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译经语言研究概述及意义

2019-12-16李妍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译经词汇

李妍

摘  要:东汉译经作为译经的初始时期,在文献、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翻译佛经和本土著述在辨伪和辞书编纂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译经;安世高;词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2

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曾论证,东汉时期为佛教初传时期,被视为道术的一种,中土接受度较低,世人多因喜好黄老之术而兼及佛教:因此东汉佛教为“自成一时期者”;而此期佛经译者较少,安世高、支娄迦谶(以下全部简称支谶)等译者的译经词汇也具有鲜明的特点,被称为佛经翻译的“古译时期”,独成一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蒋绍愚(1989:22)指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应该一步一步的进行。从专书词汇的研究做起,然后把几部重要的专书联系起来,勾画出某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时期的汉语词汇史的轮廓。”对于早期译经的研究,安世高是最为重要的人物,作为“译经第一人”,教理方面最早引入了印度小乘佛教,译介了其中禅类佛经的经典;语言学方面包含大量东汉口语成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从误题误入经文的考辨、辞书的修订等方面,对安世高译经进行专人的穷尽统计;以此为例,对于东汉译经的语言学价值进行粗浅的讨论。

1.有助于误题误入经的考辨

东汉译经是汉译佛经之始,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于此时期译经可靠篇目却多有争论。如对于其中的安世高所译之经,历代著录多有不同,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录三十余部,《出三藏记集》载其先后所出经“凡三十五部”,严佛调《十慧章句序》言其“数百万言”,谢敷《安般守意经序》又曰:“百万余言”。后出目录如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著录安世高所译百七十六部,多为前世所不载,曰“诸经在江南所译”,应为著者据《高僧传》中安公游历南方的行迹揣度而来,甚不可信。小野玄妙(1983:25)也指出:“所谓世高之译本……《历代三宝记》收集增加后,译经数目从三十四部一跃而为一百七十六部,增加原有之五倍以上之译经,此种一手遮天之说法实无任何确实性可言。”

而对于可靠译经全面细致的梳理描写,可以总结出其词汇概貌和特点,从而从辨伪角度为经文的鉴别提供依据。如针对题安世高所译《分别善恶所起经》,可借其中的形容词例比对安世高可靠译经中的形容词,以达到辨别误题误入经目之目的:

【洁白】

《分别善恶所起经》: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洁白自喜,黠慧晓事,皆从故世宿命不饮酒所致。慎莫饮酒!(17/517b)

特指品行清白纯正。《广说佛教语大辞典》:“洁,清净。”(1514b);“善也。”(432a)

安世高译经未见“洁白”一词,三国译经始见: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自然相保守,快意之滋真滋,真了洁白,志愿无上。”(12/311c)西晋竺法护译《贤劫经》卷五:“清白洁白,多所堪任开化众生,是曰智慧。”(14/034c)

按:《翻梵语》有“鲜洁”一词,词义似与“洁白”相同。见卷五释“须罗陀”条云:“须罗陀女(经曰鲜洁,译曰善得)”。(54/1018c)“洁白”在中土文献中可用于形容品德:《楚辞·九章·橘颂》:“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王逸注:“精,明也;类,犹貌也。言橘实赤黄,其色精明,内怀洁白。以言贤者亦然,外有精明之貌,内有洁白之志。”(154)《吕氏春秋·审分》:“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上885)

又如针对疑为安世高所译单卷本《杂阿含经》中的词汇进行分析,有“黑/白”:单卷本《杂阿含经》:“在有比丘在有浊所恶说,所犯说,所不可说,所黑说,……不犯说、可习说、可说、白说、所道说,……”(1/497b)

上文中“黑说”同“犯说”、“不可说”并列;“白说”与“不犯说”、“可说”并列,可知其义:黑为不符教理,引申为“恶”的;白为符合德行之修为,引申为“善”的。以颜色表明正道不正道源于安译,如《阴持入经》卷上:“了白黑,了是可随、不可随,如有分别。”(15/175c)这种用法在后世亦有延续,《佛光大词典》有“白业黑业”条,云:“为白业与黑业之并称。性善之业,称为白业;性不善之业,称为黑业、黑暗业。”

而单卷本《杂阿含经》中有“黑/白+说”,安世高可靠译经中有“黑/白+观/行/殃/福”,这些构式均未见于后世译经中;这些组合更灵活,颜色词作为形容词修饰佛教术语,抽象化为“恶”和“善”。如:《阴持入经》卷上:“一为净观,二为不净观,三为清净观,四为不清净观,五为黑观,六为白观。”(15/175c)

当然,误题误入经文的考辨,是一個系统的问题,并不能仅靠形容词一环予以解决;但形容词的相关差异也可以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依据。以上所举仅是单个词例,若能通过对东汉译经形容词的系统整理,总结出每个译者所译经文中的形容词体系、常用形容词,即可进行更有说服力的系统的词汇比较鉴别。

2.有助于辞书的修订

《大词典》、《大字典》中很多词例失收或用例嫌晚的情况,译经材料在侧重中土文献材料的辞书编纂工作中经常被忽略,而早期译经中的语例更是少之又少,甚或一些源于早期译经材料的佛教词汇的语例,也是引自中土文献或者年代很晚的译经材料。早期译经作为中古时期富含口语词、复音化程度较高的语料,对于辞书编纂和修正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东汉译经中的众多词汇为辞书所不载,可增补失收条目。如“缩皱”:《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一:譬如鸡毛亦筋,入火便缩皱不得申。(1/235a)仅见安世高译经,犹言打皱、收缩。又如“悔厌”:《是法非法经》卷一:“是名为比丘悔厌世间,行清净,得道令漏尽毕。”(1/852a)义为厌烦、厌弃。先秦两汉中土文献未见。之后佛经及中土文献用例如: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三:“何等十六?所谓常修上心莹磨诸根,勤修诸善庄严功德,至心持戒,不生悔厌。”(13/091a)后世用例如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卷十六《再赠泽卿商卿道旧三首》:“臧谷君方堕书蠹,研桑我亦笑酰鸡。晚知战胜轻千乘,悔厌晨盐与暮虀。”《大词典》无此条,可据补。

东汉译经中的许多词汇可以提前辞书的书证,提供更准确的产生年代;有些词条辞书并未给出例证,东汉译经则可以提供准确恰当的语例:如“鸱鸢”,即鸱鸟,《大词典》例举《晋书》;“画瓶”,用作比喻表面光鲜实际易腐坏的肉身,这一比拟始于安世高译经,《大词典》引用例证为南朝梁简文帝《六根忏文》,偏晚。其他还有很多出现在东汉译经中,可以补充或提前書证的词汇,如“酪酥”例引《太平御览》;“卤盐”引例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蜜蜂”引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陶家”,义为烧制瓷器的人,引例为唐刘恂《岭表录异》;“乌鸦”例子为宋范成大《欲雪》诗;“业人”指造孽的人、可怜人,语例选自元曲关汉卿《金线池》;“灶火”义为炊烟,例举唐骆宾王《晚泊蒲类》诗;“栴檀”,即檀香,梵文“栴檀那”(candana)略称,例引梁慧皎《高僧传·义解·道安》等。

东汉译经中许多词汇的义项为辞书不载,可增加失收义项。如“治生”:《七处三观经》卷一:无有眼为何等?世间比丘有人无有是眼因缘,我当为未得治生,当为治生,……一眼人名为何等?世间比丘一眼者,有如是眼,令我未得财当为得,已得财当为莫折减,……(2/976a)此词义为财产、财富。由引例可见,“无有眼”、“一眼人”及下文中的“两眼人”并列,“未得财当为得”与“未得财产当为得致”,亦可证“治生”与“财产”意同。《大词典》“治生”条为“经营家业;谋生计”义,作动词。例见《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

又如“从”在东汉译经中可表“因由、依仗”,用例颇多。此义项为《大词典》所不载,可据补:《是法非法经》卷一:或时是闻一者比丘,年大多知识,相知富饶,余比丘不如,便从年大从多知识,从是自誉自憍欺余,是非贤者法。(1/838a)

单就形容词方面来说,也有诸多词例,如对于外貌仪态语义场构成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端正(政)”、“皎洁”、“好洁”、“庠雅”等《大词典》未载经文中词义,可据补;“丑陋”《大词典》例举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姝好”例举《法华经》,“殊妙”例举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九,“和雅”例举《宋书》,“妙好”例举傅尃《金樽歌》,皆嫌晚。

整体而言,东汉译经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除鉴别误题误入经文、补正辞书等作用外,东汉译经本身即是包含大量口语成分的宝贵文献,其语法、词语皆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存在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无论是对于专人译经的研究,如安世高、支娄迦谶,还是对于某一词性词语,如形容词、动词、名词等的研究,都亟待推进。

参考文献:

[1]程湘清 2008 《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方一新 高列过 2012 《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3]胡敕瑞 2002 《〈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4][荷兰]许理和 2001 《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A].顾满林译,《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成都:巴蜀书社。

猜你喜欢

译经词汇
东汉译经中复音虚词的研究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