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专家致敬
2019-12-16
王启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9月生,浙江湖州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他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敢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研究并提出了“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其中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技术突破了国内外认为不能开采的禁区。他主持的油田高含水后期“稳油控水”项目研究,为大庆油田实现27年5000万吨以上高产高效持续开发作出重要贡献。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启民只要我活着 就要把铁人精神传下去
黄春阳
“我被授予这至高无上的荣誉属于全体大庆人、全体石油人、全体龙江人!”刚刚载誉归来的“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大庆油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启民如是说。
王启民身上的光环不胜枚举: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如今又多了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号“人民楷模”。在科研战线上,他攻坚克难、不畏险阻、迎难而上,直到78 岁高龄才离开热爱的科研岗位。退休后,王启民又有了一个新职务——大庆油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立志将自己的余生与油田的未来紧密相连,与关心下一代教育事业紧密相连。5年来,他下基层、到厂矿、进校园,为油田的持续发展奉献余热,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倾注爱心。
传承铁人精神矢志不渝
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王启民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带领团队刻苦攻关,自主研发创造的一系列世界领先开采技术,成功破解了油田开发建设中的核心难题,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高产稳产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铁人精神”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说:“一代又一代大庆石油人接续传承‘铁人精神’,不断攻坚克难,为中国发展助力‘加油’。现在大庆油田正在创建百年油田,青年是油田未来发展的排头兵,作为第二代‘铁人’,只要我活着,我就有责任、有义务把‘铁人精神’传承下去。”
王启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担任油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他加入了老会战报告团。他常常结合个人奋斗经历,勉励广大青年学子用“铁人精神”去战胜困难,积极投身祖国发展建设大业。据不完全统计,王启民亲自参加的省、市、油田大大小小报告会不下几百场次,这对于一个80 多岁的老人来说,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他乐此不疲。用他的话来讲:“崇高的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铁人精神’就是创建百年油田的灵魂。传承‘铁人精神’,事关油田未来发展的大计,半点马虎不得。在传承‘铁人精神’上,我永远都在路上。”
技术传帮带永不停歇
王启民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是他的本色,“超越前人、超越权威、超越自我”是他的精神。作为科技界的专家,他的一生始终与石油相伴,与科技相依,如今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依然激情不减,与年轻人一起在寻找更加前沿的驱油技术。他常常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说:“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你们要不忘‘听党话跟党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牢记‘学习铁人精神,当好开发闯将’的使命,走好科技兴油长征路。”在科技攻关中,当看到有些青年面对困难就萌生退意,他就找他们谈心。他说:“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业。不要把论文写在纸上,专利挂在墙上就算万事大吉,科技创新之路永远没有尽头。”
2018年,王启民为技术专家和技术青工搭建平台,由他牵线汇聚21 名退休技术专家,成立了“大庆油田关工委技术专家咨询组”。他们深入厂矿、车间,“一对一”“一对多”进行技术传帮带。技术专家咨询组成立两年来,帮助青工解决各种大小技术难题80 余个,参与指导青工“五小”成果48 项,组织参加黑龙江省青年职工“五小”创新大赛获一等奖、二等奖各4 项。在成绩面前,王启民谦虚地说:“我要和所有科技人员一起,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用一生的努力践行科技梦,助力石油梦,走好科技兴油长征路。”
关爱青少年满腔热忱
王启民十分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每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他都率领关工委人员深入幼儿园开展慰问活动,为孩子购买书籍和益智类玩具。他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们学什么知识,看什么书籍,吃得怎么样。他对幼儿园的工作人员说:“孩子们只有吃得好,才能身体棒,长大才能为国家作贡献。只有多读书,读好书,长大才能成为国家栋梁。”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幼儿园,是王启民对幼儿园建设提出的建议和希望。
在油田青工中,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油田残疾青工。每年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王启民都会去油田创业集团看望福利青工,为他们送去礼物,和孩子们座谈联欢,今年已是第5个年头了。“王爷爷每年都来看我们,教育我们要自强自立,给我们加油打气,他那么大年纪还在为油田作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福利青工张博说。
“虽然我退休了,做了一些工作,但党和国家却给了我那么高的荣誉。这次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平均91 岁,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忠诚、执着、朴实。和他们相比,我还年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要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爱心,为国家为油田的发展建设做到忠诚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王启民激情满怀地说。
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李万君我用焊枪为中国梦提速
长春市关工委
吉林省长春市关工委“火炬”宣讲团成员李万君,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接高级技师,被誉为“工人院士”。
31年前,李万君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焊接车间,承担着铁路客车水箱和制动风缸的焊接任务,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一到冬天,打压的水池子就冻上了厚厚的一层冰,手脚冻得抽筋是常事。在焊接水箱时工作服上蹭的全是油,电焊飞出的火花把工作服烧的到处是小窟窿,手脚经常烫出水泡。不到一年,李万君想让父亲找公司领导,把他调到一个干净、轻巧的岗位工作。父亲没有同意,而是告诉他调到哪儿都得学技术。在父亲的鼓励下,李万君主动练习焊接技术,技能得到迅速提高。1997年,他荣获公司焊工大赛第一名,被公司选派参加全国焊接大赛,取得了二氧化碳焊接第一名的成绩。
2007年,公司从国外引进时速250 公里高速动车组,在生产中遇到了直径20 厘米的环口焊缝接头过多,造成的焊缝不熔合等质量难题。当时公司选派李万君技术攻关,他趴在冰凉的样件上一琢磨就是几个小时,经过无数次尝试,他把焊接时脚下的步法,焊枪的位移,呼吸的频率,眨眼的次数都形成了“标准参数”,最终练就了连法国专家都惊叹不已的“一枪焊完的绝活儿”。
2015年初,公司开始试制我国首列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由于完全自主设计,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大家从未接触过的,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李万君向公司领导主动请缨,成立攻关团队,他们总结出通过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等技术,攻克了焊缝难题。2017年6月,他们生产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以时速350 公里的世界最快商业运营速度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当公司刚开始试制动车组时,车间有资质的焊工不到100 人。李万君将自己多年来掌握的焊接经验,利用业余时间总结成一本焊接培训教材,创造了400 余名新员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2010年,公司成立了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李万君对焊工采取“大”“小”穿插、“横”“纵”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焊工2 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6000 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 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一次,李万君的焊接技术被一位新加坡的老板看中,开出了高于他现在工资十倍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李万君拒绝了,他说:“我的技能是国家赋予的,我要回报给社会。”在他看来,如今中国高铁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飞速发展,每一名高铁工人要格外珍惜。要像当年李万君的父亲鼓励他一样,他鼓励他的徒弟们: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
高级农艺师:张运和我用一生坚持环保事业
朱湘琦
坚持从事环保调研、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34年,累计服务时间达8 万小时,免费开展环保宣传讲座1000 余场、听课人数累计达20 余万人,自编自费发放环保宣传资料500 万份,编写环保童谣700 余首……这一连串的数字的背后,凝聚着五老张运和为环保事业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张运和是湖南长沙浏阳市农业局退休高级农艺师,退休后被聘为市区关工委五老金牌讲师团讲师。2016年、2017年,他先后被评为“湖南好人”“湖南省最美志愿者”。张运和在长沙的学校和社区开展环保公益讲座上千场,给中小学生、社区市民普及环保知识。为了调动听课者的积极性,张运和经常会自费准备课堂互动的奖品,他采用情景剧、猜谜语等方式,以求更生动地传播环保理念,课后还会让参与者分享听取环保课后的感想。张运和看上去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可谁能想到去年5月曾因小中风而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由于送医及时,捡回一条命,仅休息月余,他又开始组织垃圾分类行动、使用手帕行动、使用菜篮行动……脚不停歇地“折腾”起来。他说:“我虽然身体状况一般,但是我只要能够走动、能讲话,我就会坚持环保事业,永不停歇。”
高级工程师:陈佐坤我要以退休为起点 再干20年
赵杰昌
重庆智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工委主任陈佐坤,始终坚持帮助困难青年残疾员工。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宣誓时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这不是一句空话。我要以退休为起点再干20年。”
创业之初,公司大门外总有一名瘦小的女孩在张望。经询问后,陈佐坤得知她叫刘玉霞,原是附近一家饮料厂的下岗工人。“我四处找工作,但因身体有残疾多次碰壁。看到你们公司在建,就想来看看有没有工作可做。”刘玉霞忐忑地说。陈佐坤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安排她到库房做管理。库房的电子元件型号大量涉及英文字母,但刘玉霞不认识。于是,陈佐坤每天就利用休息时间教她。看到刘玉霞的变化,陈佐坤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对于公司内的残障员工,陈佐坤都会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岗位。今年40 岁的员工唐小蓉,她腿脚行动不便。2007年,她来到公司后,通过陈佐坤的指导和帮助,如今已成为公司的技术能手。
“关心下一代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一名老党员,更是责无旁贷。”陈佐坤说。目前,公司已累计解决近90 名残疾员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