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论述看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影响

2019-12-15司徒尚纪许桂灵

岭南文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文化

司徒尚纪 许桂灵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强调“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有强大的生命。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也为正确认识、深入挖掘多元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古代文化的起源、历史地位、影响及其当代价值指引了方向。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看岭南文化的起源与作用

一般意义上,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1]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是一种恬静、和平、积极进取文化,以包容、承顺为核心特征,历五千年不衰,在历史长河中,对维系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发挥了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2]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岭南文化在历史上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岭南文化史最早可追溯至约15万年前,那时,岭南地区就已有古人类聚居生息,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形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版图上独放异彩。

历史发展阶段上,岭南原始文化可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后发现广东曲江县“马坝人”、封开峒中岩“封开人”、广西那坡、海南燕窝岭寻等遗址,即为岭南旧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坝人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从人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的视角看,马坝人也是中国人种起源于南方并向北迁移的一个据。峒中岩人的发现为寻找粤西早期人类提供了重要线索,并将广东人类历史上溯到14万年前。英德牛栏洞栽培稻及其相关石质农业工具发现,与同时期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和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栽培稻,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三处稻作遗存洞穴遗址,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人工稲作为农业文明开始的一把标尺,牛栏洞遗址因最早点燃了岭南稻作文明的圣火而备受关注。新石器遗址广布于岭南大地,出土大量石锛、石斧、陶器和原始聚落遗址。

从其空间拓展过程及其文化发展的结果看,岭南原始文化诞生于洞穴,继而向阶地、台地、海滨扩布。从文化类型看,从早期的渔猎、种稻,到后期的海洋捕捞,形成“饭稻羹鱼”的饮食模式,以双肩石器和几何印文陶为标志的磨制石器、制陶,以及二次葬、凿齿等风俗,展示了岭南原始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承前启后的历史发展和从陆地向海洋推进的时空格局[3]。

岭南古代文化在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共同属性,而其源头和发展历程也铸造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个性,形成别具风采的岭南文化。它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岭南地区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今天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基础。同时,岭南地区作为我国远古文化的一个摇篮,原始文化曾向北传播,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从“每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看岭南文化的特质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4]岭南原始文化从早期以农耕文化为主流,演变为海洋文化后来居上,并最终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与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岭南地区濒临广阔的南海,面向浩渺无际的太平洋,处于东南亚海上交通要冲,有很长的海岸线,有多个江河出海口,是中国与南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地之间海上交通的最近通道。自古以来,岭南人民就充分利用这临海区位和海洋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了不同于内地的依靠海洋、资仰于海洋的海洋经济模式。开发海洋是岭南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使岭南地区由此跻于全国先进地区之列。这种历史作用和影响至今仍然未消失。而岭南地区的近海优势和悠久的海洋文化史也铸造了岭南古代文化鲜明的海洋性风格,并延续至今。岭南古代文化的海洋性风格则体现在以下多个层面。

其一是缘于地理区位优势的得海外文化风气之先的领潮性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性。尤其是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海洋时代,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新潮流主导着世界潮流。岭南古代文化的海洋性特质使其最敏捷地迎着海潮而先人一步,引领潮流,使岭南地区成为引进和传播海外文化的一大枢纽。而海洋风波险恶,变幻莫测,在这种海洋环境下创造的海洋文化,需要有敢于面对大海、挑战大海的大无畏的开拓精神。两广、海南华侨漂洋过海,在海外开拓、拼搏以及广东各大商帮集团长年往来于各大海大洋之间求发陆,即体现了这种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

其二是体现在其文化的开放性和重商性。在中国历史上,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岭南地区却由于区位、政策等原因,始终保持对外开放的状态,岭南人早就不断假道海洋,走上与世界各国交往的道路,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文化,滋润壮大自己,形成有别于内陆的岭南文化海洋性风格之开放特质。而海洋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商贸往来,因此海上贸易是海洋文化一个最主要的内涵。所谓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商贸之路。岭南地区海上贸易历来发达,因此具有厚重的商贸文化传统。广州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外贸中心,唐代有长达1.4万公里的“广州通海夷道”,宋代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元代则上升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清时形成几乎全民经商的热潮。近年改革开放,岭南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即为岭南古代文化的海洋性风格之重商特质在当代的一种表现。它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岭南接受世界经济转移和对外辐射的一种强大原动力,也是岭南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大优势。

其三是体现在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岭南古代文化的海洋性,除缘于南海海洋环境,主要还有假道南海传入的海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它们相互融合,和而不同,共生共存共荣,形成一种复合型文化,其文化的多元性甲于内地许多地域文化。广州、香港、澳门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其文化的多元性,即是这种交流的结果,由此形成的粤港澳文化综合体,即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但纵观岭南文化发展史,却绝少发现有因文化特质的差异而导致的重大冲突或对抗事件发生。从明末西风东来,由西方传进来科技文化,到改革开放后传进来的新鲜事物,在岭南地区皆可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平行不悖、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深层根源与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密切相关。[5]

三、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看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的特质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大家庭的一员,岭南古代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软实力支持,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人类文明和进步也贡献匪浅,彰显了它在国内外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并由此而彪炳于人类文化史册。

首先,岭南文化在全国文化版图上居特殊地位。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岭南文化,其结构、特质和风格且迥异于其他地域文化,故能在全国地域文化版图上占有特殊地位。古代岭南因开发滞后,历史起点较晚,文化发展水平逊于中原。但也正因如此,它按照自己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自成格局。岭南土著居民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下来许多原生态文化形态,如多神崇拜、断发文身、吃蛇等奇风异俗,使用古越语,至今仍大量保留这类越语地名等,积淀在岭南文化底层。唐宋以后,中原文化大举南下,并发展为主流文化;近代西风东渐,岭南文化又大量吸收西洋文化,最终演变为时代先进文化。不同时代文化层层积淀,如同地层古生物一样,有的浅层出露,有的深处埋藏,形成时间上传承的历史文化序列。在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又形成汉族内部广府、潮汕、客家、雷州四大民系文化,以及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岭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之丰富、特质之鲜明、风格之独特,举世公认,是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的典范,故能在中国地域文化版图上令人瞩目。

其二,岭南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变革和前进。岭南文化在充实、提高自己文化品位的同时,不断接受和向内地传播海外文化,如古代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近代西洋文化等,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经济社会状况,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如宋代传入的占城稻、明末传入的番薯,后推广到内地,使大片荒原化为沃壤,不但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而且保护了大批劳动力,被誉为中国粮食生产的二次革命。近世首途岭南传入西方科技文化,即种牛痘一项就挽救千百万儿童生命;各种机器工艺代替人畜力,创造出难以历数物质财富。至西方先进思想文化,首先由岭南人接受、改造后,扩布内地,打破那里封锁和闭塞局面,引起广泛社会异动和革命大潮,席卷全中国,振撼全世界,开历史新篇。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高度赞扬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这不只是对其个人,实是对岭南文化在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前进的最高度评价。

其三,岭南文化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自秦汉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版图以后,一直是中国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期间出现过南越国和南汉国短暂半独立或割据,但他们始终没有离开中华民族和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萧梁到唐初,以冼夫人为首俚人地方势力,即在朝代更替中,总以大局为重,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坚持国家统一,为此做出重大贡献,受到后人高度赞扬。自唐代开始,南海诸岛归入中国疆域,主要为岭南人开发、经营,自此形成海洋国土观念世代传承,成为岭南海洋文化一个核心价值所在。近代西方列强从海上闯入广东,两广人民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与他们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在三元里抗英、友谊关和广州湾抗法,及在南海诸岛海上与英、法、日、美等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以及为此作出的牺牲,都极大地震撼和鼓舞全国人民,对以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换来胜利的成果。这已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写进中国近现代历史,也是岭南文化的特殊光荣。

其四,岭南文化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假道海上丝绸之路,岭南文化自汉代以后,即开始双向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借此不断滋润、壮大、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也同时将中华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岭南文化传播到海外,在那里开花结果,促进了人类文明和进步,这也是举世公认、交口称誉的。中国古代海上交往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东南亚、西亚和欧洲,明清时又远达中南美洲和澳洲。明末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开始“东学西传”,在欧洲掀起“中国热”、“中国风”,岭南地区成了这一潮流的枢纽。入清以后,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达到一个新高潮,四书五经、文官制度、古典文学、造园技术、中医中药等,都是凭借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欧美各个角落的,中外各界人士包括岭南华侨在其中起了桥梁作用。这都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篇章,载入了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史册。

四、从“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看岭南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经济全球化正在推进,伴随这一潮流而来将是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大碰撞、大交流和大整合;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的嬗变、替代、解构等现象,以及强势与弱势、主流和非主流、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易位,形成新的文化地图等。应对这种态势,岭南文化需要从自己历史进程中总结经验,寻找出可供借鉴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健全心态和宽广襟怀,迎接这个世纪性的全球性的文化挑战。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6]岭南文化在对待异质文化方面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可以应对文化发展的这一新趋势。

首先,岭南文化经历了多次中外文化交流,不但能与外来文化和而不同地友好相处,而且还从中吸收有益成份,借以滋润、壮大自己,发展为一种具有强大自我更新能力、集聚与辐射功能齐全的地域文化体系。纵观岭南文化史,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在魏晋南北朝,印度佛教、新作物品种等首途岭南传入,其结果是印度佛教成为岭南文化一部分,而新作物品种深刻改变了岭南土地利用方式,岭南文化变得丰富多彩。第二次在唐代,以伊斯兰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流,大规模进入岭南沿海,结果与前一次相类似,不但佛教被中国化、平民化、世俗化,完全脱离印度佛教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伊斯兰文化在岭南扎根生长,至今仍史迹斑斑,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由此踏上新阶段。第三次在明末清初,西风东渐,传入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后,科技、建筑、艺术、宗教、教育、语言、习俗等,岭南人有选择地吸收,有些经过改造、创新,最终成为岭南文化最先进的一部分,并形成向内地辐射之势。第四次在鸦片战争后,广东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近代西方文化全面在广东登陆,广东人民反对的是外来势力政治压迫和军事侵略,但并不排斥,反而大胆地接受一切有用西方文化,结果是广东文化经过蜕变与新生,成为中国时代先进文化,引领近代中国政治和文化发展潮流。回顾这一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正是在与异质文化不断的接触和碰撞中,岭南文化才获得自己需要的养分,充实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品位,增强自己的功能,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以及为此所需要的文化运作机制,以应对和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挑战。且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没被外来文化同化、取代、瓦解、异化,反而变得文化势力越来越强大,底气越来越足,地位越来越高,令海内外刮目相看。反之,在元朝高压文化的政策下,和明清闭关锁国时期,岭南文化失去对外交流机会,变得封闭、停滞、裹足不前,成果甚为单薄,没有能力登上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舞台。从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认真总结,并从中得到应对未来的启迪、战略和决策,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影响,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不然的话,自己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精神都会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体性以后,国家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7]根据联合国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主张,以及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即世界文化是由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组成的,离开了他们,也就不会有什么世界文化;一种民族文化越是有它独特的个性,就越为世界所接受和欣赏,也就越是有世界性。基于这种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域概念存在的根是永恒的,它的内涵、特色可以随时代而变迁,但不可能“连根拔掉”,否则,一个民族失去存在的灵魂,一个区域失去文化认同的基础和精神支柱。按照美国学者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理论,当今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冲突,深层根源在于文化差异引发的,那么,在冲突中取胜的一方,必然是强势文化。因此,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其重要性对任何国家和民族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8]“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9]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

在经济全球化之下,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是文化对经济支撑力作用大小在起作用。岭南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持,它不可能是其他任何文化,非岭南文化莫属,尽管岭南文化有其先天不足,与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和竞争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岭南文化必须在继承岭南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固本培元,走内涵发展道路,包括发展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培育精英文化,大力引进高新科技和高级管理人才,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法治文明,实现岭南文化从传统向现代、从现代向后现代文化新转变和新飞跃。[11]

五、结语

孕育、生长于岭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岭南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既继承了其原始文化的特质与优秀基因,也不断地博采海内外文化之精华,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文化结构和内涵,融会贯通,形成以海洋性为主体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在吸收、改造和传播先进海外文化、创造新文化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对推动中国历史变革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力日益凸显,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对充分发挥岭南文化深厚的软实力作用,为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释:

[1]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海口:南海出版公司,第13页,2011。

[2]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司徒尚纪:《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 北京:中华书局,第35页,2014。

[4]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司徒尚纪:《21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再出发》。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第8-11页,2016。

[6]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7]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4页,2015。

[8]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9]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0]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1]司徒尚纪:《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北京:中华书局,第20-24页,2014。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文化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谁远谁近?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