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运:做有温度的医学
2019-12-16赵慧
赵慧
王振运,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穿上白大褂,王振运是医术精湛的泌尿外科医生;脱下白大褂,他是善谋善成的院长。
自2017年9月搬迁新址后,短短两年,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由一家举步维艰的专科医院,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医院。
王振运是这家医院的掌舵者。过去3年,庆阳二院奋力赶超、破茧成蝶,但对王振运个人而言,却是职业生涯最艰难的3年:为医院搬迁多日守在有关部门门口,为壮大医院四处招兵买马,为引进医疗设备到处筹款……
王振运自嘲,这是草根院长率领草根医院的逆袭过程,但在庆阳二院职工眼中,他“给二院人构建了一个精诚团结、互助友爱、众志成城而又有温度的家”。
转战二院
2016年,王振运从三甲医院庆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调任庆阳二院院长。此前,他在庆阳市人民医院工作了23年,做了10年泌尿外科主任、5年副院长,任上协助医院升至三甲。
而当时的庆阳二院,是一家由老年病门诊部发展起来的专科医院,毫无知名度。最令人头痛的是,医院自2010年啟动搬迁工程后,因工程款及相关手续等问题,工程几近停滞,医院陷入困境,职工们挤在几间破旧办公室办公,病房只有六七十个病人,日收入区区几万元。
一番调研后,王振运知道没有退路。在职工大会上,他提出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勇于改革、推动发展的16字战略,承诺要让每个职工拥有一张办公桌、一个衣柜,别的医院有的绩效工资、福利待遇二院职工也要有。
医院要生存发展,必须重启搬迁工程,再难也要搬。于是,王振运揣着汇报材料反复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各部门寻求支持,要钱要人要政策。
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庆阳二院最终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基建工程艰难启动。2017年9月,一栋新楼建成,庆阳二院搬迁新址,重装开业。
但是,新址地处城郊,没病人怎么办?王振运想,与其他大医院比规模、比力量显然不行,要比优质服务、比流程再造。“要让百姓感到在二院看病更方便、更快捷、更温馨,所以,我们想方设法面向基层、面向贫困人口,病人慢慢多了起来。”
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王振运通过各种方式为医院引进,很快医院拥有了甘肃省第四台3D腹腔镜,并邀请知名专家到医院演示手术,召开学术会议。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医院,2017年5月,庆阳二院与上海金汇通航共同启动空中急救项目。“当时更多的是为了刷存在感,现在看,决策取得了多赢效果,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庆阳有了航空救援的可能性。”
庆阳二院成为甘肃第一家拥有空中紧急救援机的医院,目前已成功转运3例病人。
草根医院逆袭
如果说发展空中救援是为了博眼球,那么,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则是实实在在的硬功夫。
“首先要创新,以前没做过的,今后都可以尝试。”王振运介绍,3年间,庆阳二院学科建设开创新局面,新增临床科室14个,购置医疗设备420多件,引进新技术、新项目70余项,形成神经系统重症、脑血管病等多个亚专业。
对于人才引进,王振运确立的原则是,合作共享,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庆阳二院与全国51家医院和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北大人民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与空军军医大学一附院等建立帮扶关系,与中日友好医院等建立远程医疗协作体。
每月,北大人民医院专家刘彦国都要到庆阳二院上几天班,这是国家实现分级诊疗、多点执业政策的结果,像这样的医生在庆阳二院有30多位。“医院和学校一样,人才和文化才是第一要务。我称之为柔性引进,最近我们又从兰州大型三甲医院刚性引进了3名专家。”王振运说。
随着人才队伍的壮大,庆阳二院学科日趋齐全,接连实现第一例保胆取石术、第一次关节置换术等多个第一,医院也在甘肃率先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DRGs(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改革……
医学有温度
“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医院不能冷冰冰的,要有温度。我们提出‘建设人文医院,做有温度的医学,营造3种文化,即以病人为中心的爱心文化,让职工幸福的家文化,以厚德精医为核心的职业文化。”王振运说。
“以患者为中心是二院的精神坐标。”王振运说,庆阳二院大打文化牌,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大大增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会议闭幕不到一个月,庆阳二院就启动“健康大篷车”健康扶贫行动。如今,大篷车开出100多站,行程7万多公里,跑遍了庆阳所有深度贫困村,已成为庆阳健康扶贫典范。
“每次我们都会带上一大批常规药品免费发放给贫困群众,把二院的爱心文化,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真正送到百姓手中。”王振运说。
为了让百姓享受更多红利,庆阳二院与全市19个乡镇社区2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为退休职工发放健康爱心卡7300张。
“多少次我们感动于您深入一线抢救病人的焦急步履,多少次感动于您语重心长的鼓励和坚定有力的支持……”去年医师节庆阳二院职工写给王振运的一封信,他一直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