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情缘”
2019-12-16刘涵
刘涵
大概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吹奏葫芦丝,不是因为喜欢,一半是因为好奇,一半是因为爱唱、爱跳的妈妈试图让我借机对音乐有些许的认知。授课老师就在我家同一单元的楼上,是一位退休教师,还教了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学生,说大是因为有一些人显然是退了休的年纪在学,小的年龄则跟我差不多。葫芦丝入门相对容易,这也是妈妈让我先从葫芦丝学起的一个主要原因。听着老师轻松的吹奏,悠扬、婉转的乐曲从小小的葫芦丝里便流淌出来,让我感觉很神奇。在那个大家都在追逐学习钢琴、小提琴的时代,我则沉浸在曼妙的葫芦丝乐曲里。指法、气息,我开始认真地练习着。每天做完作业,我会吹一个小时的葫芦丝。老师夸我有悟性,进步很快,我很得意。大约过了一个月后,我学会了第一首曲子《竹林深处》。当我在爸爸妈妈面前展示我的第一首乐曲时,他们高兴极了,我也觉得很神气,我也期待着自己能在今后吹奏出更多优美的曲子,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指法的练习是那么枯燥,气息的掌握总是若即若离,而窗外小朋友的嬉笑声却不绝于耳,我学习葫芦丝的热情慢慢冷却下来,有时甚至有些不耐烦。《竹楼情歌》《多情的巴乌》等这些稍有些难度的曲子更是让我抓耳挠腮,虽反复练习却总不得要领。有一次,班级举办元旦晚会,妈妈建议我演奏欢快的曲子《多情的巴乌》,说和着伴奏音乐吹奏,一定很精彩。但最终我没有吹奏这首有难度的曲子,而是挑了首节奏舒缓、难度较小的曲子演奏,因为那时的我,练习葫芦丝真的是不太用功。再后来,失去了兴趣的我就渐渐放弃了葫芦丝。
但是,我发现我的妈妈其实是很喜欢音乐的。有一次,妈妈谈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喜欢,跟其他幾位同学一起参加小提琴兴趣小组。学校的音乐老师很有才华,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练琴的同学会在早上自习课以前和下午放学后在老师指导下各练一个小时,一段时间下来,妈妈和她的小伙伴们都有了进步,她们期待总有一天像音乐家一样上台演出。但是,妈妈的爸爸(就是我的姥爷)却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理由竟然是影响学习。压力之下,年少的妈妈无奈放弃了自己的小提琴梦,但却从此迷上欣赏小提琴曲以及交响乐聊以慰藉。妈妈最喜欢的是俞丽拿演奏的《梁祝》,相比较盛中国、西崎崇子、吕思清等名家的演奏版本,她独爱俞丽拿版。那个曾经教过她的音乐老师大约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便考上中央音乐学院走了。几十年过去了,小提琴梦成了妈妈青春年少时一个有缺憾的梦。所以她十分难以理解我有机会学习音乐,却为什么弃之如敝屣。继葫芦丝之后,我还学习了二胡,其结局仍是一年时间便匆匆收场,像极了学习葫芦丝的经历。后来,我读了初中、高中,尽管学习异常紧张、忙碌,但我却会见缝插针地打乒乓球、羽毛球,学跳街舞,每每都玩得很嗨,家里的葫芦丝、二胡则被束之高阁,仿佛是我儿时的悠悠球一样与我渐行渐远,而妈妈还在一如既往地欣赏着她的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比才、维瓦尔第、莫扎特,她还听彭丽媛、郭兰英、戴玉强、廖昌永、邓丽君等人的歌,她甚至还非常喜欢听戏,豫剧、京剧、评剧、越剧等,她都能哼唱许多选段,而这些似乎跟我都不搭界,我则沉醉于许嵩、Rihanna而不能自拔……
一转眼我踏进了大学校门。在大学里,有众多可以选修的通识课,不知为什么我竟然鬼使神差般又报了“葫芦丝演奏与提高”这门课,并加入了葫芦丝社团,还在老师的推荐下当上了葫芦丝社团团长,将近十年未吹奏的我竟然又自然而然地吹响了葫芦丝。更奇怪的是现在吹起曾经熟悉的曲子,却别有感触,发送给妈妈听,妈妈说能听出来有情感融入其中,有时深情,有时喜悦,有时欢快,有时沉稳,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儿时的演奏,是一串串没有感知力的音符,现在的吹奏,是灵动的心在歌唱,是的,我长大了些,“回望来时的路”,对人生总该有些许的感悟和体会吧!现在我吹起葫芦丝不仅得心应手,而且不用任何人催促,因为我感觉我在和自己的老朋友倾心交流。曾和同学们一起看望敬老院的老人,我情不自禁地演奏一曲舒缓、温情的《竹林情歌》,看着老人们那专注、平和的眼神,我想,流动的音符是否也如涓涓细流慰藉了他们的心田,或许他们的思绪也随着音符飞回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
学校曾组织“五月的鲜花”大合唱比赛。学唱时,我的音准很少出问题,细想想,葫芦丝、二胡的学习不经意间已入脑、入心成了我的一部分。
当年一起学习葫芦丝的朋友有的考了十级成了高手,虽然我也时常登台表演葫芦丝,但我也知道,我注定难以成为像哏德全、倪开宏那样的葫芦丝名家,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葫芦丝于我声声入耳,有时兴起,我还会到其他宿舍“巡演”,曾经的反感和逃避早已不知所踪。我想,葫芦丝同其他我所受到过的浸染一样,已经悄然内化于心。我自己录制了一个个吹奏葫芦丝乐曲的小视频发给家人和朋友分享,不知何时,我已经放不下葫芦丝了,每当丝竹之音响起,世界,便安静下来……
(作者系南开大学丝韵南开葫芦丝社团团长)(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