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2019-12-16李珊
摘 要:李碧华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她的小说通过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一幕幕女性的生存悲剧,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本文以李碧华的长篇小说创作为对象,结合香港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李碧华笔下的悲剧爱情、悲剧命运作具体探讨,文本中的神秘氛围和丰富意象的塑造又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使李碧华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感。
关键词:李碧华;悲剧意识;宿命论;意象
作者简介:李珊,女,江苏盐城人,现为江苏省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02
李碧华是香港当代文坛上最受欢迎的通俗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因为文风妖艳诡异,选材冷僻刁钻而被许多的读者和观众所喜欢。李碧华最擅长写“情”,她的作品娓娓讲述了穿梭于古今阴阳的具有穿起色彩的爱情故事,内容多为男女之间爱恨纠缠的感情和情欲交织的人性纠葛。但是正如刘登翰在《香港文学史》中指出的:“严格地说,李碧华的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纯言情小说,它们有比爱情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面上所给人的思考,是一般言情小说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比爱情更丰富的内涵”在于她以欲望为主线,通过欲望中的男女的生存悲剧的书写来展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人生悲剧的深刻认知,以及她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悲剧美。
一
李碧华的悲剧意识,首先体现在其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上,在她看来,命运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宿命是无法避免的,无论如何挣扎也摆脱不了命运价值身上的束缚。
在李碧华的小说中,宿命是一种必然,即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人的命运早就被安排好。在小说《生死桥》中,三位主人公在北平的天桥上相识,一个老太监为他们占卜出了冥冥之命:一个生不如死,一个死不如生,还有一个先死后生。这一次占卜谁都没有放在心上,只当是一場玩乐,匆匆分别之后各自为生计奔波劳碌。然而命运终究无法摆脱,在分别七年之后,三个人在北平再次相遇,于是纠缠不清的命运从此正是拉开了帷幕。生不如死的怀玉为了出人头地随戏班南下,成了上海滩的第一武生,却抵挡不住美色的诱惑,背叛了丹丹的爱情;死不如生的丹丹为爱追到了上海,却目睹了怀玉的背叛,于是,为了报复怀玉,卖了身,卖了爱情,也卖掉了一生;先死后生的志高因为母亲是妓女,所以一直在阴影下长大,他没有等到丹丹的爱情,也没有成为怀玉那样的名角,只是在乱世中独守一方的安宁。三人最后的遭遇正印证了当初王公公的那副卦:你们将来的那个人,都不是心中的那个人。
李碧华的宿命论思想还表现为宿命的循环,即这一辈子受尽了苦难,到了下一世相似的命运仍然会再度重演,即使挣扎、反抗,但是仍然逃脱不了宿命的安排。《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潘金莲前世因为淫乱被武松杀死,在阴间她拒绝喝下孟婆汤,只为来世能报仇雪恨、改变命运。然而宿命是已经安排好的棋局,每走一步,都是既定的安排。潘金莲的今生也是难逃厄运,最后虽然逃过了被武龙杀死的命运,但是却难逃“千古第一淫妇”的骂名,依然没有得到真爱,她依旧不断演绎着前世今生的惨烈悲剧。
李碧华的悲剧意识还体现在她绝望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之中,恋爱与婚姻是李碧华作品的中心题材,在李碧华的笔下不乏上穷碧落下黄泉般的痴男怨女,他们总是以其不顾一切生命追求演绎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但是,在她的笔下爱情都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爱情褪去了神圣和纯洁的外衣,情爱在游戏中进行,男女间虚伪、欺骗,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朽的气息。对李碧华而言,爱情只是灰色的情欲,是晦涩人生的一场悲哀游戏。李碧华笔下恋爱是残酷的,婚姻更是充满悲剧的。李碧华用其奇谲诡丽的笔法将披在爱情外壳上的神圣、纯洁、美好的外壳剥掉,还原现实中爱情的世俗、虚伪与自私,将一个“千疮百孔”的真实的情感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刀光剑影之中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她那最深刻也最荒凉的生命体验:人间无爱。
李碧华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感悟上。在散文集《还是情愿痛》中,李碧华就说:“生活悲苦,所以我们也不忍把甜蜜一下子吃尽。留几分色彩,延续不真实的喜乐。”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李碧华对于人生的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悲苦,痛苦与不安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而快乐也只是短暂、不真实的。我们不能不惊叹这种深深地烙印在李碧华心灵深处的悲怆的生命感知,这种生命的脆弱无奈构筑了作家的悲剧意识,也为她的创作奠定了一种失落、悲凉的基调。李碧华的作品中处处穿透着这种人生参悟,她笔下的人物生亦何欢,只能永远在痛苦的漩涡之中挣扎、徘徊。
李碧华把她对人生命运的思索,对生活的思考,对世俗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浓缩在她那苍凉而富传奇色彩的小说艺术之中。她笔下悲凉的人生、苦难的生命,悲剧性的生活组成了一个悲凉的世界,带领着我们去思考社会,思考生命,思考自己……
二
李碧华悲剧意识形成原因首先是源自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从而导致传统家庭关系的变更。
二十世纪60、70年代,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虽然香港人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物质丰富的喜悦,但是精神生活却严重匮乏,社会上物质与精神的极度不平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道德的沦丧和精神的畸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忠贞不渝、贫贱不移为准则的传统的爱情观、婚姻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颠覆,传统的家庭关系摇摇欲坠。李碧华目睹了一幕又一幕悲剧的发生,在她的心目中人与人的关系失去了往日的美好,没有了灵魂的交流,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交易,这不仅给她提供了悲剧性的创作题材,而且也给她提供了悲凉的生活感受。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现代文明滋润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却没有滋润到人们的物质世界,在这物欲横流的大都市中,李碧华难以找到心灵的依托与慰藉,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紧紧裹挟着她,怀旧与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在了她心灵深处,体现在作品中的悲观意识也就更加的浓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