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初中历史课中渗透德育 教育的几点尝试
2019-12-16杨世玉
杨世玉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本人从教十四年,一直在藏区担任历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藏区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民族文化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加之在升学考试中成绩占比较低,历史课并不受重视,教师惯性地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学校的德育教育发展水平还略显欠缺,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而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要求是:“学科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显而易见,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民族学生的课堂德育教育远远未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历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并从课堂中能真正得到实质有效的结果,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在十四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期探索,总结了以下几条关于历史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经验。
一、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藏区学生由于受本身的环境、地域、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限制,对汉文化比较陌生,加之历史学科又年代久远,时间空间跨度大,他们很难在一时间就建立相对应的思维框架意识,对他们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很多障碍和难度,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对基本常识及相关知识点的识记,更多的时候是死记硬背的模式,老師认为只要会背就行,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的意义很难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以记忆为主的教学习惯,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于引导。因此我认为有意识地挖掘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激发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与猎奇的心理走进历史课堂,例如,在讲“气象万千的宋代风貌”时,学生对宋代衣服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很好奇,我便因势利导,给他们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分组制作宋代的服饰,并撰写解说词。在此之前,我已经在课堂中有意识的提醒他们制作思路,怎样找材料,如何制作,结果也证明我的尝试是对的,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作业,他们分组,有些组负责查阅资料,有些负责制作服饰,有些负责撰写稿件,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孩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在最后的总结发言环节,查阅资料的一组告诉我他们最大的收获是他们学到了更多书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而制作组更是成了环保节约的代言人,各种废弃报纸、布片、塑料瓶都成了他们手中的武器,撰写稿件的一组充分发挥了他们语文水平,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足了功夫,并且对部分知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体现了孩子们巨大的创新潜力。所以我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起到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中融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典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何为爱国主义是必须探讨的话题,必须要告诉我的学生我们的民族是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特色的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们在与汉族记忆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早已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没有亲情却胜似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就族源、宗教文化、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等进行分析,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优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传统,要让学生明白历经千百年历史的沉淀与洗涤后,我们早已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这是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的责任,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课本中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我们在特康教学中应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活跃热情的性格,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历史课程包含着六个学习模块,也可以将其分为有关中国的和有关世界的。初中历史课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进程,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相关典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从而让学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课堂中链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案列,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藏区学生对外界了解,一定程度上受学生家庭环境的制约,相对较为闭塞。学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和发生时事事件的关注程度不高。因此,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的扩充课堂容量,不断增加课堂学习内容的新鲜度,及时链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案列,不断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今社会所发生的时代巨变,正确而理解自身所担负的时代使命,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我和学生谈到了时事热点“中日钓鱼岛之争”,一起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而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我又进行追问,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学生们义愤填膺后,陷入沉思,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四、课堂中传承迭部藏区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民族自豪感
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迭部藏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精神财富,也是最好的教具。在初中历史课中有意识地利用迭部藏区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例如在讲红军长征一课的时候,我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亲去参观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看天险腊子口到底如何的俊秀神奇,探访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参观俄界会议遗址实地感受当年那二层小木楼上的指挥若定,和战争的壮观激烈,重走长征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知中理解长征的伟大,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长征精神,让他们感受革命先驱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身临其境,心领其境,这样做既可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迭部藏区革命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也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使得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弹性,也为迭部藏区进行红色文化进课堂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迭部藏区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的使用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藏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