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岁电影的题材与档期演变

2019-12-16

视听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贺岁片贺岁喜剧

许 晨

2019年的贺岁影片《流浪地球》可谓是口碑、票房双赢,贺岁档电影已成为大众日益关注的焦点,中国贺岁电影的演变亦已成为当下大众追评和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中国贺岁电影的起源

“贺岁片”的概念最早源自于香港,一般是指在元旦春节这一辞旧迎新之际上映的、以轻松幽默为主要特点且能满足观众节日观影需求的影片。1981年,喜剧片《摩登保镖》在农历春节前上映,最早冠以“贺岁片”的名目。随后三年,香港电影的年度票房冠军都属于贺岁片,20世纪80年代的贺岁档属于许氏兄弟、成龙和周润发等老牌港星。到了20世纪90年代,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与成龙的功夫喜剧都在贺岁档取得了很好成绩,几乎每年贺岁档都有影片上映,并且都是当时最卖座的香港影片。

得益于1992年中国电影体制两次改革的大环境,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打”醒了内地电影市场,使电影人看到了“贺岁”这块蛋糕。紧随其后,1998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以当时轰动一时的3000万元票房冠军,打开了内地贺岁电影市场的大门,内地贺岁电影开始了发展之路。

二、中国贺岁电影的多维演变

自香港贺岁喜剧、“冯氏喜剧”伊始至今,中国贺岁电影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贺岁电影数量增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不同于最初的贺岁喜剧,贺岁电影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题材的日益多元化

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诸如《八星报喜》《吉星拱照》《家有喜事》等多以家庭情景喜剧为主的贺岁电影,以及早期冯小刚抓住小人物时代特征的平民喜剧,甚至成龙在武打设计上极尽搞笑之能事的功夫系列贺岁等,在题材的选择上多以想象和传奇性为主,大胆地制造噱头和笑料,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人们能够忘记一年辛苦,投入影片观赏。早期的贺岁片在格调上以喜庆吉祥为主,讲究大团圆模式,营造一种节日团圆氛围。众明星倾情出演,共同携手在片尾给观众拜年。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采用京式幽默、生活化的搞笑套路,通过戏谑、夸张形成影片轻松幽默的风格,从而烘托节日氛围。直至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上映,成为贺岁电影在题材选取上的重要转折点。《英雄》投资高达3000万美元,拿下了2.5亿元的票房成绩,给当时贺岁电影创作带来了较大冲击,挖掘了贺岁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国产贺岁片的发展轨迹。《英雄》超越了贺岁喜剧的传统,大胆延伸到武侠题材,更将贺岁电影推向了大片制作阶段,正式开启贺岁电影的商业大片时代。该影片的成功也给贺岁电影的创作带来了新特点,贺岁电影在题材和风格上开始发生变化。2004年的《功夫》、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2016年的《美人鱼》、2018年的《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019年的《流浪地球》等贺岁片在高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加入亮点、元素,使得题材、剧情和拍摄不断创新。贺岁片的题材不再只是延续传统小人物或者社会现实题材,而是趋于多元化。历史、武侠、战争、魔幻、科幻都成为贺岁片的叙事主体,并且在票房占据绝对优势。大场景、大成本、大导演、大宣传、大量电脑特技参与其中,使得贺岁片走向大片制作的产业化。

(二)档期的不断延伸拓展

不同于香港的贺岁档,早期内地的贺岁档更多是指12月初到元旦前后,而很少有影片选择定档在春节期间。从《甲方乙方》开辟贺岁档起,元旦后至春节期间一直都是较为冷清的档期,主要是早期内地观众春节期间没有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例如2008年,全年总票房达到了43亿元,但春节档七天总票房仅有1.1亿元,只占2.6%。然而2009年,被迫延期至春节期间上映的《阿凡达》却创造了出人意料的结果。《阿凡达》在冷门档期内持续热映1个多月,票房一路高歌猛涨,最终以13.28亿元的成绩位居当年票房冠军。随后两年里,内地春节档势头稳步上涨:2011年,《最强囍事》和《熊猫总动员》等多部影片汇聚在春节档内,7天票房达到3.29亿元;2012年,《大侦探福尔摩斯2》《碟中谍4》两部好莱坞大片进驻春节档,助推当年春节档期内总票房达到4.11亿元,同比增长24.9%,创历史新高。贺岁片的概念变化在档期的延伸上尤为明显。

而使得“贺岁片”的概念转向“贺岁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正是“喜剧之王”——周星驰。2013年大年初一(2月10日),其新片《西游·降魔篇》在春节档七天内揽下5.3亿元票房,一举打破20多项国内华语片的票房纪录,其中大年初五(2月14日)票房1.22亿元,成为影史首部单日票房过亿的华语电影。《西游·降魔篇》的成功,将整个档期的总票房拔高至7.8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89.7%。观众春节期间观影热情被调动起来后,从此春节档的势头势不可挡:2014年春节档总票房14.5亿元,几乎是前一年的两倍;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春节档票房从18.1亿元涨至34.2亿元,其中周星驰的《美人鱼》还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30亿元的电影。春节档的火爆,彻底激活了整个贺岁档。2015年年末至2016年元旦,《唐人街探案》《老炮儿》等国产大片接连上映,仅是这几部影片就累计贡献了近35亿元票房;2016年春节档票房占比已高达6.9%,人次占比也达到6.2%。2017年春节档七天票房总产出33.57亿元,同比增长8.7%,总观影人次8854.63万,同比增长4.5%。《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也都在年度票房Top10前列。2018年的《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这三部风格各异的电影,观影总人次1.44亿,同比增长58.9%,都是创纪录的成绩。2019年春节档的逆袭黑马科幻巨制《流浪地球》更是以拿下46亿元的票房完美收官。事实上,从2013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一举拿下12.46亿元票房开始,春节档的优势就逐渐显现,甚至是超越了贺岁档,自此“贺岁档”在档期安排的概念上发生改变,“贺岁档”与“春节档”逐渐融合,直至发展成今天意义上的“贺岁档”:广义上的贺岁档,包含了头年12月初至次年2月,是一个囊括了圣诞档、元旦档、春节档、元宵档甚至情人节档的超级档期,而不仅仅拘泥于早期的12月初到元旦前后的档期。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得“贺岁档”在档期安排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与延伸,“贺岁”一词在时间上发生了改变。

(三)高票房背后贺岁档电影的作用转变

“贺岁档”自诞生至今已成为最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形态之一。每年的势态也是势不可挡,档期票房节节高升,在持续攀升的票房背后,“贺岁片” 的作用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在春节前后有着巨大排片量的电影档期,更是一个精神文化娱乐消费时代的重要驱动力,某种意义上,集中在春节前后上映的贺岁电影甚至已变成了一种新民俗。

近几年来,贺岁电影票房稳定攀升。2016年12月,院线放映市场银幕数已达41179张,总量全球第一。2017年1月底至2月初春节档七天吸纳观影人次8852.64万,大年初一单日票房创下8亿元新高。春节档票房容量继续提升,观影娱乐需求持续旺盛。2018年春节档更是创下了近57亿元的票房,较2017年的33.4亿元增长了70%,而2019年春节档全国实现总票房达58.4亿元,同比增长1.2%,成为了内地史上最强贺岁档。2018年之后,手机购票APP的线上化概率甚至接近90%,年轻人成为春节档的主体观众,看电影已经替代春晚成为年轻人群的新年俗。在民俗年味的逐渐缺失与淡化的当下,春节贺岁档成为一种新的年俗,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精神文化消费时代的重要驱动力,日益成为集娱乐功能与消费拉动功能的双重载体。

三、结语

中国贺岁档影片在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后,“贺岁”的概念已有了新的解读。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呈现的多样化、不断提升的影片数量与质量,还是档期的拓展与延伸,亦或是贺岁档电影不断创造的票房奇迹,都充分显示了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贺岁档三十多年的发展培育了贺岁电影的市场,其引领的消费习惯开创了新的精神文娱消费时代,对我国的电影产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贺岁片贺岁喜剧
虎年贺岁
电影摄影机
新春贺岁,迎接挑战
杯具们的喜剧
爆笑喜剧
喜剧世界
初三看贺岁片
贝亲2015贺岁话剧《二胎攻略》
更牛的贺岁攻略 新网吧宝曲(中)
对贺岁片“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