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便捷的新时期,以提升意境审美 为主开展群众摄影工作

2019-12-16贾军

祖国 2019年2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意境摄影

贾军

摘要:摄智能手机让“摄影”变得简单,每个普通的百姓都是潜在的“摄影艺术家”,引导普通群众像真正的艺术家一般用“会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图片定格、记录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在此基础上,追求作品的意境之美,体现人们的审美经验。并且学会现代的摄影处理技术和把网络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摄影工作的纽带和平台。

关键词:生活的艺术家   意境   文化积累   图片后期处理   网络平台

众所周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摄影作品的创作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群众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吉林市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环境独具特色,更为摄影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随着群众文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新时期,摄影作品的创作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到器材、技法、后期技术以及个体文化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摄影作品的创作仍然存在着量大质平、难出精品的局面。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我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实践,希望对同业者有所启益。

一、摄影的人要把自己当成真正的艺术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拍摄照片变得极其方便。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拿出手机,滑开屏幕,就能将这些美好的瞬间定格、存储。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老百姓对摄影的喜欢。老百姓的手中虽然没有专业的摄影器材,没有所谓的“长枪短炮”,但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我常常强调,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即使我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要把自己当作艺术家——生活中的艺术家。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是晒米油盐酱醋茶、夏日树荫里乘凉的老人、放学时一蹦一跳回家的娃娃、种在窗台上的小番茄结出的红彤彤毛茸茸的果实……用一颗艺术家好奇的眼睛去发现这些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充满烟火气的美好。这就是作为群众文化建设很重要的摄影爱好者所具备的最本真的初心。

老百姓不可能拿着几万元、几十万元的专业相机去拍摄肯尼亚动物大迁徙这样壮观的场面,但却是真正能够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定格时代变迁的生活艺术家。认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拍摄出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作品。

二、培養作者拍摄的意境,是提升摄影作品质量的重中之重

在开展摄影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摄影素材非常动人,但可惜拍摄者没有体现出那种动人的意境。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拍摄者的审美和欣赏水平。提升审美水平是开展群众文化摄影工作中非常重要但也很难推进的项目。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

对摄影作品的创作,不是简单地记录和显现。单纯的形式感对于创作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可以把一幅好的摄影作品看成一个统一的结构,这个结构不仅是众多因素的有机结合,还必须体现人们的审美经验。而如果想要得到这种体现,先期提升的,则必须是创作者自身的意境。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语言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引自《百度知道》)而我们所认知的意境,即是文化传承的结果,也是创作实践的感知。创作过程中,作者自身对各种意境的感知敏锐而强烈,则质量上乘的作品就不难出现。

我认为意境的培养,首重文化的积累。国人所谓的意境,初现于隋唐,成熟于两宋,其背后具有强大的文化基因的支撑,而对意境的理解,自然也非朝夕之功。这其中,就显露出文化积累的必要性。

吉林市风景秀丽景色独特,其中又以雾凇最为驰名,此景自然也成为摄影创作活动的最佳题材。在吉林拍摄雾凇者可谓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很多作品却差强人意,以致于有的学员曾发出这样的感慨:雾凇虽美,入画却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曾在与一位作者探讨的过程中,援引过学界关于境界的三层表述,以期增进他对意境的理解。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本是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对参禅境界的领悟,后被学界用以阐述意境的三个层次。

而具体到这位作者的操作上,我对其也进行了引领:开始拍摄雾凇时,关注的是雾凇的个体形态,选取自己认为的最佳角度拍摄,这时只是做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作品难免呆板僵硬;再进一步发现雾凇和周围的人、山、天空等因素的对比融合后,自然而无雕琢,脱离了雾凇去追求镜头内各种因素的体现,此时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拍摄出来的作品意境自然大不相同;及至最后在拍摄时,雾凇和各种因素在体现的基础上,又达到了主题的统一,能够完全契合人们的审美体验,即完成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意境呈现。

其实在我看来,“大漠沙如雪”是意境,“千山鸟飞绝”是意境,“月澹千门雾凇寒”同样是意境,只要作者有足够的积累,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上面这位作者,在完成相关的积累和沉淀后,最后完成了一幅名为《父女》的作品,父亲抱着女儿近距离的欣赏雾凇,父亲表情温馨,女儿满脸惊叹,对面雾凇冷艳,远处游人如织。此情此景,意境具现。

意境的培养,同样也需要作者去深入生活,用心挖掘。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乏美,缺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但显然,确定一个题材后,如果作者只是简单的走马观花,那么发现美就只能是一种奢求。我认为,要想拍摄出上佳的作品,作者除了增强自身的文化积累之外,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吉林北山庙会,在东北历史久、规模大、影响广,清代以来既有“吉林庙会盛千山”之说。北山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盛会。而这远近闻名的盛会,自然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最佳取材之机。相对于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的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的“大场面”,我则更喜欢能够体现人物性格并集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细节性小场景。曾和几位摄影爱好者一同前往拍摄北山庙会,但最后大家所呈现出的作品质量却良莠不齐。在拍摄活动结束后的小范围交流过程中,大家最后普遍的认知是,那些些小场景的图片才真正能体现北山庙会的独特性,也正是这些图片,才能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让人真正的感受到图片背后的韵味和意境。而这些作品的作者,却都有一个惊人的共通之处:他们每逢北山庙会,从不缺席,广泛接触各种人群,深入挖掘人物故事。正是这样的积累,让他们的镜头变得生动无比。

苏东坡曾言道: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此言道出了在创作过程中,意境二字的重要之处。诗画的创作和摄影创作是同样的道理,在掌握了基本的拍摄技巧后,作者一定要不断地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积累经验,深入生活,去挖掘那些有血有肉的细节,用镜头去表达生活,用镜头去感受美好,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能意境丰满,征服读者。

三、搭建平台,组织学习现代化的后期处理技术

除了提升摄影爱好者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能够拍摄出有着不同意境的摄影作品,我们也比较看重PS等进行图片后期处理的技术。

对图片后期处理的技术,已经是现代摄影工作者必备的手段。作为普通百姓参与的摄影艺术,我们尽量保持图片的原汁原味,但为了让图片更加生动,也为了满足一部分摄影爱好者的需求,我们邀请专家、搭建平台,组织学习和研讨现代化的图片处理技术。

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我们的摄影爱好者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能够熟练地应用PS技术调整图片颜色、添加文字、剪切尺寸……甚至可以用PS技术制作排版,自己能够制作图片相册。大大地激发了摄影爱好者参与和学习的热情。

四、借助互联网,开拓视野,增进交流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摄影爱好者很多,但大多数都处于“潜水”状态。他们没有渠道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而我们作为群众文化的组织推广者,又很难发现这些“潜水”的“摄影师”。互联网为我们之间的连接,搭建起了沟通的渠道。

我们在社区、街道、小区设立文化展板,甚至走进胡同、走入早市,立起牌子,去寻找隐藏在民间的摄影爱好者,又通过微信群、QQ群、贴吧、论坛将这些摄影爱好者凝聚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社群中,分享摄影知识、组织户外摄影活动、搭建摄影展览……可以说这些互联网社群令“潜水”的摄影爱好者露出水面,為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靓丽的色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我们也会在社群中分享专业的摄影知识、分享各地专业的摄影展览等,通过这一渠道,也能提升摄影爱好者的专业水平和欣赏水平。这就如同一个移动的“网络课堂”,随时随地分享美图、美景、美妙的知识。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摄影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前行,不断修正自身的认知,丰富自身的学识,同时掌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去引领作者更好地投入到创作中,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需求,让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意境摄影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