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与品牌思维:浙报集团“走出去”的两个着力点
2019-12-16薛贺卿
文/薛贺卿
地方党报“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发声的重要渠道,这关乎地方党报的转型升级,关乎中国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也关乎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然而,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权威日渐消解,地方党报“走出去”困难重重。但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一方面,生态之变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驱动着地方党报和新媒体在理念和内容上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当前良莠不齐的对外传播环境迫切需要新闻专业主义、主流媒体的回归。早在2016年2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就开始入驻并运营国际社交媒体平台。2019年初,浙报集团承办的“In Zhejiang”Facebook已经拥有24万粉丝,其主页更是收获了24.48万点赞。2019年5月,“In Zhejiang”英文网正式上线,开启了对外传播的新篇章。
一、以媒体融合直面对外传播的时代命题
1.以资源整合确保“中央厨房”运转顺畅。2017年2月,浙报集团“中央厨房”正式启用,原本互相独立的三端媒体(报纸、网站、客户端)在人员配置、内容生产、技术手段上真正实现了一体化,这将全媒体融合转型推向更深处。作为24小时运转的超级大脑,浙报“中央厨房”基于融媒体智能化传播服务平台“媒立方”,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不仅能为外宣报道、舆论引导提供支持,还能够实现全媒体新闻采编和即时更新。浙报“中央厨房”建设之所以成效显著,原因就在于对采编流程及对外传播体系的整合重构。在采编队伍上,以项目制为重要建制,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以KPI考核为激励手段,驱动采编人员从单纯的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以提高自身的原创能力和运营能力,为“中央厨房”提供了充裕的“食材”。在采编流程上,集团一切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建立了“一次采集、多端分发、动态跟进”的内容生产机制,主打深入独到的新闻故事,成为吸引受众的“利器”。在传播渠道上,集团以国际新媒体平台为主导,以报纸海外版为重要依托,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互设专栏、互换稿件,其国际传播消息《义乌社区有了“洋委员”》以事实体现了中国基层的公平开放,回应了海外媒体对中国基层治理的质疑,先后被多国媒体转载,引起了较大反响,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二等奖。
2.以技术创新打造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报纸依赖“每日一报”进行信息传递,限制了优质内容的扩散与传播。在快速反应的互联网时代,传播速度意味着一切,地方党报因此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作为全国较早“走出去”的地方媒体,浙报集团早在2015年就实施了技术升级,不仅投入1.3亿元、历时2年率先建成“媒立方”平台,还搭建了全天候实时反应的全媒体指挥中心,打造了“三圈环流”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能够实现信息跨媒体、跨业务的联动。其中,“三圈环流”的核心圈是“In Zhejiang”手机客户端,主要面向浙籍海外华人华侨,先后把H5、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运用到新闻中,一边投资、一边孵化,逐步学习和移植新媒体基因并锻炼种子团队;紧密圈包括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IKTOK等平台,利用受众对国际社交媒体的依赖,提供全套的媒体大餐,允许海内外受众选择,这能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覆盖,以更好地渗透到海外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协同圈主要是海外合作媒体及其移动端,如美国的《世界日报》、加拿大的《环球华报》、法国的《欧洲时报》的移动端上,都设置了“今日浙江”等专题、专栏,年刊发稿件总量达上万篇。
二、以品牌思维促成对外传播的全面推进
1.以专业主义吸引海外受众驻足围观。海外受众身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环境影响着其对中国新闻的理解与认知,加上西方媒体长期妖魔化中国形象,使他们对中国媒体传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怀疑、抗拒心态。所以,必须制作贴近海外现实、契合欧美表达习惯的新闻,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吸引海外受众驻足围观。浙报集团在制作外宣报道时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的专业主义精神,三端协同发稿、新闻当天报早已成为浙报全体员工的共识,因此,优质的新闻产能从传统纸媒中释放出来。在国际报道上,以精品化、个性化取代“千篇一律”,针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特点量身定制,充分尊重海外受众需求,力求弱化国际舆论对中国媒体的刻板印象。在主题报道上,努力发掘全球网民情感与价值共性,如针对海外受众感兴趣的地方文化话题,积极推出“记住乡愁”“创新浙江”“浙江文化遗产宝藏”等系列报道,凸显浙江的文化魅力。在特色报道上,直面现实、释疑解惑,强化新闻的故事性,如新闻报道《温岭民主恳谈会,吸引欧洲外交官》,以小切口、小人物、小场景讲述了中国的基层民主,收获了海外受众的集体点赞。
2.以“精耕细作”实现宣传推广常态化。新媒体传播生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受众即用户,信息传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每位受众都可以参与传播,成为传播链条中的节点。浙报集团的媒体转型是以用户思维为前提的,即一种主动俯身的服务思维,不单靠内容品质俘获用户,而是基于内容产品、社区社群、服务质量、用户体验等多种要素,建立用户连接、完善用户体验,将用户黏性转化为更有效能的内容传达和情感传递,最终实现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提升。在地方党报“走出去”战略上,搭平台、建网站只是第一步,要想让“浙江故事”在复杂多变的国家舆论环境中不被淹没,还要通过“精耕细作”实现宣传推广的常态化。为了吸引年轻的海外受众,浙报集团以国际社交媒体为窗口,进行全天候的富媒体传播,数据新闻、动画新闻、视频新闻多管齐下,提升用户黏性。如2019年5月,“In Zhejiang”Facebook推出的“In Zhejiang”英文网宣传视频,短短1分钟的视频就将高铁、宁波港、水墨山水、杭州湾大桥等要素串联起来,绘成了一张独具特色的浙江名片,让海外受众直观地看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仅仅两周浏览量就突破了9.4万人次。
三、媒体融合与品牌思维互融,推动对外传播
1.再造逻辑,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传统报业快速跟进国际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早已不是问题,面对迷失在同质化信息洪流中的海内外受众,擅长内容制作的地方党报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地方党报的内容、渠道优势并未如期转化为海外受众的关注度和阅读量。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地方党报只重视内容的基础性作用,忽视了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趋势;另一方面,国际新媒体传播渠道天然开放,无论是争夺用户、国际话语权,还是抢占舆论高点,都需要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地方党报很容易出现不适应与疏离感。浙报集团以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为目标,强调纸媒报道与全媒播报、对外传播与品牌运营深度融合,大胆尝试自由灵活的传播技巧,最终实现跨平台、跨屏幕的传播。在全国各地英文门户建设蔚然成风的背景下,不盲目、不从众,积极招募技术人才,深耕优势领域,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原创稿件传播力、监测国际热点新闻、掌握全球涉浙舆情,及时向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记者发出“采购”指令,进而生产更适合国际新媒体传播、更能提升媒体价值的新闻产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迎合海外受众,无限度地满足其注重娱乐、碎片化阅读、“懒”于思考的特质。
2.布局连接,对外讲好“浙江故事”。一些地方党报在提出“媒体融合+品牌思维”口号后,只是顺应技术发展增加了传播渠道,后期运营上依然照搬报纸上的内容,既不能做到准确定位,又难以做到品牌化改造与维护,对外传播效果较差。况且,相比于中央媒体,地方党报在资源、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对外传播对象、内容、方式上必须有明确定位、精准选择,打好主动仗。浙江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有海外华人华侨200多万,分布于180多个多家和地区,所以,浙报集团重点定位于浙江籍海外侨胞这一群体上,针对他们文化相通、关心经济的特点进行内容规划、制作与分发。如在报道国际经济新闻时,追求即时化报道和差异化呈现,尽最大努力快速发稿,并力求图文并茂、特色化呈现,对采编人员能抵达现场的,大胆尝试图文直播的形式。为提高各渠道涌入受众的流量和质量,浙报依托“媒立方”平台和全媒体指挥中心,事先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准备多角度、多样态的新闻产品,再根据不同国际新媒体平台的优势特点来推送,最终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分发、群体响应”。同时,积极研究宣传、推广活动的可行性,如借力“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推出同名主题活动,宣传浙江风情、浙江故事、浙江味道,引导海外受众参与互动,并打通了线上线下活动,实现了价值链、传播链的整合。
3.重塑生态,打造对外传播体系。浙报集团以“中央厨房”为牵引,加快推进全媒体建设,探索出了地方党报“走出去”的“浙江模式”。在平台上,坚持合作与自建相结合,积极拓展传播空间。一方面,依托长期积累的媒体融合经验,推出“In Zhejiang”国际传播新媒体平台,前台的英语网、移动客户端、facebook、twitter等组成新媒体矩阵,旨在进一步发挥“门面”和“发声”的作用,与海外受众直接对话;后台的“媒立方”负责资源存储、内容审核、信息检索等工作,着眼多平台推出碎片化处理常态新闻,有效提高了内容产品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由《浙江日报》组稿和制版,海外媒体负责印刷和投递,构建与海外媒体的全媒体融合交流机制,同时在《浙江日报》上开辟静冈新闻专栏,在日本《静冈新闻》上开设浙报专题,对外作战形成双向模式。在推广上,坚持“内容+技术+运营”叠加驱动,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面对国际社会复杂的舆情环境,以及海外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浙报集团以国际社交媒体为主要阵地,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长期推送来自浙江一线、来自普通百姓的新闻故事,及时回答海外关注、回应受众心声,以事实服人,让世界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四、结语
浙报集团以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为统领,在内容品质、技术创新、服务质量、用户体验上协调发力,真正提高海外用户黏性,初步建起了适用融媒体环境的对外传播体系,为传递“中国新形象”打下了良好根基。但面对中国媒体在国际上话语权微弱和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地方党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媒体融合直面对外传播的时代命题,以品牌思维促成对外传播的全面推进,明确靶向、精准施策,实现媒体融合与品牌思维互融,全面推动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