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

2019-12-16李秀芬

祖国 2019年21期
关键词:创设情景写作技巧

李秀芬

摘要: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日趋明显,古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何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已经是语文教学中凸显出来,新的教学模式也会应运而生。积极创设赏析的情景,鼓励学生自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师点拨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形成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景   诗歌意象   写作技巧

培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新形式下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古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是我们传承的瑰宝。它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诵读古代诗词的要求更加明确:“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创设赏析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若教师仅从认知领域而不从情意领域施教,则势必造成教育的缺憾。多年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力,自己曾在任教的两个班级做过试验,证明过于严肃、呆板、单调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勇于探究,甚至提出很有见地的主张。

古诗词课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大致可分为直接导入式与间接导入式两种。直接导入,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本节课要学习内容,同时板书诗歌题目。通常这种导入方式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作品。如我们学习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就可直接导入《春望》,“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感受到杜甫在青年时期远大的抱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春望》”,板书课题。间接导课即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板书课题。如:我们学习《望江南》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同学们,你知道我国古代诗歌的流派吗?你知道温李又是谁吗?……今天我们就去感受他们的诗风”。

除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个性的特点考虑随时去创造良好的赏析情境。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样小令的教学,教师就不应该慷慨激昂,而应低回婉转;而像《钱塘湖春行》这样充满欣喜之情的诗文,教师就应用清新的语言创设出一种引导学生出游的情境,把学生带进随情入境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种信任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都会增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发现就是由已知领域去探知未知领域从而掌握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发现,就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促发人的思维活动,促使人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是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诗歌时,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具体的诗歌内涵及其所阐述的内容,而是在教学之前首先为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农村生活是简单、枯燥、沉重与乏味的,可是,为什么,在诗人辛弃疾的笔下,却呈现出了一幅清新宁馨的农村和平生活画面?这个预习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们很好地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他们也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使得豪放派诗人辛弃疾竟然这么享受平平淡淡的农家生活。以此为基础,学生们在课下便能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像有的学生小组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辛弃疾的诗词有着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特点,富有爱国感情,也正因为如此,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之一;有的学生小组借助翻阅相关辅导书籍得知“辛弃疾立志抗金,也正是因为他持有这一坚定的爱国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宋朝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自始至终未得到重用”;还有的学生小组通过课下主动询问家长及老师得知“由于未曾得到过重用,辛弃疾这一出色的人物在今江西上饶闲居竟长达二十年之久,也是因为理想破灭,他在长期的隐居过程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并在这一时期写了大量反映农村闲适生活的清新诗词,《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通过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不仅使得他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经历诗人之经历,想诗人之所想,思诗人之所思,从而能更好地揣摩及品味诗人于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学会感知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

怎样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呢,首先看诗歌的题目。题目往往是诗歌的内容的精炼概括,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告诉我们诗人所写的是春天的钱塘湖的景象。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告诉我们诗人所写的是古刹的景象。再看诗中的意象。 如《钱塘湖春行》中的意象有“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就会猜出这是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象,也就理解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了。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断肠人”这么多的意象连在一起,就能知道这首小令写的是游子在天涯游荡的情景,就能感受到一个天涯游子对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的意象不同,赋予的含义也不同。很多的意象需要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感悟,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赏析诗歌。

四、掌握诗歌写作技巧,多角度赏析诗歌

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用典等;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赏析诗歌的角度包括词语、句子角度等等,这些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掌握的内容,再进行强化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讓学生掌握知识要点,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定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李白的《行路难》中的五六句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七八句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而连用的短句,写出诗人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最后让他吟咏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入世的生活愿望。这里诗人就运用夸张,比喻,典故等写作技巧体现作者的情感的。

五、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赏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歌曼妙的艺术境界,必须加强朗读。一切意象的感知与体悟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示范朗读,学生由模仿朗读到有节奏的朗读再到浮想联翩的创意朗读。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游山西村》这一诗歌时,我便带领学生反反复复的对这一诗歌进行诵读,也正是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脑海中呈现了一幅幅彷如真实经历过的画面。像在诵读第首联的时候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丰收了,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丰收了的人们用酿制的酒热情的招待着客人,菜肴也非常丰盛”;在反复诵读次联的过程中脑海又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诗人在浓茂的草木中穿行,山泉清澈,汩汩流过,山峦青翠,依稀可见,但随着草木愈见幽深,山径也越来越蜿蜒,诗人一时之间也难以辨认前方的道路。正在这个时候,突然看见前面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般出现在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时喜形于色、内心豁然开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在反反复复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们仿佛走进了诗人陆游的内心情感世界,经历了他内心的短暂迷茫与惘然,但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在柳暗花明之时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如此,本首诗歌的鉴赏目的便也轻松达成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当前的合作学习的大背景,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这样的教学流程:导入本课;在自主预习,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相互补充;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也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这环节要以教师点拨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最后在全面赏析诗歌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S].2011.

[2]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吴迪.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诗歌教学的策略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3,(03).

(作者单位:大连市第二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创设情景写作技巧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加强指导,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技巧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再议民生新闻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