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
2019-12-16黄健君
黄健君
当下,从国家层面上都在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与历史文化名城联系密切,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绿色GDP时代的到来,以文化推动城市发展代替矿产资源推动城市发展,在艺术创作领域里,应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等,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双赢模式。2017年末,民族歌剧《二泉》在江苏成功首演。这部歌剧讲述了二胡表演艺术家阿炳坎坷的一生,创造了命运、情感、人生经历等多个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展现出阿炳一生风雨、人生艰难。全剧最大的亮点采用多时空角度重构阿炳的一生,并把吴地文化、民国风情、道教仙乐融进剧情发展。《二泉》的上演给我国民族歌剧创新开启了新思路。
民族歌剧《二泉》的艺术创新
1.题材的当代性。即歌剧的精神内核和今天的价值观相吻合。习近平指出的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可分为历史与时代两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由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而成,逐步形成了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我国抵御挫折的重要精神支柱;从时代角度来讲,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来自世界的各种文化快速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将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有机的融合。《二泉》是第一部以民间艺术家为题材的歌剧。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一经典名曲,向观众讲述了阿炳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高度凝练在民族歌剧这一艺术形式中。阿炳的故事曾被多次搬演,而这部歌剧把主要冲突放在阿炳在苦难的命运挣扎的过程中。《二泉映月》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经典,被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评价为“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国际乐坛认为它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不仅反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还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戏曲、民族歌曲等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坚持中西合璧,学习、借鉴西方歌剧写作、表演的可用之处,丰富、优化民族歌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多时空角度重构主角的一生。民族歌剧《二泉》除了采用“现在时空”与“过去时空”两种常规模式构成主线之外,增加第三维的“心理时空”来展现人物之间扣人心弦的情感冲突。导演黄定山打破了单一线条的叙事手法,在不同时空里,同时展现欢脱、富有的贵妇们逐个登上黄包车离开,对比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阿炳,使得生活质量、阶级层次的对比更加鲜明。彩娣找到阿炳后,展现出一整场两人在不同时空的对唱,就像寒冬中的一丝温暖,让观众设身处地感受到情绪的变化,使得剧情过渡更加顺理成章,剧场渲染力极强。
在舞美设计上,写实景观与多角度的投影相结合,清晰和模糊画面交替出现,构建了阿炳的心灵和黑暗现实两个空间。在灯光设计中,用灯光的色调塑造主角的内心世界。用灰冷、沉闷、无色彩的现实空间影调来体现,制造黑区和斑驳不均匀的光区,结合被限制的光区和光位,营造“老照片”式的虚中含实、似实似虚、飘飘渺渺的视觉效果,以求与饱满的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潇洒与抗争情怀的浪漫光效构成强有力的视觉对比关系。冷色调的白光是阿炳的内心呐喊!暖色调(橘色、金黄色)是阿炳心灵的寄托和港湾,是阿炳内心的灯光1。
民族歌剧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近几年,各种音乐题材创作都体现共同的创作手法,就是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2016年央视春晚,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艺人演唱的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成为该届春晚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老腔+摇滚”的音乐融合红遍流行乐坛。大型历史传奇原创音乐剧《天地运河情》是一部关于爱情、国家、忠诚的传奇故事。剧中音乐风格多样,中国唱腔与西洋唱法兼容并蓄多种演唱方式充斥在整场演出中,震撼人心,将大运河文化遗产符号深深烙印在了观众心中。
笔者在工作中了解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发展现状,考察了一些地方音乐的发展模式,包括桂林恭城县、张家界、东北开原等地。除了本身的艺术样式需要与民族故事进行结合,创造更好的脚本故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与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进行结合,所考察的城市均大力推动着这样的文化事业建设:桂林恭城县通过挖掘瑶族“女书”文化进行音乐剧的创作。《印象·刘三姐》是著名导演张艺谋主导的山水实景剧场。它以桂林山水为舞台背景,以刘三姐的山歌、当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山水胜地等元素创新组合,达到了如诗如梦的效果,“秀”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谭盾《地图》音乐会,也是用九个乐章(“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歌”“舌歌”“芦笙”)给我们介绍湘西的民族民间音乐。东北开原市作为二人转文化的发源地也试图为二人转文化“正名”,展现二人转文化当中更丰富的唱腔与曲调变化、深刻的艺术内涵。民族歌剧《二泉》以我国传统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为主旋律线,牢牢把吴地文化、民国风情、道教仙乐这三大风尚作为歌剧创作重要节点,给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打开新思路,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吴地文化。歌剧《二泉》中体现了非常浓重的吴地文化。在道观一场戏中,青年时期的阿炳衣着颜色淡雅,舞台也是十分简单、井井有条,大面积的做旧,渲染古朴的氛围,展现人物的单纯与质朴。同时将观众带入如诗如画的江南盛景中。在歌剧中多次出现了无锡当地淳朴的市井、街头的场面,让观众深度共情,仿佛置身故事当中,旁观阿炳的经历,感同身受。女演员身着中国时代特色的传统旗袍、手持颜色鲜丽的油纸伞跳起舞蹈,更显现出时代的沉淀与磨砺,更加衬托出吴地温柔、古朴的人文情感,推动歌剧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在音乐方面也融入了吴地元素,在重新编曲而又不改变曲风的基础上把地方歌曲在歌剧中进行新的演绎。尤其对扬州地方民间歌曲的挖掘。以一段悠扬的女声合唱《无锡景》作为开场,配合无锡风格的舞美设计,悠然、安逸,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时代背景。剧中的《喜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拔根芦柴花》《说唱新闻》等歌曲,作曲家杜鸣在保持原基本音调之上,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将伴奏音乐进行重新编配,加入一些流行元素,现代舞等给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听感。尤其是《拔根芦柴花》唱段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拔根芦柴花》是江苏江都的民歌,是扬州民歌典型代表作品,曲调既明快、奔放昂扬,又不乏委婉、柔美的基调。歌词上口,广泛流传。歌剧《二泉》中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的唱段,女生们以明亮、清脆、甜美婉转柔美的唱腔,融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流行歌手经常使用的嗲声嗲气“小妹妹腔”语调。儒雅、穿旗袍、打着小伞的伴舞女小生成为亮点。这样让观众感觉亲切、熟悉从而增加了歌剧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戏剧性。全剧灵活运用民族音乐的调式和技法,在全剧音乐的框架体系中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人物性格的設定、时代背景的设定、地域特性的设定相互融合,让观众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吴地文化。歌剧中的独唱、重唱、合唱相得益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层次感与鲜明度。其中,阿炳与两位母亲的三重唱,意志消沉、醉酒后的独唱与四重唱,《老天爷你塌了吧》部分绝望的合唱,夫妻相爱与断琴等段落的二重唱,阿炳失明以及雪中、临终的咏叹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民国风情。民族歌剧《二泉》以阿炳的坎坷一生为主线,表现出他对音乐、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部具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歌剧,汲取了当地戏曲、代表性的民歌等传统艺术,加以改编并融合流行元素以民族歌剧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法上融入了板诵艺术特点,在茶馆一段里,唱腔风格口语化带有无锡地方语言的特点,使得语言特色更加鲜明,丰富了舞台表现力。诙谐化的语言是板诵艺术一大特点,巧妙有趣的语言引人发笑,吸引感染观众,加上音乐上的戏剧性的刻画,更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茶馆唱段在板诵艺术中融入流行元素Rap的节奏,给传统的节奏注入新的活力。观众在喜悦中欣赏作品也使歌剧的内容生动有趣。中国的美学传统里板诵艺术具有“写意”性。Rap延续了西方“写实”性的传统,板诵艺术充满“写意化”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而Rap“写实化”现实主义更注重生活的真实现状,跟舞美的写实、写意相结合起来,清晰和模糊画面交替出现完美统一2。表达主人公在无奈的困境下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专家组莅临观赏了《二泉》的首演,专家们一致认为:“民族歌剧《二泉》让民族歌剧的当代性和传统性实现了有机统一。其中,西方交响乐与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琵琶等如同实现对话一般,让观众的听感焕然一新,为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做出了探索性的实践。”
3.道教仙乐。因为江南离古时的政治中心较远,受儒家的影响较中原地区会更晚一些,在文化方面更加自由,更加活跃。因此佛教、道教在江南地區流传非常迅速。江南地区同时还受到古老传统的好神巫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阿炳的父亲就是无锡当地德高望重的道士,阿炳自幼耳濡目染,不仅对于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在道教的修为上也是深得父亲真传,阿炳道行高,又精通于演奏多种乐器,阿炳十岁就可参与法事,尚未成年的阿炳在无锡就名声大噪,父亲辞世后,阿炳子承父业,成为了当家道士,后来阿炳双目失明,生活难以为继,才到街头卖艺。阿炳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使得他对道教仙乐有着不同的情感,而道教仙乐也融入阿炳的骨髓,对他有深远的影响。阿炳自己也直言:《二泉》本是由唢呐主奏的道教仙乐,虽然尚未考证,但歌剧《二泉》确实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细细分析《二泉》的曲式特点,不难发现《二泉》使用的是民族传统音乐常见的循环变奏体,即多次运用歌曲的主题或主题的变奏形式,变奏时常常会对主题进行适当的扩充或者删减,并依据前后的调式进行变调,使得音乐更具有层次性,多次出现主题曲,也更让观众感到意味绵长,情节跌宕。而对比篇幅偏长的道教仙乐,也热衷于使用单一主题的循环变奏法来突出主题,推动韵律。例如道教仙乐《醉仙戏》中五段往复的主题曲就采用了循环变奏法,使得这五段既有相通之处,又不冗余令人厌烦,可见,《二泉》的创作,流露出道教仙乐文化对作者的深远影响。在调式上也不难见道教的影子。《二泉》多个乐段都以徵音结束,让听众习惯性地以为这是一首徵音调式的曲子,但仔细研读曲谱,可以发现每个乐段皆由第一部分在宫音结束、第二部分在徵音半终止的两句“倒装复合句”组成,可以说,是宫音、徵音的综合调式。而在道教中,经常以商、角、羽、徵、宫五音类比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阿炳名字由来正是因为父亲坚信其命中缺火,导致阿炳对五音中与火相对徵音有着不同的情感,多次使用。这种宗教特性在民族歌剧《二泉》的开头部分就被展现给观众,第一幕的设定是在道馆,在这一幕歌剧中,无论演员的服饰、现场的道具、甚至背景音乐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道教对于江南地区的深远影响。在阿炳即将去世之时,也就是第六幕“离世”当中,场景的布置回到了最开始的道馆,道士们在一旁作法,阿炳提着二胡转身远去,大屏幕上一只仙鹤飞向天空,意为阿炳的驾鹤西去,“鹤”与道家的仙学文化密不可分,羽化成仙。在《二泉》剧中,阿炳无拘无束、自由随性的生活方式也是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总结
随着我国绿色GDP时代的到来,地方再不能像过去依靠矿产资源获得城市发展的动力。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希望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城市文化品牌的树立,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旅游演艺产品的建设,这能够带来方面的作用:1.通过旅游产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解决一部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2.更好地挖掘和拓展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当有了经济的支撑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3.除了文化的交流与创造,一方面,旅游产品使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旅游产品的创作必然带来很多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让民族歌剧等地方音乐文化具有更多的“现代性”与“世界性”,促进音乐文化的创造。因此民族歌剧与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的结合必然拥有长远的未来,值得更多的文化研究者与产业从业人员进入。
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录音与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
萧文礼.民族歌剧《二泉》观后[J].艺术评论,2018,(03).
郝雨.美国的RAP对中国板诵体曲艺革新发展的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