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热炕头

2019-12-16刘凤和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铺位炕头火炕

作者简介:刘凤和,男,汉族,黑龙江省宾县工业信息科技局党组副书记。东北师大中文本科学历。1984年开始创作至今,在国家、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杂谈等作品300余篇,30多万字,并有多篇获奖。民俗散文集《东北八大怪》正在出版印刷之中。

火炕,又称大炕,简称炕,农村人也叫它土炕,是以往东北人冬季里常见的取暖睡寝设备。

上篇

一进入冬腊月的门儿,北方就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如果有一铺火炕美美地睡上一觉,那简直就是神仙般的享受啊!所以,东北人编了一套顺口溜儿:二人转、热炕头、看纸牌、喝烧酒。这就是所谓的“东北四大美”。

在东北农村,房子可以寒酸破旧,火炕要方正结实;屋子可以空旷冷清,火炕要热乎温暖。火炕,是东北人的盼头,是寒冬里的火炉。不是有那么一套嗑吗,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东北人就离不开这热炕头啊。女人们在火炕上纳鞋底、扔口袋、歘嘎拉哈,男人们在火炕上看纸牌、掷色子、喝烧酒,孩子们在火炕上煽片子(一种纸做的玩具,分正反面,用煽过去赌输赢)、弹溜溜,别提多快乐了。因为有了火炕,这屋子里就暖融融的,加上太阳光一照,玻璃上的霜花都笑得直淌眼泪儿。

火炕,也是东北人招待客人最高的礼遇。谁家里来了客人,在外面走路冻得丝丝哈哈的,把客人让到火炕上暖和暖和。客人屁股坐热了,全身就热了,打心里往外透着一股暖意。晚上睡觉,主人也把热炕头留给客人,自家人睡炕梢,东北人的热情、好客、豪爽的性格就在这热炕头上体现出来了。

据说,火炕最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商周,发展于汉唐,兴盛于明清。关东的满族人为了抵御北方的严寒,开始搭建南北大炕。解放前后的许多年,北方农村家家都有火炕,都会盘火炕。先在地中间垒好泥土,上面用秋后拖好的土坯,竖行搭出四五条炕洞子,炕洞字上面再用上好的土坯搪起来,铺平挤实,抹上黄土泥,烧干。炕面铺上秫秸皮编织的炕席,坐上去温暖、滑膛、舒适。烧炕的时候,烟气顺着锅灶,通过炕洞,从室外的烟囱跑出去。东北的火炕,以往都是烧豆杆、蒿杆、木头,柴禾硬,火旺实,炕热的时间长,从傍晚一直挺到天明。

农村的孩子会干活。我小时候也帮父亲拖土坯,搭火炕。每年秋季扒炕抹墙的时节,都把我家的土炕扒掉。把炕面挑开,用铁勺掏出炕洞灰,然后铺平、抹好、烧干。炕扒得好,整个冬天都暖和了。

下篇

大东北、真奇怪,

一铺大炕睡三代。

兄弟姐妹一大帮,

晚上睡觉数脑袋。

这个顺口溜儿,是东北农村一大家子人挤睡火炕的真实写照。上个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由于生活水平低下、物质极度匮乏,全家七八口人,老少三代睡一铺大炕,不足为奇。

打我记事起,我家就是一铺火炕。它宽约两米,长两米半到三米,还有一个三寸多宽的厚炕沿,被手摸、裤子摩擦得油光锃亮。就是这铺大炕,睡着奶奶、妈妈、爸爸、姐姐和我等五六口人。后来,两个妹妹出生了,我就去村东头的六大伯家“找宿”(借地方睡觉)。六大伯家,孩子更多,两个大人加五个孩子,火炕也睡不开。咋办呢?伯父就找人脱坯、拉土、和泥,请盘炕的师傅又搭了一铺北炕,和南炕同样大小。晚上,南炕睡着伯父、伯母和三个女儿。北炕睡着两个男孩子。我家一来人去客,我就去六大伯家“找宿”,和两个堂弟睡北炕。

六大伯家虽然南北炕,晚间不摞幔子,呼噜声、说梦话、咬牙、放屁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得见。屋地中间还摆放一个洋铁盆子当尿壶,晚上起来撒尿,尿流呲得盆帮哗哗地响。更有意思的是,晚间睡觉,孩子是否都回来了,不用点名,站在炕沿边一个一个数脑瓜,一、二、三-------伯母数到第五个就够了。起早,叫老大、老二下田除草,也不呼唤名字,怕把别人都惊动醒,一扒拉老大、老二的脑袋就行了。

一大家子人同睡一铺大炕,拥挤而温暖,看似无奈却很温馨,有着浓浓的家的味道。夜晚睡觉,小孩子调皮,有时争被窝、抢被子和枕头。老三明明在第五个铺位,嫌弃炕梢凉,非要争抢老二的铺位。老二哪里愿意啊!就和老三在炕上撕扯、支巴起来。可老三就是不还给她的位置,把枕头往老二的铺位上一放,脑袋死死地枕住,闭上眼睛装睡。老二就把她的被子掀开,丢在地上,冻着她。有时因为一铺炕太拥挤,还有小哥俩、小姐妹俩睡一个被窝的时候,天冷可以抱团取暖,还可以在热被窝里嬉闹、讲故事、说悄悄话,真的很美好!

后来,经济条件好一点儿了,房子大的分东西屋。两个屋子都在阳面盘一铺火炕,往往是老人住东屋,晚辈住西屋。我家那咱,一家7口人,奶奶老慢支有时成宿地咳嗽,夜里往墙上甩痰液。奶奶主动要求自己去睡东屋,不影响家人休息,爸妈领我们住西屋。我看奶奶很孤单,每晚就去陪伴奶奶。我怕热,睡不稳,就让奶奶睡热炕头,我睡第二个铺位。奶奶很慈爱,用那个老旧的黑泥火盆给我烧土豆,烧家雀,崩玉米花,给我讲傻子相亲的故事,哄我早些睡觉。

那时睡火炕,有的人家给孩子铺褥子,有的人家因为贫穷,买不起布做褥子,大人、孩子光着身子直接睡在炕席上。没有褥子,往往是前半夜烙得慌,后半夜炕席上温度低不热乎,有点儿凉。

火炕烧得热,庄稼人干农活儿累,就靠这热炕头暖身子解乏。舒舒服服地睡上一宿,第二天神清气爽,身子骨松软,就有力气干活儿了。

东北人讲尊卑、懂礼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往往让长辈睡炕头,晚辈、小孩子睡炕梢。睡觉的时候,也基本上都是每人一个被窝,绝不可男女同床共枕。孩子大了,男孩、女孩要分开睡。一旦结了婚,还要单独睡一铺炕。我有個远房的哥哥,结婚,没有地方住。奶奶善良,就让他们婚后睡在我和奶奶的那铺火炕上。中间撂一个布幔子,夜里他们说的悄悄话,我有时都能听见。后来,他们盖新房就搬走了。那是一段特殊的记忆。

以往,东北冬天奇冷,没有这热乎的火炕还真不行。别看它其貌不扬、土眉皂眼的,可温暖御寒、舒筋活血、治病养伤,功不可没。不是有那么一句老话嘛:宁舍一头牛,不舍东北热炕头!

猜你喜欢

铺位炕头火炕
不妨多些“炕头坐坐”的深情
又回农家热炕头
王家新的诗
基于热效率的直洞式火炕烟道构造形式优化设计
艺术火炕
篝火舞会上的可疑者
热炕头
火炕的温暖
冬捕鱼家
赢家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