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喜福会》中的喜和福
2019-12-16龙中莲
龙中莲
摘 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直面美国华裔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却以喜、福为名,深入地探讨了美国华裔对两种文化,两个世界的喜和福的认知。
关键词:《喜福会》;华裔美国人;喜;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1
谭恩美(Amy Tan)是一位有着华裔血统的美国当代女作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连续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中《喜福会》(1989年),《灶神娘娘》(1991年)和《百种秘感》(1995年)。其中,1989年出版的《喜福会》一出版即引起轰动,成为当年连续九个月稳居《纽约时报》榜首的畅销书,并获得文学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是影响最广,读者涉及各层次较多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学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更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该小说的英语名为The Joy Luck Club,中文书名直接取其字面意思,翻译为《喜福会》,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作为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不忘中国根,敏锐地借鉴引用自己和母亲,以及周围移民家庭的故事,创造性地讲述四个移民母亲和四个美国出生的华裔女儿之间情感和文化的冲突,用第一人称生动地揭示了移民母亲一代的中国式的喜和福与美国下一代的女儿们所认为的喜和福,以表面的文化情感冲突,创造性地展示了两辈人之间内在的中国文化传承和认同。
一、移民母亲对喜和福的期盼
小说开篇以千里鸿毛一片心来开始四大部分中的第一部分的叙述。一片心,是饱受战争之苦的吴精美的母亲吴素云对于未来生活,未来家庭,未来孩子的美好期盼:“如今她已是上了年纪了,却依然清晰记得,……在上海……从菜市小贩手里买回一只所谓的天鹅,……后来,她带着它远赴重洋奔赴美国。……她和它都拼命伸长脖子往那未知的彼岸张望着…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盼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1]所以,到了美国,精美母亲倾尽全力培养精美,但是受美国文化教育的精美却越来越不领情,最终在学业、事业、婚姻上和母亲的期盼背道而驰。
薇弗萊·龚的母亲龚琳达早在薇弗莱6岁时,就用那个时候用大家很少有人知道的下棋战略精心教导女儿:“万事要不露声色,才会成功,这是一种战略。就好比下棋。”[2]而当女儿问到母亲班上男孩子们说的中国式的折磨,妈妈言简意赅地说:“中国人会做生意,还有中医和国画,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美国人才懒惰呢。中国人肯吃苦。”[3]其实,这就是龚琳达中国式的喜和福的看法,是希望女儿通过钻研棋艺、吃苦获得喜和福。
二、华裔美国女儿的喜和福
谭恩美深知,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是不可能消除的,“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差异巨大,又由于太多的文化空白无法填补,同样的语言对母女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语言传递的信息与意愿大相径庭。[4]
许露丝是几个华裔女儿中最听话的,对母亲一直是盲目信任的:“她说什么我都深信不疑,即使我一点都不理解她讲的。”[5]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许露丝又觉得美国式的见解更和她意。所以在离婚的事情上,她给每个人都讲了,但就不给她的妈妈说。不过,在试图让自己的心来做判断后,许露丝找到了自我,并通过一个梦表达了出来:“那晚,我梦见自己在花园中游荡……朦胧中,看见妈在小心地俯身照料着一颗颗花卉……犹如在照看着一个个婴儿。看见我,她对我挥挥手:‘看,我早上刚刚把它们种下,为了我,也为了你!”[6]许露丝终于明白,母亲不是为了让她听话,控制她,而是为了她好。同时,深深了解中国母亲对孩子的爱的谭恩美,以母亲带着一只天鹅奔赴美国开始,由美国女儿这只美丽的天鹅回到中国来结束喜福会的长篇叙述。精美幸福地找到了根,幸福地见到了双胞胎姐姐,不由得欢喜地表达:“呵,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里的基因,中国的基因,经过这么多年,终于开始沸腾昂起。”[7]
三、新时代的美国华裔的喜和福
喜福会的创始人吴素云去世后,女儿吴精美取代母亲吴素云出席。精美最开始还在担忧自己是否能取代母亲:“我原以为,大家会缅怀我的母亲,叨念一番他们间的友情,以及为什么非要我坐在她的位子上,传承延续母亲在那个桂林之夜萌生的创意。但现在大家都全神贯注于那份财政清单,连什么都无所谓的父亲也不住点头表示赞同。在我看来,这盘新的生意似已填没了因母亲的去世而留下的那个空白。”[8]果然,安梅姨说出了喜福会的成员对喜和福新的追求:“现在我们变聪明了。去股市碰碰运气,公平地同进退;在麻将台上输赢数目很小,寻寻乐趣而已。反正赢家收进钞票,输家拿餐桌上剩下的菜肴打包,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这不很好吗?哈哈。”[9]
就像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10]深谙中国传统和美国意识形态的谭恩美,通过找到两个世界的结合点,对华裔两代人的喜和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寻觅到美国华裔两代人之间内在的中国文化传承,最后找到了美国华裔的皆大欢喜。
参考文献:
[1][2][3][5][6][7][8][9]谭恩美著. 喜福会[M].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6. 引文均出自此书p.3,p.71.,p.73,p.170,p179,p255,p.15,p.16.
[4]牛晓林. 从母女交流障碍看小说《喜福会》中的“失语”现象[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0]鲁迅.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八),第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