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工玻璃手工艺在当代社会需求下的发展途径研究
2019-12-16陈玉琼大连艺术学院
□陈玉琼 大连艺术学院
在当代,灯工玻璃艺术的存在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单一的实用功能,逐渐介入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范畴,在现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在呼吁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下,如何将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自然地融入灯工玻璃手工艺中,使作品成为展现艺术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灯工玻璃行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如何提高灯工玻璃手工艺自身发展原动力,是目前全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产商一体化”玻璃艺术产业运作体系。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
在艺术教育层面,我们应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传播灯工玻璃艺术,以培养与时代接轨的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为基础,深入研究玻璃发展历史文脉,理解中国特有的美学经验和文化特质,在当代玻璃艺术的实践中建立具有中国文化、身份、地域特征的创作和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研发新材料、开创新技术,为灯工玻璃艺术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作形式和可能性。院校中的灯工玻璃多属艺术范畴,概念性较强,可采用极其简单的工艺创作出概念性极强的作品,这是院校灯工玻璃的优点,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存在弊端。例如,对概念的追求胜于对工艺技术的精进,因此容易出现作品工艺与概念的断层,或是有良好的作品理念,而在作品制作方面存在困难,所以工作室建立“教师-师傅”制度是院校进行玻璃工艺最为有效的教授方式,同时解决了思维概念与制作技艺问题。
二、非遗项目推广的融入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加强对灯工玻璃手工艺的保护,致力建成“前店后厂”模式。灯工玻璃早先称为“料器”,北京料器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目前也面临传承和发展问题,如棒料来源问题、传承人稀少问题、受众问题等。虽然近年非遗项目受到关注,但落到实处仍旧是一个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非遗走进校园,进行手工艺的教育普及,为手工艺的传承补给后备人才;非遗走进社区,进行灯工玻璃体验,使手工艺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非遗走进工厂,在灯工玻璃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推进现代手工业。勿将手工艺置之高阁仅供观赏,要倡导手工艺走进日常生活、结合生活,形成艺术手工艺生活方式。
三、产、研结合模式的拓展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应再加大对研发环节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与专业院校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将工厂的精良技术与院校的优异设计进行无缝联合,着重将院校创意产品、艺术衍生品工业化和商品化,使玻璃作品符合市场需求及发展规律,打通“作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手工艺发展道路,在拓展手工艺生存空间的同时,达到学生学有所用、工厂做有所销、民众需有所购的目的。
在市场运营上,各级销售终端应结合多媒体时代特点,创新营销手段,引导消费者更新对玻璃艺术品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培育重创意、重文化、重工艺的新型玻璃艺术消费观,从艺术审美、概念延伸、功能拓展等方面促进玻璃艺术品商品市场化,使院校、企业、市场三者间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倡导多学科交叉、多文化融合,增加对玻璃行业的研究投入及人员投入,保持文化敏感与艺术敏感,以中国文化和当代生活为突破口和基础,打造和完善具有中国文化寓意、当代审美特色及社会意义的玻璃艺术产业链,是在短时期内实现灯工玻璃艺术实质性跨越发展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