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周刊》何以连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9-12-17苏钰婷郑洪南

传媒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周刊栏目

文/苏钰婷 张 原 郑洪南

《中国新闻周刊》自创刊已经走过18载春秋,曾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2013年以来,其充分利用既有平台,深耕时政、党建、文化、生活、科技等垂直领域,并以视频、漫画等形式创新,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交媒体内容供应商。在传统广告断崖下滑的今天,年收入逆势增长,超过了1.1亿元。2018年营收中新媒体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9年新媒体营收有望占总营收的二分之一。《中国新闻周刊》已经转型为一家依托新媒体引擎的融媒体。

发展现状

《中国新闻周刊》创刊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由中国新闻社和美国成功集团联合创办。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中文版为主,涵盖英、日、韩、意大利等诸多国际语言的国际型时政刊物。目前拥有期刊、网站、微博、微信、视频、漫画、图文、音频,以及动漫短剧等多种形式的融媒体矩阵。

旗下“有意思视频”2017年共推出400余条视频,单条视频播放总量超过2000万,全网累计超过1亿播放量。微信公众号拥有170万粉丝。“有意思报告”拥有80万粉丝,“AutoMan”拥有50万粉丝,“哎呀我兔”拥有10万多粉丝。2018年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拥有4674多万粉丝(截至2018年12月1日)。

《中国新闻周刊》两次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之“期刊奖”外,还在2017年获得“百强社科期刊”称号;入选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30家”优秀案例;获新浪微博2017“最具影响力媒体”。旗下“有意思视频”获经济观察报·新橙奖、2017“年度最佳深度话题短视频”奖、2017中国短视频大会暨金絮奖“最佳社会关注”奖;入选凤凰新闻&一点资讯2017“年度深度报道榜”;新浪看点“年度影响力机构”;新榜2017“年度融合新媒体”大奖。2018年《中国新闻周刊》获新浪微博2017“最具影响力媒体”、获新浪看点“年度影响力机构”。

办刊经验

坚持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中国新闻周刊》自诞生起就力争做时政报道的权威期刊,目前也是国内唯一一本国字号的时政周刊。《中国新闻周刊 》的“封面文章”栏目是对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事件全面深入报道的主力军,该栏目既有权威的独家调查,又有精致的新闻资讯,集权威和理性于一身。长期以来,成为国内外传媒关注、摘引和转载党和国家重要新闻事件的重要平台。另外,《中国新闻周刊》还专门设有“时政”栏目实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一些政治事件。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新闻周刊》发起的“周刊君带你看两会”话题,阅读数达4.2亿之多,位列两会微博平台话题榜第三位,很好地实现了传播正能量使命。《中国新闻周刊》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勇于担当,获网易新闻2017“时政领域年度态度风云作者”,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中国新闻周刊》始终关注国计民生,做有温度的议题。在对社会时政现象进行分析时,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告诉读者为什么是这样,应该怎么做,积极传播正能量。如2018年先后刊登的《隐秘的代孕王国》《贩婴网络调查》《失落的名校:兰州大学启示录》《致中年》《幼升小艰难的起跑线》等,都是通过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做到了正面引导群众。“社会”栏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通过记者的报道分析,起到了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另外,《中国新闻周刊》旗下“有意思视频”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关注大量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被评为2017中国短视频大会暨金絮奖“最佳社会关注”奖。

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是《中国新闻周刊》的重要责任。中文版的“时事新动”是每周对国内或涉及中国的国际重大政治新闻做出权威反映的窗口,深受海内外读者、媒体和政商各界关注。《中国新闻周刊》的日文版《月刊中国新闻》和英文版《NEWSCHINA》则承担起了直接面向国外读者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它们成为《中国新闻周刊》对外传播的主力军。《中国新闻周刊》还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商务仓、美联航等公司合作,将杂志作为机上的指定阅读刊物。通过这些连接中外的直接载体,便于向国外积极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增强我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另外,《中国新闻周刊》还以韩、意等多种语言版本走进了更多国家,传播中国声音,因此,被商务部、文化部等国家机关批准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兼顾两个效益,寻求可持续发展。《中国新闻周刊》虽然起步晚,但始终牢记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为己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中国新闻周刊》努力实现自身发展和壮大,逐步改善和加强媒体的经营工作。实施品牌定位,策划并制作精品选题,开拓多种载体并加强联动,开拓品牌延伸领域,提供衍生服务。截至2017年10月,《中国新闻周刊》纸质杂志当期发行量已经超过200多万,传阅率创新高。从各大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平台等渠道的统计来看,全平台总阅读量已达1亿多。在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新闻周刊》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进而巩固了创造更大社会效益的潜力。

重视科技传播,提高社会源动力。科技发展同样也是《中国新闻周刊》的关注范围之一。一开始是不定期推出“科学”栏目,展示中国人的创造,以及人类探究、认知大自然的过程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求真精神。如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影响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颁给了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雷军,以表彰其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另外,“封面”“经济”等栏目也有很多关注科技领域的新闻事件。2018年6月11日,第855期推出封面报道《南方科技大学:植入深圳基因的大学理想》,同期推出对学校党委书记郭雨蓉、校长陈十一的访谈文章《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以及评论员文章《南科大,贡献高教改革的深圳方案》,重点聚焦高校改革创新的一系列举措和办校至今的突破性进展。通过推出这些栏目积极提倡科学精神、提高人民科学素养,促进经济发展、学科发展、科技发展。

融会贯通,特色鲜明。从创刊起,《中国新闻周刊》定位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时尚、娱乐等领域,但是重点关注高端政经、科技和文化三大领域,并通过深度调查分析进行精耕细作,在内容产品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特色性上下足功夫,打造了独立的办刊特色。如2018年11月28日“壹读”栏目刊登了“为你去死就是爱情吗?”“为什么视力表的字母要用E?”“不是针对谁,我只是说刻‘到此一游’的都是Loser”“微信群生存指南”“租了自如的‘毒房子’,该怎么活下来”“都说不公平,高校招生名额到底是怎么分配的?”这些图文并茂的文章融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为一体,报道了公众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除了文章的报道还有视频、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做到了形式新颖,特色鲜明。

紧跟时代,创新发展。在期刊转型发展的大形势下,创新成为期刊界的一大特色和主旋律。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社科组评审组长、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承伟认为,《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经不再是一本杂志,而是发展成为多元形态的全媒体,并且每期都有7个语种的版本向世界介绍中国。当前新媒体运营的收入已近《中国新闻周刊》总收入的六成,可以说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2018年《中国新闻周刊》入选了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30家”优秀案例,获新榜2017“年度融合新媒体”大奖,就是对《中国新闻周刊》向融媒体转型成功最好的肯定。

通过上述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在7个方面表现出色,而这正好与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之“期刊奖”的评审标准相一致。因此,《中国新闻周刊》连续两届拿到国家出版领域的最高奖,就有了最佳注解。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周刊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时政要闻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栏目主持人语
时政资讯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