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坦贝克《菊花》对女性主义解读赏析
2019-12-16章君
章君
摘 要: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通过伊莉莎的生活悲剧,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性渴望摆脱压抑生活,渴望身心自由,却不得不屈服于传统观念束缚的生活状态。本文试从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来赏析作者对女性主义地解读。。
关键词:斯坦贝克;菊花;伊莉莎;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1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1962年曾获得诺贝尔奖。他于193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菊花》反映了当时社会规则下女性寻求解放的生活状态,被世人称为“斯坦贝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这篇小说按照“压抑->反抗->屈服”这一线索来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心路历程,而“菊花”则是贯穿全文的灵魂,象征着主人公那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却无法实现梦想的命运。本文试从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来赏析作者对女性主义地解读。
小说主人公伊丽莎和丈夫亨利生活的村庄在一个“阳光照射不到”的偏僻的山谷中。这里有“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薄薄的、冷冷的阳光”,“焦黄的柳叶”,“浓雾就像一顶盖子罩住了山顶”。作者对环境的描写看似不经意,却立刻让读者感受到压抑地有些透不过气。生活在这样封闭环境里的人们,对山谷外面的世界有了一种油然而生地渴望。
在日复一日的辛勤操劳中,伊莉莎这个年仅三十五岁的已婚女子,却已经过早地衰老。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她“穿着园艺工作服,显得鼓囊囊的,有点儿笨拙”,“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脚上是一双粗笨的鞋子”,完全是个纯朴的农妇形象,丝毫没有一丝美感。可是,作为女性,对美的追求与生俱来。洗好澡后,她“穿上自己的新内衣,最精致的长袜,还有那件象征她的美丽的裙子”。“她仔细地梳理着头发,描眉,涂口红”。这些举止和在农田里埋头干活的伊莉莎判若两人。伊莉莎年轻健康,充满青春活力,就像她引以为豪的种植成功的大而美丽的菊花一样,引人注目。她本该是这个寂寞而封闭的山谷中的一抹亮色。可惜,她丈夫亨利对她的欣赏只是因为她“干活很有一手”。她能种当地最好的菊花,“直径足足有十英寸”,农舍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窗户擦得“光亮夺目”,“就连铺在前门台阶上的草垫都是干干净净的”。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恰恰从侧面体现了男性主导的社会给女性强加的价值定义。菊花再美不能当饭吃,男性需要女性操持家务,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忽略了对女性精神和心灵上的体贴。家庭生活的平淡无聊,丈夫的粗俗无趣和年轻女人内心新生活的幻想渴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与补锅匠的邂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伊莉莎压抑心理的一次极大的冲击。尽管这个身形粗犷、衣衫褴褛,一心只想多补几个锅的“大块头”让伊莉莎没有好感,但丝毫不影响她对外面那个奇妙世界的期许,并让她在心里搜刮了所有能想到的美妙的词汇,“群星亮闪闪的”,“每一颗亮闪闪的星星都融入自己身体里”,“热热的,亮亮的—美极了”。“睡篷车”,“流浪四方”的这种生活在男人看来“对女人不合适”,却遭到能干的伊莉莎断然反驳。她表现出的自信和胆识一度让身为男人的补锅匠甘拜下风。很快,急于招揽生意而又精于世故的补锅匠看出了伊莉莎对菊花的痴迷,便使出浑身解数,对菊花大加赞赏,“像刚喷出的一团团彩色烟雾”。褒奖之词立马让伊莉莎那颗不愿服输的心软了下来,听他说到想要带一些花种给另一位爱花的太太,更是激动起来。“她的双眼炯炯有神。她摘下那顶破旧的帽子,乌黑漂亮的头发散了开来。”这里的描写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她几乎丧失殆尽的性别意识。伊莉莎在补锅匠身上找到了她渴望已久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可惜这种梦幻般的满足感没能持续多久。故事以伊莉莎发现了被扔在半路的花苗和载走的空花盆时恍然梦醒而收场。美好的感觉其实是自己单纯,涉世不深而受人欺骗、愚弃的假象。伊莉莎一边选择了默默地啜泣,一边又还伤心地小声安慰自己,“他还留着花盆呢”。她仍幻想花盆载着她的梦想,到外面那个“很亮”、“发光”的地方去了。
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故事里,斯坦贝克以独特的视角,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在戏剧性的情节发展中展示人物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和一个让女性备受煎熬的残酷的社会现实。“菊花”在文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含义,深化了女性主义的主题。伊莉莎在菊花的种植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满足,菊花的美好盛开象征着伊莉莎的爱美之心和对新生活的希望。最终,菊花惨遭被践踏和遗弃的下场暗示了伊莉莎终将难以摆脱被男人忽视,长期承受孤獨,却最终无力抗争的命运。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创作时逢女权主义兴起,女性想要摆脱男性附属品的角色,争取个体价值的实现和身心的解放而产生的内心的痛苦和精神的追求,实为对女性主义解读的短篇佳作。
参考文献:
[1]梁亚平.美国文学研究[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英美名家短篇小说精品赏析[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长荣. 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约翰.斯坦贝克.斯坦贝克选集:中短篇小说选[M].张澍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