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2019-12-16刘晓艳
刘晓艳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及社会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事业单位在发展中也以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为依据制定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运营管理中其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中存在这样一类单位,其曾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在虽处于待分类状态,但其后期势必会进行改革。笔者以此类事业单位为例,通过本文探析了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途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对策
一、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单位服务质量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此类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途径,单位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效益,同时需强调经济效益,从而维持单位员工工资发放等正常开支,实现单位的平稳运转。在这一背景下,事业单位需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合作能力及相互制衡、监督作用,以科学配置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单位的服务质量。
(二)有助于实现单位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自理经费后单位的多项工作均围绕经济活动实施,为确保单位的正常运转,多数单位领导层强调高收益低成本经济活动的开展,为避免经济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对单位运营的影响,单位必须构建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全面规范办公用品采买、领用等环节的工作。通过资源的科学分配、各部门员工的高效工作全面提升单位的服务质量,并推动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管理理念淡薄
当前该类型事业单位的收入多来自与其服务领域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为提高经济效益,事业单位需加强对资金的利用及监督,构建完整实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实现高收益。但当前多数事业单位领导层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并忽视各项活动中成本费用的把控,错误认为内控管理是财务部门职责。同时,由于领导层及员工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内控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其内控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较强。且各部门人员主要依照上级领导指示开展业务活动,对上级领导过于依赖,致使各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较弱,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二)内控制度建设落后
虽然各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均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其内控制度多是单位体制改革前制定的,部分事业单位作为全国体制改革的一个试点机构,其改革趋势以集团化管理为主,市场环境的引入使得其相应的内控管理机制也需进行改革。但由于领导层内控意识淡薄,且单位内控管理缺乏可借鉴的先进事业单位,因此多数单位仍沿用传统的内控制度,致使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问题重重[1]。同时,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多数员工依照上级领导指示进行工作,其对内控制度缺乏正确认识,对制度的执行也缺乏配合,导致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例如,某市房产管理处的主要职责是构建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房产市场管理,进行房产预售市场监管、实施房产交易登记管理、抵押登记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其虽对各小区物业、各中介机构等房产交易各环节制定了操作章程,但相关人员对制度的落实不到位,一人多岗及一岗多人现象严重。制度执行人员主观随意性较强,相应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造成物业及中介非法经营现象严重。
(三)风险预防机制缺失
近年来,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中不断朝着集团化趋势发展,其市场化程度较高,单位的经济风险也高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当前多数事业单位领导层及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管理中忽视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工作的开展,多倾向于事后核算与分析,导致多数经济活动的潜在风险未及时发现,单位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预警与防控机制缺乏完善性,风险来临时单位未设置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加了单位的经济及资源损失。
(四)内审监管力度不足
内部审计部门是事业单位实施内部监督的主要部门,系统的内部审计监管机制可提高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但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忽视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其雖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但内审人员的绩效考核及薪酬福利由财务及人事等部门负责。其审计监管中易受相关利害关系影响降低监督力度,削弱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同时,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评价体系建设也存在缺陷,如未将各经营活动中部门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评价体系,甚至部分内审机构为应对上级审查而开展审计工作,内审监管力度不足。
三、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建设的途径
(一)树立内控管理理念,营造内控环境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要构建完整实用的内控制度,领导层就要树立内部管理理念,并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这一过程中单位领导层可通过学习了解内控理念、内控活动的全员参与性与全程控制性,并据此制定完整的内控管理体系,依据各部门的职责编制岗位,设立系统的组织机构,合理分配工作人员及管理权限。同时,事业单位还需在各部门开展内控制度宣传活动,促使全体员工明确内控制度中自身的岗位职责,并提高其对内控活动的参与性,从而有效落实内控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
(二)优化内控管理体系,规范工作流程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现象,新时期单位要依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代企业先进的内控制度、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单位发展需求构建完备可行的内控管理体系,加强对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及各环节的工作指导。一方面单位要制定预审制度,全面审核各经济活动的成本及效益,实现资源及资金的优化配置。同时制定重大事项决策评审制度,针对影响单位经济命脉的重大事项,需由领导层及各职能部门进行集体商讨,并执行联签制度。针对合同签署中存在的问题需设置合同监控机制,由专人全程跟进、监督重大经济合同的执行进度,并编制合同执行进度表[2]。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还需以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为核心构建财务机构,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财务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强财务部门对各经济活动会计数据的核算与监督。同时,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组织财务人员对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与监控,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提高事业单位内控决策的科学有效性。并设置科学的投资指标,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其财务风险[3]。
(三)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实施事前控制
为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多数事业单位在管理中将账面闲置资金进行金融投资,但其金融投资中忽视项目的风险分析与识别,加大了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当前事业单位要实现低风险高回报投资就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强调事前分析与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活动的开展。这一环节事业单位要积极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划分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并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部门间财务信息及业务数据的沟通与共享,从而提高部门的协作能力。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设置安全部门,由其委派专人对投资活动、经济合同及各项活动进行风险预测、分析与识别,并构建风险预警系统,打造风险应对数据库,完善风险应对措施,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
(四)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
为有效落实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在管理中还需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加大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力度。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要聘请社会专业人员组建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健全内部审计体制,明确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对领导层负责。内审人员可通过内部审计报告直接向领导层汇报事业单位内控情况,并通过健全的内控制度评价体系反映制度执行情况,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内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完善性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笔者通过内控管理理念、内控管理体系、风险防控机制、内部审计体制等方面提出完善意见,为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建国.建立健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思考[J].今日财富,2017 (23):84-85.
[2]张云.自收自支單位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7 (19):91-92.
[3]刘溢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7 (14):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