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创作
2019-12-16刘建鹏
刘建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目前我国在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创作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并试着探究出一些合理性的对策建议。当前,想要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创作取得重要突破,培育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及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科学的方法,用实践成果检验理论,就可以走上正确的道路。
一、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多元化创作的特征分析
(一)题材丰富
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在过去只是集中在本民族的传统题材当中,随着国内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的力度越来越大,题材的可选择方面也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传统题材,有了更多的大视角、大题材的创作,当然也有一些关注本民族未来发展的新的视角出现。合唱艺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门类,它凝聚了少数民族传统人文、地域地理、生活技艺等诸多元素。合唱艺术看起来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因此在研究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题材过程中要考虑到许多方面的要素,这种必要性是与少数民族合唱艺术本身所包涵的文化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二)形式多样
传统的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形式比较固定,比如舞曲合唱、劳动合唱、抒情合唱等等,现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增加了童声合唱、混合唱等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在继承与发展原有演唱体裁的基础上,融合当代社会和谐思潮,逐渐向多声混合演绎转变,使少数民族合唱越来越多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音乐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如果利用好这种工具,少数民族的合唱艺术也许会走出一条更加宽阔的道路,而且利用先进的技术也有利于展示多样化的合唱艺术形式。
二、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多元化创作的阻碍
(一)原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固有环境两方面。城镇化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让原生态环境进一步发生改变,许多少数民族长期居住的地区被重新编制、规划,这一定程度的破坏了原生态自然环境,这也为本民族的合唱艺术创作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另外,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包括国内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本民族的人文生态环境很难维系下来,这也为多元化创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然,挑战就是机遇,如果合理利用的话,可以进一步加强创作的元素和空间。
(二)合唱艺术的传承及人才比较匮乏
传统的合唱艺术传承需要口口相授,这是少数民族一贯的做法。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再迷恋本民族的合唱文化,甚至都不会演唱这些舞曲、抒情合唱曲目,许多年轻人迷恋rap、摇滚等音乐,不再对本民族的合唱艺术感兴趣,更谈不上传承保护,再加上之前政府不太重视这方面的保护发展,造成了人才的断层,因此为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创作带来了阻碍。
三、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多元化创作的思考
(一)加强少数民族的合唱形式改编力度
根据研究分析,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合唱歌曲由于形式的缘故,很难进行改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改编创作不能一刀切,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来进行多元化创作。对于无法进行改编的合唱,可以鼓励年轻人进行新的创作,这也是一种方式,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和技术进行创作是当前年轻人的喜好。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都在大城市打工,可以将他们的经历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成新的作品。对于那些可以改编的合唱作品,可以保留其原曲的精髓部分,融入西方的管弦乐、交响乐等现代音乐表达形式,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歌曲能够推陈出新,不断变革自身,与时俱进,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喜爱与关注。
(二)扭转观念坚持本民族基础上吸收外来元素
少数民族对自身人文历史的坚持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外来文化有着本能的抵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应该扭转意识,积极以主动的姿态融入进来,借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国家战略,应该主动开放胸怀,在坚持本民族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元素,这样才是符合当前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少数民族的语言本身就属于小众,如果不扭转观念的话,就会固步自封,不利于合唱艺术及演绎形式的多元化创作。合唱艺术传入我国后,就迅速本土化,主要体现在地域化、民族化、生活化等诸多特征方面。对于抽象的内容情节不太关注,因此说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多元化创作是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各有千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产生了极强的化学反应,这本身就为我国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创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内容,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长期以来,关于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创作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应该坚持本民族的特色,不应该加入其他民族的元素,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之所以倡导多元化创作,就是要以主动的姿态与其他元素多交流并产生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