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虚假流量治理策略
——以“一条微博1亿次转发量”事件为例
2019-12-16文/张莹
文/张 莹
自媒体时代,虚假流量问题由来已久。2018年,央视财经频道就曾爆料“流量明星刷榜刷量”的新闻,这种对明星造假行为的爆料,揭露了超级流量背后的浮躁心态,代表了多数用户的心声,引发广泛关注。不过,流量造假并非明星或平台单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平台、粉丝、明星及广告商等多方面博弈的产物。不同角度有其各自的治理措施,从平台到各级广告商,从粉丝到明星,在利益原则下,虚假流量成为不同人群追求成绩的一种“体面”的方式。
一、平台:修改数据处理规则,转发数量统一化
虚假流量现象的出现,除了提供这类服务的渠道,最大的受益者要数平台方。明星获得关注,粉丝获得认同,渠道商获得利益,但人们谈论的焦点和流量的最终落脚都沉淀在平台方。明星、粉丝和广告商们对流量的渴望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APP开发者为粉丝应援提供了多种渠道,而虚假流量则是众多应援方式中最引用户关注的一种。
“星援”就是虚假流量的幕后推手,粉丝通过APP购买流量与服务,可以让转发数量翻倍。据了解,仅半年该APP就吸金800万元,不仅严重影响网络秩序,还影响到明星的个人形象。
虚假流量被多次曝光后,微博平台率先发布了相应的流量治理策略,即不论微博信息的转发量为多少,超过100万的数据一律显示为“100万+”。这一做法的亮点在于让流量数字化,不论粉丝购买了多少虚假账号或阅读量,受众看到的仅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数值。一方面,打破了不同饭圈粉丝间的竞争与比较,在双方无法知晓的前提下,弱化了粉丝间的较量,使网络环境更为和谐;另一方面,从关键处弱化了“流量明星”的标签,对于统一化的数字,受众更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明星本身及其作品上。统一化的数据处理规则,既是对明星曝光数据的保护,也让粉丝间有了平和以待的机会。
此外,明星们通过虚假流量获得受众关注,也是对互联网时代下注意力资源的占用。以微博平台为例,明星因为话题量飙升而频频上榜热搜,不仅占用用户注意力资源,还有可能让用户错失真正值得关注的事件。如此一来,普通用户和粉丝间的矛盾激化,以为偶像造势的初衷却败给好感度,也不利于社交平台网络秩序的维护。因此,通过平台对数据统一化的管理,无论是粉丝还是普通用户,都能换个角度看待流量明星,拓展更多可能性。
二、明星:正面看待真实流量,实现互动良性化
高流量不等于拥有高人气和强实力。当前,粉丝因为对偶像的喜爱,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喜欢的明星刷转发数和阅读量,以为能让偶像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殊不知,这种行为更容易让他人反感,起到反作用。特别是在某些场合,评选标准“唯流量论”,粉丝为偶像近乎疯狂的刷票行为引发受众反感,让奖项也变得“名不副实”,作为偶像明星,应清楚认识到流量之于自身的意义。
高流量意味着将要承担更多责任。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身,还将影响成百上千万的粉丝群体。此外,在虚假流量的作用下,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过去,明星的形象经营由经纪公司负责,但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某些特殊渠道为偶像购买流量服务,这种带有互联网特色的“应援”方式成为粉丝圈文化新的表达,正试图从台下走向幕后。
在乱象中,“流量明星”一词早已不是对明星的褒奖,转而带有一些“嘲讽”之意。不久前,微博上庆祝某明星粉丝量超过1亿的事件就曾引发用户质疑。有网友摆出数据:按照当前微博用户3.37亿而言,1亿关注就意味着每三个微博用户中就有一人关注了这位明星,而事实上,网友们却纷纷表示自己并未关注,很显然,粉丝在这一数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粉丝可以通过APP或其他方式、购买“刷流量”或“买粉”服务,获得一批“无效用户”,即无头像制式化的微博账号,这些“用户”能够和真实用户绑定在一起,跟随真实用户的转发内容裂变成多条转发,从而不断刷新明星的粉丝数和转发、评论数,向外界营造出“流量大户”的形象。随着明星们经纪团队的日益成熟,不少人走起公益路线,并呼吁粉丝一同践行,在这种流量的吸引力下,实现明星与粉丝的良性互动。例如,粉丝会在评论中贴上参与公益事业的截图,并以此形成风气,不少流量明星的个人形象也逐步向正面发展。
三、粉丝:加强受众追星教育,做到追星理性化
对虚假流量的操控让粉丝在一定圈层内获得文化认同,进一步加重伪造流量的行为动机。不过,在伪造过程中却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产生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偏差,加剧粉丝文化与外界的矛盾。因而,从这一点出发,需要加强对粉丝的追星教育,引导粉丝与明星互动的理性化。
1.需要重塑粉丝的身份认同。在大众认知中,“饭圈文化”一直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难以构建出群体画像。但在互联网时代中,任何小众文化都被看见和放大,并通过技术手段催生粉丝与明星的新型互动行为。在应援中,能够帮助偶像获得更多流量的粉丝会获得圈层内更广泛的认同。然而,这种依靠虚假流量获得的认同感难以持续,稍有不慎,粉丝便会脱离应援规则,迷失自我,成为“网络水军”。在这种“饭圈文化”的“信息茧房”中,信息交流的不通畅与不对等,极易与外界产生矛盾与冲突,加深双方的误解,不仅不能提升明星形象,还会起到反面作用。
2.需要引导粉丝追星的理性化。在黑格尔看来,崇拜的过程是自我人格放弃的过程。在现有流量明星的粉丝中发现,大部分以28岁以下的青少年为主,其中,未成年人占据整个饭圈的35%。这些人群尚处在学习和受教育阶段,对社会的经验不足,容易在他人的影响下盲目跟风,缺乏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因此,在青少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追星的无序化现象尤为重要。广告欺诈的便利化让粉丝群体可以任意购买流量服务,同时,也因为明星和广告商享受虚假流量带来的数据繁荣默许这一行为的发生。站在粉丝的角度来说,为偶像争取更多关注与曝光并非依靠在全网刷流量就能实现,真正让大众留下印象的还是实力。因而,粉丝应摆正好自己的角色,在规定范围内积极应援,与偶像达成良性互动关系。
四、广告商:避免唯流量论,注重传播品质化
粉丝为偶像包装流量和注意力,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广告商“唯流量论”的选择态度。“饭圈文化”中,粉丝们常常会通过比较偶像接多少手代言及品牌知名度,影视剧海报的站位,对偶像的发展现状做出评估。在这一规则下,广告商自然会选择在社交平台上有超高转发和话题量的明星为品牌代言,却很少考虑明星本身是否与品牌价值观相契合。因而,有不少“大牌”在选定代言人、发布产品图片及视频时,总能引发受众热议。在这一过程中,品牌通过网络争议进一步获得曝光,但这种因争议带来的流量并非是品牌所期望的。因此,作为品牌商而言,要更加重视传播的品质化,不要被虚假流量牵着鼻子走。
传播的品质化体现在明星气质与品牌的价值观是否相契合,选择合适的代言人远比选择流量型艺人更有认可度和生命力。面对虚拟流量的欺诈行为,在广告商中,宝洁最先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引入第三方检测系统”来打击虚假流量,保护品牌安全。
广告商需要做到流量公开化、透明化。对品牌广告的数据和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能有效防止虚假流量行为的发生。一方面让代言竞争更加公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广告商在流量检测方面的进步。此前就有明星因为拥有广大的粉丝基数和遥遥领先的流量数据成为大牌代言人,但当海报与宣传品出来时,引发受众对人选的争议。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影视剧的选角上,靠虚假流量上位的演员占用优质的影视资源,结果却引得受众反感。而当广告商、影视剧方抛开“唯流量论”的理念,从专业出发选择合适的人选,将会赢得更多认可和信赖。
五、结语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发声,每个人的触角都可以延伸到不曾想象的角落。在粉丝群体中,他们通过互联网技术,以个人为单位,做出了以团队为单位的流量级别。不过,这种以数据呈现的虚假手段,除了让偶像在短时间内获得关注,最后只能受到用户的质疑与不解。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下,不论是明星自身,或是平台、品牌商或粉丝,都需要意识到,购买虚假流量、“唯流量论”的行为和态度,都将对自身的品牌形象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从各自领域出发,摆正对流量的认知态度同时也清楚认识自身角色,才是对虚假流量治理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