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本科院校曲艺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12-16程志奎

参花(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曲艺课程体系院校

摘要:曲艺艺术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及审美追求,保留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形态,是经过历代曲艺人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寄托。在新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曲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对地方本科院校曲艺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期为培养曲艺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曲艺艺术 音乐教学 地方院校 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真正能够适用于地方文化建设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建设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曲艺艺术专业或将相关课程融入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专业建设首先要做好课程的构建,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前提,是最基本的单元,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笔者将结合平顶山学院的做法,谈谈地方本科院校曲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曲艺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方面存在弱化的现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与地方结合得不够紧密,严重与社会现实脱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这种定位的不准确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造成普通本科音乐院系的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偏离了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教学目标。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特色不突出。为此,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既能体现学科教学规律、又能突出地方音乐文化特色的培养目标、与地方传统音乐结合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传统音乐技能和意识的特色专业或特色课程体系。

面对当前普通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弱化的现实,地方本科院校应有针对性地规划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专业,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学科建设、专业影响、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地方性高校应根植于地方社会现实,依附于地方经济与文化环境,接近民众,贴近民间。这就需要我们从“着眼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实际出发,积极更新地方性高校音乐专业的办学理念,加快音乐教学改革,既着眼于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挖掘与保护,又要突出体现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专业,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突出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地方高校音樂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二、以能力提升为主线,构建模块化曲艺课程体系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是按照“自顶向底,嵌套设计,逐步细化”的设计原则,为实现一定能力培养要求而设计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培养计划,即模块化课程。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从能力培养大类确定总模块(大类模块),逐步细化分解为适合学期教学安排的子模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包含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条件、考核办法等教学计划。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产出为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始终。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探索模块化产教合作育人新模式。参考专业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课程的教学标准,如设置素质拓展通识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等,将实践性课程、科研创作课程、学科课程合理布局,紧密结合,保证各类课程和素质结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高度契合,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综合提高。另外,应处理好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尽可能创造教学条件,开设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

体现曲艺的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专业属性的各类课程,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差异性特征,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上,一定要根据曲艺教学的科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既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性,也要重视课程的纵向衔接性。

三、围绕培养目标,优化曲艺课程结构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科建设的成效、专业建设的效果的关系,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优化课程结构。

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根据行业调查、国标要求和自身条件能力,着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音乐表演人才,即“一专多能”。根据曲艺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参考相关音乐表演的本科培养方案对曲艺表演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依据课程论原理,全面调整全系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部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进行音乐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现“厚基础,宽口径” 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主要进行专业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体现“高素质、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会加大选修课的学分,整合相关课程,构建学科课程、人本课程、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团校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训、演”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制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实训技能课程核心模块。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调整;两个结合,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专业课与选修课结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应遵循曲艺专业课的教学规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利用综合性院校专业多元和结构互补的优势,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地方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音乐教学创新改革中,应采取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紧紧围绕曲艺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进行教学培养目标和曲艺理论课程的调整,力求更加契合学生自身的感受和教学实际;另一方面,在探索曲艺表演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创新的新要求,突出地域音乐文化优势,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交叉学科、跨学科学术研究和教学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以平顶山学院为例,在《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使学生体验曲艺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本土特征,使之意识到民间曲艺音乐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底蕴极其丰厚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其中加入平顶山地区广泛流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曲种的讲授内容,如大调曲子三弦书、河南坠子等,并面向全院学生增加《曲艺音乐赏析》选修课。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大学生对地方曲艺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引导其运用地方曲艺音乐的形式和素材进行改编、创作、演绎。如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在合唱指挥课中融入了由地方曲艺改编的合唱作品,精选部分曲艺唱段作为创编的基础,并将这些素材用于本科声乐、钢琴、作曲及视唱练耳、音乐欣赏、舞蹈、古筝、二胡等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创新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将理论讲述的时间适当压缩,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调查研究。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课程内容提出研究性的课题项目,供学生参考研习,并有针对性地对地方曲艺音乐文化展开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

第四,探索新的传统音乐教学策略,打破传统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从制度上保障民间艺术家的授课权益。这样不仅能让大学生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描述、解释、记录和研究,还能以“局内人”的位置去生活、体验、交流,让民间曲艺活动与校外艺术活动融合起来。

(作者简介:程志奎,男,硕士研究生,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曲艺课程体系院校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