标和相关措施整合到人才培养中,加快专业课程与教育组织机构耦合,构建标准化、系统化和流程化的教育合作渠道,保障沿线国家传媒专业合作教育持续发展。二是推进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内容适应性。打破传统传媒专业教育体系,推进教育课程与国内媒体、国际媒体适应性发展。通过合作组织协调,加快合作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合作教育课程、学分、学位国际通用性发展。建立双方学历认同机制,促进教育合作深度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多种对话载体,促进教育对话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传媒交流,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实现多方交流,增强学术对话。同时,不断增强师生国际沟通。拓展教育和学习视野,强化理念沟通和行为认知,实现双方教育载体有效互动。打造传媒信息交流平台,将文化活动、出版产物等传媒载体统筹到教育理念交换中,增强教育主体、客体文化认知。
3.推进教育力量交叉互动,保障教育活力。传媒教育需要双方达成共识,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纽带。“一带一路”范围广阔,北接俄罗斯,西跨中亚、欧洲国家,南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文化受众广,不同国家的人由于长期文化生活环境的差异,影响其对相同事物存在理解偏差。建设一支适应现时代传媒国际化发展的教师队伍满足合作教育基础尤为重要。坚持高校“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合作策略,增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来”。传媒教育中积极引入沿线国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引入国外传媒教育专家、学者和合作教育科研等,加快建设我国独具传媒教育国际化视域的教师队伍,实现双方师资力量对话融合。二是推动教育队伍“走出去”。积极落实“三个面向”,面向传媒世界格局、面向传媒信息化发展、面向国际合作教育,积极实施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走出去”。委派高校传媒教师和管理者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结合中国传媒改革需求,借鉴发展沿线国家传媒教育经验,实现传媒知识、人才教育、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等层面深度交流合作。三是推进教育力量交叉发展。建立合作教育教师队伍交叉合作模式,推动双方教育力量交叉发展,保证合作教育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的来讲,传媒专业是培养满足新时期舆论需求的传媒人,高等教育必须将传媒专业教育的本质和传媒国际人才需求相结合,传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经验和成果,从传媒专业教育实际出发,加快传媒专业国际接轨,引入沿线国家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实现双向互动、共同合作的教育目标,推动传媒专业国际合作教育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