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耦合态势及空间协调特征
——以江西省为例

2019-12-16邹秀清谢美辉肖泽干陈红艳

中国土地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用地人口空间

邹秀清,谢美辉,肖泽干,陈红艳

(1.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2.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3.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1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以其庞大规模的农业人口转移和城市土地快速扩张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1-2]。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发生在城乡关系变动中的人地子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两者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其耦合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维持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将持续促进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因居住、就业、社会服务等需求的增加,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也随之增加。认清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之间的总体耦合态势,探明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之间的空间变动特征,将对后续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及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有:(1)探讨不同尺度、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在异速生长模型[3]、计量经济模型[4]、GIS空间分析法[5]、协调度模型[6]、离差系数法[7]等不同研究方法中所展现的互动关系;(2)分析城市人口增长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8-9],以及城市人口变化与不同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异速增长特征[10];(3)研究城市总人口、城市非农人口及城市常住人口总量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4,11-12]。综观文献,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城市的总人口与总建设用地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较少涉及城市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增量与城市人口增量的关系。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基于农业转移人口视角,采用重心模型,首次研究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在时空上的变动轨迹与耦合特征,并以此探明人口迁移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规律,为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合理扩张提供参考;第二,基于不同类型建设用地视角,首次研究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增量在数量及空间配置结构上的协调发展特征,促使各区域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按人口数量、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地分配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以促进区域之间经济协同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06—2016年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影像数据,以转移至城镇就业,并取得城市户口的农业转移人口[13]与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的耦合关系为切入点,运用ArcGIS重心分析功能,揭示江西省不同时段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空间耦合态势;运用离差系数法,探索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之间的空间协调特征,以期为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和人口调控政策,统筹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合理配置,有序引导农业人口转移,促进城乡人地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2 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耦合协调分析

耦合协调是指通过探索不同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发展规律,以促使系统或系统要素从原本的无序状态趋于有序,彼此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协调发展[14]。在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人地系统中,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定条件下又相互促进、耦合协调发展。

一方面,中国现阶段农业人口大量、快速转移的行为和现象已从多方面影响到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与供给。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带动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正向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加[15-16]。农业转移人口因受到人力资本、综合素质等个人因素及经济发展、就业形势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对转移城市、就业行业、生活方式等产生选择偏好,使得不同区域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分布异同,从而对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产生异同,最终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和增加。

另一方面,不同区域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数量以及空间配置结构的匹配与否将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福利效应,从而对农业人口转移规模及空间分布产生指引。城市居住、工商、公共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的配置结构与居民幸福感指数提升关联显著,各类建设用地结构的改变意味着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就业结构变动,在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驱动下,农业人口转移规模随之改变。不同区域之间因区位条件、交通发展、资源要素禀赋等差异,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结构也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配置特征。

由上述分析可知,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在数量和空间结构上是否合理匹配,决定了两者是否耦合协调发展。然而,就一定区域而言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之间并不一定协调发展。在数量上,若农业转移人口过多,则会影响既有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若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过多,则容易出现土地利用不集约、城市无序扩张等现象。在空间上,若不有序引导农业人口转移,则出现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问题横生等现象,部分城市又出现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品利用不充分、城市发展停滞不前等现象,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若不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各类建设用地,则导致区域间土地的稀缺与浪费并存,产生寻租、倒卖等不良现象。因此,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无论在数量还是空间配置结构上是否协调发展都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发挥、就业结构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3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3.1 总体耦合态势重心模型

采用重心模型分析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总体耦合态势。重心模型在探索要素空间变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重心模型在人口增长、旅游业、生态环境变化等领域应用较多[17-19]。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各地级市的地理位置和农业人口转移规模两个因素有关,而各地级市的地理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及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的动态变化过程实质反映了两者各自的变化轨迹。计算步骤为[20]:

(1)计算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

式(1)—式(2)中:GPOP(xt,yt)为农业人口转移重心,GUCL(xt,yt)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Q(xti,yti)为江西省11个地级市几何中心坐标;t(t=2006,2007,…,2016)和i分别表示第t年度和第i个地级市。

(2)计算空间重叠性。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的空间重叠性用两者间的距离S表示,距离越近重叠性越高。

式(3)中:xPOP和xUCL分别为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的经度坐标;yPOP和yUCL分别为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的纬度坐标。

(3)计算变动一致性。用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的位移矢量交角来体现,交角的余弦值越大则变动一致性程度越高,变动一致性指数越接近1,同向程度越高;越接近-1,反向程度越高。

式(4)中:△xPOP和△xUCL分别为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较上一个时间点经度的变化量;△yPOP和△yUCL分别为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较上一个时间点纬度的变化量。

3.2 空间协调特征离差系数模型

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协调发展是指一定时期内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之间的定量匹配关系,即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之间是否出现偏差,为衡量这种偏差,采用离差系数Cv来度量。离差系数是用于测度匹配程度较常见的模型,在区域经济领域应用较多,其优点是简单易行,且比较直观,具体计算公式如下[21]。

式(5)中:Cv为离差系数;S为标准差;为平均值;P为农业转移人口增长率;L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

离差系数越小,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协调性越好;离差系数越大,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失调越严重。综合已有研究成果[21],将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协调类型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协调发展(0~0.20)、轻度失调(0.21~0.40)、中度失调(0.41~0.60)、高度失调(0.61~0.80)、严重失调(0.81~1)和极度失调(1.01,+∞)。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的农业人口转移数据,城市总建设用地面积增量及不同类型建设用地面积增量数据是对2007—2017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后所得。江西省地级市行政中心几何坐标及铁路干线坐标是依据Google Earth影像,利用ArcGIS软件计算得出。其他个别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具体数据处理如下。

参考赵可等[22]的研究,用城市建成区面积表征城市总建设用地面积,数据来自《江西省统计年鉴》,其增量等于本年度建成区总面积减去上一年度建成区总面积。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是将《江西省统计年鉴》中的9项子类用地(①居住用地,②道路广场用地,③工业用地,④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⑤对外交通设施用地,⑥物流仓储用地,⑦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⑧市政公用设施用地,⑨绿地),按其性质和用途分为4大类[8]:居住用地(①),工商用地(③、④、⑥),交通绿地广场用地(②、⑤、⑨)和公共设施用地(⑦、⑧),并分别计算其建成区面积总量及增量。同时,考虑到居住用地容积率问题,将统计年鉴中居住用地面积乘以容积率2.0①根据政府规定11层小高层住宅容积率为1.5~2.0,18层住宅为1.8~2.5,本文采用平均容积率2.0进行计算。所得数据作为居住用地总面积,并计算其增量。

参考邹秀清[23]等、张侃侃等[24]及BUHAUG等[25]的研究,农业转移人口等于每年城区人口②城区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区范围内且户口在该城市的人口,以公安部门的户籍统计为准。增加数减去城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和户籍人口迁移数,其中城区人口数据来自《江西省统计年鉴》,户籍人口迁移数据来自各地市统计年鉴(部分地市或年份存在统计缺失)。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本城区人口自然增长、农业人口转移、城市暂住人口及城市户籍人口迁移。其中,城市户籍人口迁移分为省内迁移及省际迁移。据各地市统计数据发现,省内城市户籍人口迁入与迁出基本相互抵消;在省际迁移中,南昌、上饶人口迁移量较大,大部分在3 000~5 000人以内,且从2013年开始两者差额逐渐缩小,景德镇、宜春、抚州3市人口迁移差额较小,人数在700~4 000人之间变化。换言之,随着全省人口吸纳能力逐步增强,各地市城市户籍人口迁移对城区户籍人口增长影响较小,在现有条件下,本文将不考虑该部分人口变动。

4 结果分析

4.1 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分析

利用重心模型公式测算出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及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的经纬度坐标及两者之间的重心距离与变动一致性指数(表1),并根据2006—2016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的经纬度坐标,结合ArcGIS软件制图技术得出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之间的空间耦合态势(图1)。

表1 重心模型计算结果Tab.1 Calculation results of gravity model

图1 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移动轨迹Fig.1 Moving trajectory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gravity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 gravity

表1显示,与2006年相比,2016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经纬度整体变小,表明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整体向西南移动。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经度接近京九线与沪昆线的经度,纬度置于京九线纬度区间,即图1中2006—2016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主要围绕斜“X”型的京九线和沪昆线移动,说明交通和经济发展对人口聚集与各类建设用地增加的空间引导作用不可忽视,详细分析如下。

(1)图1显示,2006—2008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先由北向南移向宜春市,再由东往西移向吉安市,移动方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恰好相反,两者重心距离由2006年的4.820 km增大到2008年的10.800 km(表1),其中,2007—2008年两者重心变化绝对值大于2006—2007年的绝对值,表明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耦合性减弱,2008年是“人地”重心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经济发展中心,理应率先做大做强,并通过城市“辐射效应”,引导周边城市尤其是铁路沿线城市(“丰樟高”)经济圈的发展,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而吉安鉴于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优势和低成本的要素优势,以电子、食品、医药等产业为重点,逐渐形成现代轻型制造业基地,成为2008年全省农业转移人口聚集中心。

(2)2008—2012年,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均由南向北朝南昌方向移动,两者变动一致性指数由2008年的-0.028转变为2012年的0.067,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此时两者间重心距离为1.874 km,为11年来最近距离,表明此时两者耦合性最强。就空间聚集程度而言,农业人口转移小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从时序变化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滞后于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并紧随其后。期间南昌市红谷滩商务区、一江两岸产业带等主体开发区及不低于全市40%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使南昌地区农业人口转移吸引力增加的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也与日俱增。

(3)2012—2016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表现为同向高度一致,两者的重心变化绝对值虽然在二维空间上变动反复,但与2006—2012年相比,稳定性明显增强。2016年两者重心距离为5.064 km(表1),与2012年相比耦合程度减弱。图1显示,该期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均由北向南移动,从赣北多重工业区向赣中、赣南多轻工业区移动,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主要沿交通干线移动,且由于2014年杭长铁路的开通,2015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骤然向东北移动。

4.2 农业人口转移与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空间协调特征

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总建设用地、各类建设用地增加的空间协调特征如图2,可以发现:总体上5个图的共性为赣北失调严重、赣中次之、赣南最轻,协调等级层次分明,具体分析如下。

(1)总建设用地(图2(a)),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整体协调性较好,仅个别城市表现失调。数量上,南昌、九江失调程度相对严重。空间上,赣北地区①根据江西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赣北地区包括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新余、鹰潭、宜春、上饶;赣中地区包括吉安、抚州;赣南地区包括赣州。九江高度失调、南昌中度失调,新余轻度失调;赣中地区吉安和抚州均轻度失调;赣南地区协调发展。可见,南昌、九江2市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数量上的失调导致了其在空间配置结构上的局部失调。

(2)居住用地(图2(b)),农业人口转移与居住用地增加整体协调性较好,局部地区表现失调。数量上,上饶农业人口转移与居住用地增加高度失调,南昌、九江、萍乡3市中度失调,新余轻度失调。空间上,赣北地区上饶、南昌、九江、萍乡、新余5市显示失调,赣中、赣南地区的城市均协调发展。可见,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加强管控赣北地区农业人口转移与居住用地扩张的进程。

(3)工商用地(图2(c)),农业人口转移与工商用地增加整体失调严重,仅个别城市相对较轻。数量上,南昌、九江、景德镇、宜春、萍乡、抚州6市农业人口转移与工商用地增加严重失调,吉安和鹰潭、上饶和新余、赣州失调等级依次递减。空间上,赣北、赣中、赣南地区均显示“人地”发展失调。尽管赣北、赣中多以钢铁、化工、高科技等技术型产业为主,适合文化水平较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赣南多以加工制造业及适合不同层次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为主,适合多层次农业人口转移,但全省“人地”配置的空间结构比较相似。

(4)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图2(d)),农业人口转移与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整体失调严重,仅个别城市协调发展。数量上,南昌、九江、景德镇3市农业人口转移与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严重失调,宜春、抚州、吉安、新余4市高度失调,上饶、萍乡、赣州轻度失调,鹰潭协调发展。空间上,赣北地区城市多以严重失调为主,赣中地区城市均高度失调,赣南城市轻度失调。江西为全国生态文明省份,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长主要在于对外交通及市内道路的增长,其扩张主要由政府财政状况等引起。因此,为了促进区域“人地”协调发展,政府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调节。

(5)公共设施用地(图2(e)),农业人口转移与公共设施用地增加的协调发展特征与图2(d)相似。南昌、九江、景德镇3市农业人口转移与公共设施用地增加严重失调,宜春、抚州、萍乡3市高度失调,新余、赣州中度失调,上饶、吉安轻度失调,鹰潭协调发展。赣北地区协调等级复杂,赣中地区2市协调等级各异,赣南地区中度失调。公共设施用地配置是否得当与全市居民社会福祉息息相关,全省除鹰潭市以外,其余城市“人地”配置在数量与空间结构上均显示失调,政府应当重点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福利问题,以免由社会福利待遇不公而阻滞人口城市化进程。

图2 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总建设用地及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增加的空间协调特征Fig.2 The spatial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total amou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5 结论与讨论

基于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06—2016年统计数据及相关影像数据,本文采用重心模型揭示全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之间总体耦合态势,运用离差系数法探知农业人口转移与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空间协调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

(1)2006—2016年,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呈减弱—增强—减弱的阶段性变化,两者重心移动方向一致性增强。从空间移动轨迹来看,两者重心倾向于围绕交通干线由东北往西南,从南昌逐步移向赣中、赣南,到达吉安、赣州市内。从空间聚集程度来看,农业人口转移小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说明农业转移人口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从时序变化特征来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滞后于农业人口转移并紧随其后,符合按农业转移人口配置新增建设用地的宗旨。

(2)2006—2016年,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并不一一匹配,人地配置在空间上存在一定错位。数量上,除居住用地增加表现轻度失调外,农业人口转移与工商用地、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加均失调严重,其整体失调程度表现为工商用地失调最重、交通绿地广场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次之,居住用地最轻。空间配置结构上,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增加的协调程度赣北、赣中、赣南差异明显,赣北地区失调最严重,赣中地区次之,赣南城市大部分为轻度失调或协调发展。

为了促进区域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协调发展,本文认为:第一,需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进行空间合理引导。地方政府应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业转移人口按技能、知识、人脉等要素,选择适合自身从事的行业、转移的城市,帮助农民通过转移就业转化为市民。第二,要优化调整各类型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结构。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土地市场管理,防范和消解城市边缘地区土地隐形市场交易。其次,根据城市区位条件、资源要素优势、经济发展等因素,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建设用地空间合理配置,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然而,影响区域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协调发展的因素广泛而复杂,不仅受“人地”本身的规模及空间配置结构影响,还会受到来自社会、制度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如大学生、军人、有为青年等因学习、经商、工作调配的需要逐渐转化为市民,该部分人流动性大,发生省际户籍转移概率高,在后续研究中应当进一步跟踪政府相关统计数据,尝试考虑该部分省际户籍迁移人口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空间有序扩展及格局优化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用地人口空间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