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见佛,佛照我心》玉雕系列
2019-12-16辽宁科技大学
□韩 梅 王 娜 辽宁科技大学
一、佛教与玉雕的融合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支持与推动之下,佛教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中国也是其传播国家之一。自两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后,信奉佛教的信徒逐渐对所谓的神佛有了更系统化的认识,对其更加信服、敬畏,而玉石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服务于宗教,不但为宗教意识的创造提供了艺术化的形象与意象,更为宗教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物质条件与表达方式。人们相信玉可以通神,以此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渐渐地,天子贵胄、平民百姓都开始供奉玉佛,并且佩戴带有佛教元素的玉雕作品作为护身符,所以可以说玉石雕刻因佛教的传播而得到了发展和拓宽。佛教的广泛传播,美玉的普遍受宠,两者的融合,使玉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不朽。
二、设计思路
(一)选材
“花开见我,我见如来,花开见佛,佛照我心”这句话是笔者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花是指莲花,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莲花因为花瓣和果实同时出现,又因为出淤泥而不染而常为佛教所用。
“花开见佛”既然能解释通了,那么“佛照我心”又如何解释呢?
《佛学禅语八条佛曰》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功静体自然。”由这段话可以联系到“守得花开,即见佛性”。有了佛性是指修心已经到了一定境界,像莲一样,不染淤泥,不惹尘埃。所以,《花开见佛,佛照我心》玉雕系列用到的元素就是佛陀头像与莲花,并赋予圣洁与高远之意。
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用树叶为释迦牟尼遮风挡雨,保护他专心悟道。所以,佛教认为在菩提树下修炼可得证大道。六祖慧能大师写过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据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领悟正觉后,大梵天也来为他祝贺。寓意释迦牟尼即将大道得证,佛性加持,佛在其心中。所以,在玉雕创新方面,笔者选用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就佛陀的场景,来释义“佛照我心”。
(二)取料
在选取原料方面,注重选取纯色、较净的料。例如,青玉、白玉、玛瑙、珊瑚等因为本身的料性比较纯洁,颜色不复杂,更利于体现佛教题材稳重庄严的气质与内涵。同时,笔者在取料时注意脸部、手部等裸露的肌肤部分的玉质,料色没有花色及绺裂的处理等问题。
三、玉雕作品内容
这次的玉雕系列做的是两个浮雕牌子,依据的是“花开见佛,佛照我心”这句佛语。
首先,《花开见佛》玉雕作品采用佛像、莲花、水纹、火焰纹等元素,而且佛像与莲花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佛陀低垂着眼眸看着左下充满勃勃生机的莲花,盛开的莲花向着佛头摇曳生姿,加以莲花底下的水纹以增加作品的灵动性,又以火焰纹做作品的周边装饰,寓意涅槃重生,丰富了整体画面。
其次,《佛照我心》玉雕作品采用的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得正觉的场景,挺拔的菩提树下端坐着静思的释迦牟尼,菩提树枝叶繁茂,遒劲环绕,枝干粗壮,释迦牟尼在树下紧闭双眸,做冥想状。作品的上方,笔者选用的是一个佛像的剪影,与下方的释迦牟尼交相呼应,着重点在于表现禅性,寓意拥有它的人能够恪守本心、不轻易为外物所动,又能使人宁神静气、变得稳重。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将不断得到提升,玉雕师在不断追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体现玉器的内涵和审美价值。《花开见佛,佛照我心》玉雕系列更多的是希望时下的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有一种出俗世而不被世俗所扰乱的心神,进而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