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
——唐代崇道思想下的政治附会

2019-12-15尹晓龙

民俗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文初学正月十五

尹晓龙

元宵节形成于隋唐时期,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隋唐时期是中国节令风俗大变革时期,也是元宵节重要的形成期。此一时期的节日活动逐渐抛弃了汉魏时期以禁忌、祓除等为主的祷祭风俗,开始向全民娱乐的方向发展。此时的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日、望日或上元日,是夜称为正月十五夜、望夜或元夕。宋时,改称元宵节。隋炀帝有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注]余志慧:《中国节日》,黄山书社,2012年,第53页。,记载了元夕夜的盛况。至唐,则有更多的诗描述正月十五日夜景。其中,苏味道的诗《正月十五夜》最为知名:“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注]欧阳洵等:《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但是,关于元宵节的起源问题尚无定论。目前,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的说法最有影响力。

汉武帝祭祀的“太一神”是西汉时期的官祀主神,哀帝时被废黜。但是“太一神起源说”却出现在唐代。《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都有相似的记载。《艺文类聚》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注]欧阳询等:《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初学记》则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注]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第65-66页。由于两部类书的影响,北宋李昉在《太平御览》中很可能原文引用了《初学记》中的记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注]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140页。上述文字其实源出一文,即《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论。”[注]司马迁:《史记·乐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178页。这便是“太一神起源说”的由来。

一、“太一神起源说”相关研究及意义

唐代的“太一神起源说”将元宵节的起源追溯到了西汉时期,然而这一说法却并不准确。近些年,随着国内民俗学的发展,有学者开始质疑“太一神起源”这一观点。向柏松在文章《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一文中提出元宵灯节起源于“燎祭”的观点[注]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但是文章并未否定元宵节与“汉武帝祀太一神”之间的间接关联。曹飞在文章《元宵节起源辨析——与向柏松先生商榷》中反驳了向柏松的观点[注]曹飞:《元宵节的起源辨析——与向柏松先生商榷》,《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但曹飞的文章并没有解决元宵节的起源问题。韩梅在文章《元宵节“太一神祭祀起源说”考误》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文章着重考证了汉武帝祭祀太一神所选的时间节点——“上辛日”,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上辛日祭祀的历史源流,从节期上否定了“太一神起源”的说法。[注]韩梅:《元宵节“太一神祭祀起源说”考误》,《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此外,韩梅在其另一篇文章《元宵节起源新论》中认为:元宵节应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为元宵节的滥觞。[注]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目前,关于“汉武帝祀太一神”不是元宵节起源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节期问题。上辛日与正月十五日之间尚有一段时间间隔。秦汉时期的节日,是按照天干地支相组合的纪日法来制定节期的,并没有固定到具体的几月几日。如汉武帝在上辛日祀太一神,即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东汉时期崔寔的《四民月令》也规定,“乃以(正月)上丁,祀祖于门”[注]崔寔:《四民月令·正月》,石声汉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第7页。,即正月的第一个丁日祭祖,等等。根据古代计算天干地支的方法推算,上辛日是正月的第一个“辛日”,至早可能会是正月初一日,至晚不会超出正月初十日,且每年都会在初一至初十之间变化。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日的节期逐渐使用月历来计算,即固定为每年的某月某日。值得注意的是“上巳节”的节期变化。秦汉时期,上巳节的节期是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在魏晋时期,上巳节的节期被规定到每年的三月三日。“端午节”亦有相似的节期变化。由此可见,具有历史传承的民俗节日,在节期变化方面,没有出现较大的时间跨度。因此,从节期来看,元宵节是“汉武帝上辛日祀太一神之遗事”的可能性并不大。二是活动方式。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活动方式与正月十五日民俗活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西汉武帝祭祀太一神,其行为本身是一种帝王的祭祀活动,遵循严格的祭祀礼仪。而南北朝时期关于正月十五日的记载,活动形式多样而分散。《北齐书·尔朱文畅传》记载:“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竹簇之戏,有能中者,即时帛赏。”[注]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666页。从其描述不难发现,正月十五日打竹簇之戏由来已久,是“魏氏旧俗”。打竹簇等活动在夜间举行,魏氏是鲜卑族拓跋氏。这说明,在北魏时期,宫廷之中已经出现欢庆正月十五夜的现象。《荆楚岁时记》摘录了《石虎邺中记》的记载,“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注]宗懔:《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中华书局,1991年,第6页。。《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异苑》等文献中有祭蚕神、迎紫姑的记载。从这些民俗活动来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内容与“太一神”之间很难发现必然的承继关系。

但是,从太一神祭祀的消亡到正月十五日的出现,相去数百余年。由于缺少相关的文献资料,节日节期与民俗活动的变化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即使出现上文所述的差异,也只能推测“太一神起源说”存在谬误,不能从根本上对其否定。西汉的太一神祭祀是“太一神起源说”的“源头”,然而目前相关的文章却很少关注到西汉太一神祭祀的发展变化,这使得“太一神起源说”的研究显得有些“舍本逐末”。因此,只有梳理西汉太一神祭祀的历史沿革,才能从“源头”上否定“太一神起源说”,从而证明西汉太一神祭祀在西汉末期消亡后并未向元宵节的方向发展。此外,通过分析唐代“太一神起源说”出现的原因及目的,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元宵节的起源问题。

二、西汉太一神祭祀的历史沿革与郊祀制度

太一,也作泰一,是西汉时期十分重要的祭祀神灵,《史记》与《汉书》中多有记载。太一源于道家思想。郭店楚简有《大(太)一生水》篇,记载“大(太)一生水,水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注]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5页。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太一”尚属于中国早期哲学的范畴。[注]张影:《汉代“太一神”略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4期。屈原《楚辞·九歌》里有《东皇太一》篇,详细描述了祭礼仪式和祭祀场面,此时的太一已是祭祀神。

秦汉一统后,为了消弭先秦各国百姓在精神领域上的独立与分散,无论秦皇还是汉武,都在统一神权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不断地巡游与封禅,完成了神权的统一,构建出了凌驾一切神之上的共神——“泰(太)一神”。《史记·武帝本纪》载:“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注]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56页。元鼎初年,武帝采纳薄诱忌的奏请,正式在长安城东南郊立太一祠坛,是为“东南郊祀”的开始。元鼎五年,汉武帝又在云阳甘泉宫立泰畤,专门祭祀太一神。

成帝时,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潭奏请改东南郊祠为“南北郊祠”。建始元年十二月,“作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汾阴祠”。“(建始)二年春正月,罢雍五峙。辛巳,上始郊祀长安南郊”[注]班固:《汉书·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304-305页。,分别祭祀天地诸神。“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招,祠祭上林苑中长安城旁”[注]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0页。。哀帝之后,“郊祀制度”多有反复,或为东南郊祀,或为南北郊祀。“哀帝即位,寝疾,博征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尽复前世所常兴诸神祠官,凡七百余所,一岁三万七千祠云”。“明年,复令太皇太后诏有司曰:‘皇帝孝顺……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如故’”。[注]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4页。但是太一神作为至高神,在哀帝时期不再享祭。[注]田天:《西汉太一祭祀研究》,《史学月刊》2014年第4期。新旧郊祀制度的更替,也对郊祀礼仪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最终,南北郊祠取代了东南郊祠,但郊祀礼仪直至王莽当政之后,才最终确立。王莽执政后,依据《周礼》,制定了用于南北郊祠的“元始仪”。田天在其文章《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中认为,元始仪在制定的过程中有“去个人化”的特征。[注]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因此,在祭祀主体上,五帝被提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几与《周礼》同。这也是太一神彻底消亡的重要原因。“阴阳之别于日冬夏至,其会也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墬于南郊,以高帝、高后配……”[注]班固:《汉书·郊祀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6页。。元始仪不仅规定了天子祭祀的时间和地点,而且“遍布于全国的祠畤就此退出国家祭祀,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注]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

南北郊祠制度并没有因为新朝的灭亡而中断。东汉光武帝之后,也一直沿用此制度。“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为坛营于鄗之阳。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注]范晔:《后汉书·祭祀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3157页。“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注]范晔:《后汉书·祭祀上》,中华书局,1965年,第3159页。《魏志·明帝纪》:“太和元年春正月,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注]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92页。《晋书·武帝纪》:“(泰始二年二月)丁丑,郊祀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注]房玄龄:《晋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53页。《魏书》:“明年(登国三年)正月辛酉,郊天。癸亥,瘗地于北郊,以神元窦皇后配。”[注]魏收:《魏书·礼志第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5页。《宋书·礼志》:“大明四年正月己卯,有司奏‘南郊亲奉仪注……’。”[注]沈约:《宋书·礼志第八》,中华书局,1974年,第523页。

综上所述,由于郊祀制度的变革,在西汉成帝以后,随着甘泉、汾阴泰畤的废黜,太一神作为至高神的地位开始瓦解。至哀帝时,太一神祭祀也如同西汉皇权一样走向末路。与此同时,在王莽摄政时期,由于政治需要,太一神作为最高神的神权被严重削弱直至消亡。但是,为祭祀太一神而形成的郊祀制度,却在改革后得以保留,并被其后的各朝统治者利用,南北郊祀所创立的建筑模式是为天坛与地坛的雏形。自此之后,鲜有文献资料记载太一神的官方祭祀活动。“太一”的概念只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典籍中发现一二,这或许与方士群体的失势有关。太一神的历史变革表明,“汉武帝祀太一神”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向元宵节方向发展,而是以郊祀制度一直延续。因此,西汉太一神祭祀不是元宵节的源头。唐代“太一神起源说”就如同“无源之水”突然出现,这其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三、唐代“太一神起源说”的政治意图分析

目前,关于“正月十五日”的文字记载,只能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时的民俗活动尚处于岁时节日的早期形态。《北齐书·尔朱文畅传》记载:“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竹簇之戏,有能中者,即时帛赏。”[注]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666页。《石虎邺中记》载:“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注]宗懔:《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中华书局,1991年,第6页。(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载:“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门备之七祠。今州里风俗,望日祠门,其法先以杨枝插门而祭之,其夕则迎紫姑以卜。”[注]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140页。《续齐谐记》载:“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注]吴均:《续齐谐记》,《拾遗记(外三种)》,王根林校点,中华书局,2012年,第230页。

隋文帝开皇年间,侍御史柳彧曾上书禁绝正月十五日的民间活动。《隋书·柳彧传》载,“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注]魏徵等:《隋书·柳彧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483-1484页。柳彧认为,都邑百姓在正月十五日举行的活动过于奢靡,建议禁绝,隋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炀帝时,“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以纵观之,至晦而罢”[注]魏徵等:《隋书·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第381页。。

从上述材料来看,正月十五日在隋代还不是官方制定的法定节日,但是在民间十分盛行。况且,大业年间,秘书郎虞世南编著的《北堂书钞·岁时部》中,尚无正月十五日的记载。[注]虞世南:《北堂书钞·岁时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5-706页。而且此一时期,也没有出现“太一神起源说”的记载。

(一)自相矛盾的“太一神起源说”及其创造者

“太一神起源说”最早出现在唐初。欧阳询等人撰写的《艺文类聚》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注]欧阳询等:《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第66页。玄宗时期徐坚等人编著的《初学记》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徐坚评注:“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注]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862年,第65-66页。

从上述文字的描述来看,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举行时间、表现方式与元宵节有些相似。但是,上述文字虽源出一文,在记述中却与原文存在矛盾。《史记》原文中记载,“汉家以正月上辛祀太一”,而《艺文类聚》中改为“汉家以望日祀太一”。《艺文类聚》所记载的“望日祀太一”,是明显的时间错误。此后的《初学记》中,不再提及“望日”,甚至也没有提及汉武帝祀太一神的时间,只说“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将当时的元夕民俗活动“夜游观灯”与汉武帝夜祀太一神的历史事件附会到一起。可以说,“太一神起源说”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上元张灯》中就认为:“上元张灯,《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而今《史记》无此文。”[注]洪迈:《容斋随笔》,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15年,第338页。

《艺文类聚》与《初学记》这两部类书在唐代意义重大。《艺文类聚》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初学记》用于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可以说,这两部书都是直接为唐代最高统治者服务的。但是,如果按照严格的史料记载,两部类书中创造的“太一神起源说”是难以成立、甚至是明显错误的。虽然古代类书在编纂的过程中,出于某些原因,会出现一些断章取义、错误讹传等现象,但是《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关于正月十五日的文字记载,不可能会出现如此简单的失误。这充分表明,“太一神起源说”即使存在明显的错误,也是被唐代统治者所接受的。

此外,如前文所述,太一神在汉哀帝时已经不再享祭,后世也鲜有官方祭祀的文字记载。但是,晚唐时期,天师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记载:“《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故知太上随方设化,应号无穷。”[注]杜光庭注:《清静经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第115页。《尹氏玄中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道家典籍,现已佚。从只言片语中可以发现,在隋代以前,道教已经将太上老君的封号前加上了“太一”的称号。况且,“太一”本就源于道家思想,“太一神起源说”就与道教产生了一些联系。

然而唐代以后,道教似乎并不认为上元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吕原明《岁时杂记》曰:“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注]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十《上元》,中华书局,1985年,第95页。吴自牧《梦粱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注]吴自牧:《梦粱录》,符均、张社国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5页。明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三元大帝》载: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正月十五日诞辰。”[注]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明中晚期张正常著《汉天师世家》记载:“祖天师讳道陵……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注]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以上典籍中均未提及道家上元节起源于“汉武帝祀太一神”。可见自唐以后,“太一神起源说”并不被道教认可。并且,“汉武帝祀太一神”本是帝王祭祀行为,若将其附会为道教的上元日起源,会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太一神起源说”的出现就只有一种可能:它是唐代官方创造的一个元宵节起源,其创造者就是李唐王朝的统治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出现的“太一神起源说”才能被统治者接受。而且,只有在李唐统治者的崇道思想下,才能允许西汉帝王祭祀的“太一神”与道教“太一”产生联系。因此,“太一神起源说”是一个明显的带有政治目的的附会。

(二)唐代“太一神起源说”的政治意义

《艺文类聚》成书于高祖武德七年。整个武德年间,李唐王朝都处在四处征战的大一统前期。武德八年,高祖李渊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注]董浩:《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73页。钦定了道教作为国教的地位。此外,李唐王朝的统治者都有崇道的思想,自认是“老子后人”。在此种情况下,“汉武帝祀太一神”作为正月十五日的起源便与道教“太一”产生联系。《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的文字记载,只是折射出了同一个问题:唐初的统治者力图将正月十五日与汉武帝祀太一神联系到一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艺文类聚》中将“上辛日”改为“望日”,《初学记》将元夕夜游观灯附会到“汉武帝夜祀太一神”,其真实意图都是将唐代的正月十五日强行附会到“汉武帝祀太一神”这一历史事件上。这在当时很可能是一种政治需要:一是为了凸显唐代统治者是道教祖师老子后人的身份,借助正月十五日在民间的影响力进行宣传,二是将道教“太一”与西汉“太一神”联系到一起,来表明李唐王朝与西汉王朝之间存在共同的神灵护佑。而且,受先老后释理念的影响,《艺文类聚》与《初学记》都将“太一神起源说”放在了“佛家说”的前面。佛道之争,自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道教一直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与唐武宗曾发动著名的灭佛运动,史称“三武灭佛”。

《艺文类聚》记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其后又载:“《西域记》曰:‘摩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涅槃经》曰:‘如来阇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注]欧阳洵等:《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59年,第61页。《初学记》篇中亦有相似的记载。《西域记》即《大唐西域记》,载:“中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带红缥。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大神变月满之日”一句后注曰:“印度十二月三十日,此正月十五日也。”[注]玄奘:《大唐西域记》,季羡林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693页。

上述文字很明显是佛教对正月十五日起源的描述,这也是正月十五日起源于佛教的“佛教起源说”。其描述也如同“汉武帝祀太一神”一样,并不能令人信服。摩揭陀国本是一小国,即使在节期上恰好雷同,其文化影响力仍值得商榷。比较两者的文字内容其实可以发现,上述文字共同描述了两个事件:一是正月十五日的起源,二是燃灯习俗的起源。“太一神起源说”与“佛教起源说”都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两者都试图创造一个与自身有关的正月十五日的起源。这也是唐代“佛道之争”的一个缩影,可见正月十五日在当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太一神起源说”在当时很可能是一种政治附会。李唐王朝在其统一的过程中,利用道教进行包装宣传,炮制出了元宵节起源于西汉太一神祭祀的说法。然而,相去数百余年的历史空白,只以一句“是其遗事”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太一神起源说”的形成过程并不复杂,但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其对后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四、结 语

虽然“汉武帝祀太一神”不是元宵节的起源,但是元宵节的出现确实与汉武帝有一些关联。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一直沿用周朝的颛顼历,以十月为每年的岁首。太初元年以后,改正月为每年的岁首。《史记·武帝本纪》记载:“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因为太初元年。”[注]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73年,第483页。因此,正月十五日这一民俗节日应当出现在汉武帝之后。

与其他节日有所不同,元宵节从出现就带有多源化的特征。北朝有正月十五日打竹簇的宫廷游戏,而南朝则有祭蚕神、迎紫姑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多样而分散,应当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大变革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而且,迥然而异的节庆民俗活动,似乎暗含着民族融合的影子。至隋,正月十五日已经成为当时十分盛大的节日。隋炀帝的奢靡无度,促进了正月十五日节庆民俗的发展。唐代是元宵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唐代统治者的倡导,元宵节逐渐成为法定节日。“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注]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第127页。天宝三年(744)十一月,玄宗下诏“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注]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218页。。元宵节燃灯也成为后世特定的民俗活动。李唐王朝炮制的“太一神起源说”虽是无稽之谈,却因与道教“太一”产生了联系,成为元宵节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太一神起源说”对元宵节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艺文初学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夜
弥 (钢琴小品)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找不同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小陈老师来上课
谈初学书法选帖五忌
轮滑苦与乐
《初学记》文部资料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