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方年鉴的内容结构调整

2019-12-15许家康

广西地方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彩页篇幅年鉴

许家康

(中国出版协会年鉴研究会,广西 南宁 530007)

年鉴的内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年鉴的质量。在年鉴中,一次文献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只占百分之二三十,这样的“年鉴”称之为“文献汇编”较为合适。有的年鉴彩图专辑一百多页,正文也一百多页,这样的“年鉴”称之为“图鉴”更加贴切。有的年鉴记述重点不突出,一般化题材充斥版面,这样的年鉴质量也不会太高。要提高年鉴的质量,必须适当调整年鉴的内容结构,优化其内容质量。

一、地方年鉴内容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年鉴编以致用。这里的用,是指对读者有用,读者能从中受益。读者的阅读检索需求,是编者的努力方向。用比较时髦的话说,是供给方(编者)应尽量满足需求方(读者)的需要,并尽可能提供有效供给。而供给要有效,必须符合需求方的需要,符合需求方的口味。因此,地方年鉴内容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年鉴编纂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从满足读者的阅读检索需求出发,调整年鉴的内容结构,增大年鉴的有效信息容量,提高年鉴的内容质量,使年鉴真正实现编以致用。

二、地方年鉴内容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法

地方年鉴内容结构的调整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这里仅结合地方年鉴内容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谈几点意见。

(一)增加二次文献,减少一次文献

信息资料按照编选者对其加工程度,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是指没有经过编选者编辑加工的原始性文件资料,其特点是篇幅较大,但有效信息容量与其较大篇幅并不相称。一次文献在年鉴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法规和文件,公报和文告,工作报告和领导讲话,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等。二次文献又称线索性资料,通常是在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压缩、概括、抽象、整理、标识、绘制等)的基础上形成。其基本类型包括文摘、名录、大事记和专项年表、统计表和统计示意图、解释性资料、目录和索引等。二次文献的特点是篇幅较小,但有效信息容量较大,内容张力较强,检索十分方便。三次文献是指年鉴中专门约稿,并经过反复加工、严格审核的条目或文章。其特点是写作规范,干货多,水分少。现在出版的绝大多数年鉴,都普遍兼收一、二、三次文献。但由于各次文献的加工程度不同,有效信息容量大不一样,其配伍比例肯定会对年鉴的内容质量产生影响。

一、二、三次文献在年鉴中的理想比例是1:4:5,即一次文献占l0%,二次文献占40%,三次文献占50%[1]。在国内出版的地方年鉴中,达到或接近这一理想比例的还不是很多。相当多的地方年鉴一、二、三次文献的比例还处于2:2:6或3:1:6的低水平。有的地方年鉴将地方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产生的八九份工作报告,以特载形式不删一词悉数收入其中,又将一大批法规文件、调研报告等一次文献收入相关栏目,年鉴中的一次文献达到20多万字,甚至30多万字,占总篇幅的30%左右。但二次文献的多种资料形式在年鉴中并没有普遍运用,而且数量十分有限,全书收录的二次文献通常只占总篇幅的10%—20%。有的年鉴既没有统计资料部类,其他部类收入的统计图表也很少;至于文摘、名录、专项年表、解释性资料等,在年鉴中完全不见踪影。这样的内容结构,肯定会降低年鉴的有效信息容量,从而影响年鉴的内容质量。

一次文献由于未经过编辑加工,篇幅较大而有效信息容量较小,对其篇幅不加控制是不明智的,至少是不经济的。年鉴对于一次文献不可不收,又不可多收。不可不收是因为有的一次文献十分重要,对读者了解年度情况帮助极大(如《政府工作报告》等)。不可多收是因为一次文献无论多么重要,在年鉴中也只是附属性的参考资料,而年鉴不论部头有多大,篇幅总是有限的,年鉴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足够数量的有效信息,不能不合理地配置版面资源。笔者认为,一次文献占全书的篇幅比例以10%左右为宜。占比过高的,应当通过适当提高入选标准,将一些可收可不收的文献挡在门外。

二次文献由于经过压缩加工,在同样的篇幅里能够容纳更多的有效信息,因此,在压缩一次文献篇幅的同时,努力扩大二次文献的规模,不但能有效地改善年鉴的内容结构,而且能进一步充实年鉴的内容,提高年鉴的内容质量。从目前地方年鉴的编纂实践看,将二次文献的规模扩大到占总篇幅的40%左右,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那么,如何才能扩大二次文献的规模呢?

首先,要增设一些集中收录二次文献的专栏,如“统计资料”“对照资料”“书目·文摘·题录”等。统计资料是地方年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据《上海年鉴》编辑部三年前开展的读者问卷调查,“统计资料”部类是读者查阅率最高的栏目。统计资料在年鉴中应当自成体系,并占有较大的分量。现在相当多的地方年鉴不设统计资料部类,这是不可小视的体例缺陷,一定要想办法加以弥补。统计资料部类的选题选材一定要与年鉴性质、年鉴涉及范围相对应,即综合性年鉴的统计资料应当是综合性的,专业性年鉴的统计资料应当是专业性的;年鉴涉及领域有多大,统计资料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大。一般来说,地方综合性年鉴统计资料部类至少要有二三十个页码、三四十个表格的规模,才能与年鉴的性质和规模相匹配。“对照资料”是读者正确把握地方发展状况和水平的重要参考资料。增设“对照资料”专栏,集中收录一批对比性资料,通过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与外地指标数据的对比,或通过本年度指标数据与历年指标数据的对比,说明本地方、本年度的发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这是年鉴提高读者关注度的极好办法。“书目·文摘·题录”作为一个部类,是地方年鉴积累和收集地方文献资料的聚宝瓶。它虽然不占很大篇幅,却能通过其所提供的追踪线索,使读者掌握极为丰富的有效信息。设立这样一个部类,既是增加二次文献篇幅、增强年鉴内容张力的需要,也是营造年鉴文化氛围的需要。

其次,要拓宽稿源和来稿渠道,做到旁征博引。在年鉴中,二次文献多数被作为附属性的参考资料。我们不能小看“附属性”三个字,这三个字其实大有文章可做。正是因为它是附属性的参考资料,就可以不受年鉴地域性、年度性条条框框的限制,选题选材的时空范围可以比年鉴的其他内容更为宽泛。这样,年鉴编纂人员就有可能在严谨的体例之中获得一定的自由选择权,通过利用报刊、网络资料和档案资料,加以压缩和整合,形成适合年鉴需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二次文献。例如在“房地产开发”分目中,就可以附上“国内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情况一览表”;在“自然灾害与减灾”分目中,也可以附上“年度影响中国的各个台风情况”。此外,还可以在附录中开设“国内主要传媒对本地方的报道”专栏,以文摘、题录的形式,积累与本地方密切相关的重要资料。这对于改善年鉴的内容结构、优化年鉴的内容质量很有意义。

(二)增加随文插图,减少书前彩页

目前出版的地方年鉴,绝大多数都在书前安排有彩图专辑。书前彩页的篇幅容量,正如笔者前面所言,有一百多个页码,占全书总篇幅的一半,这当然是个别的、极端的例子。但是三四十个页码,五六十个页码,七八十个页码,占总篇幅的10%—20%,却是十分常见的安排。书前彩页给人的印象:一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二是滥发照片,滥竽充数,做不到精选精编。因此,书前彩页应当精简,最好能彻底删除。实在不能全删,篇幅也要减少至1个印张左右。内容以地方建设成就、自然景观、民风民俗为主,尽量不刊或少刊领导干部的图片[2]。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书前彩页宣传味浓厚,不符合工具书、资料书体例。工具书、资料书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所以一般年鉴体例都有这样一条规定:必须客观纪实,述而不论,反对夸夸其谈,杜绝宣传色彩。从年鉴正文来看,大多数地方年鉴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但从书前彩页来看,相当多的地方年鉴尚未做到或尚未做好。不少地方年鉴将书前彩页作为展示地方“高大上”的窗口,逐年推出一批又一批的专辑,诸如“魅力之都”“文明之都”“大美港城”“宜居名城”之类。这些专辑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吹”——小题大做,言过其实,大言不惭,与相关机构到处散发的旅游广告没什么两样。将年鉴书前彩页等同于旅游广告,是年鉴的光荣,还是年鉴的悲哀?毫无疑问,是年鉴的悲哀。

二是书前彩页滥发领导干部的照片,风险较大。很多地方年鉴的书前彩页,都不约而同地大量刊发地方领导干部的照片。首先是上级领导,美其名曰“领导关怀”“巨大鼓舞”。然后是本级领导,那可是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谁先谁后,脸大脸小,大有讲究。编辑部为了摆平这档事,可谓煞费苦心,不遗余力。但出力讨好吗?不见得。一旦某个领导干部东窗事发,不但年鉴拿不出手,评不了奖,甚至还要开辆车满大街跑,召回自己又爱又恨的劳动成果。

三是从书前彩页的前世今生来看,也应当予以精简。年鉴书前彩页是怎么来的?这要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当时地方年鉴编纂出版得到的财政拨款不多,有的年鉴甚至完全没有财政拨款,只能靠广告和发行收入,维持年鉴的生存和发展。由于经费不足,全书无法实现四色印刷,只有广告使用铜版纸彩印。而官办的年鉴又不能完全见钱眼开,谁给钱就宣传谁,于是在堂皇的广告前面安排若干彩页,集中宣传地方的优势,就成为许多地方年鉴不约而同的举措。可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地方年鉴编纂出版经费有财政拨款作保障,全书四色印刷基本实现,正文配图的印刷效果也基本能满足还原作品色彩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再保留大量的书前彩页,就是墨守陈规,不合时宜了。

当代修志的倡导者胡乔木曾经指出:“有的志书一打开,首先不是序言,也不是目录,而是一大批的题词,以及大批选得不适当的照片,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宣传色彩,这是不符合地方志规范的。”[3]既然不符合规范,就应当动动刀子,将其砍了,或者大幅度缩减其规模。

在减少书前彩图的同时,应当大规模增加随文插图的数量,这是改善年鉴内容结构、优化年鉴内容质量的必要之举。我们都知道,现代出版物的一个普遍追求就是图文并茂,年鉴也不例外。现在许多年鉴书前刊有彩图专辑,收入数量不菲的彩色图片,但书中正文完全不配图或很少配图。这样做,并没有达到图文并茂的要求。要做到图文并茂,首先,要求图片(包括一部分统计图表)跟着正文主题走,即图表作为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对正文起到补充作用,与正文完全无关的图片不予采用。其次,要求均衡配图、合理配图,实现文、图、表的合理布局和有机融合。所谓“均衡”,一般要求书本型年鉴每一次打开都能见到图片或表格。所谓“合理”,是要求图文比达到1:3—1:4的水平,即平均3个条目或4个条目要配发1幅图片或表格。现在编得较好的地方年鉴图文比仅为1:6—1:8,即平均6—8个条目才配发1幅图片或表格,离合理化的目标要求差距还很大,至少需要增加1倍左右的图片或表格,才能达到图文并茂的目标要求。

(三)增加地方本级和外界信息资料的记述,压缩下级行政区域信息资料的篇幅

任何地方年鉴,都要以本级行政区域的信息资料为记述重点,同时兼顾下级行政区域和外界信息资料的记述。地方本级、下级行政区域和外界的信息资料,在年鉴中的理想比例为8.5:1:0.5,即地方本级信息资料占总篇幅的85%左右,下级行政区域的信息资料占10%左右,外界信息资料占5%左右[4]。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下级行政区域的信息资料所占比重普遍偏大。以省级年鉴为例,有的省级年鉴所属行政区域(市、县)的信息资料多达四五十万字,所占篇幅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四十,下级政区信息资料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城市年鉴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般城市年鉴记述所辖行政区域的概况,由于下级政区不是很多,所占篇幅不是很大,但每个政区的概况通常洋洋洒洒上万言,篇幅也大得离谱。下级行政区域信息资料篇幅过大,势必挤占地方本级信息资料的版面,削弱年鉴记述的重点。

在地方年鉴中,下级行政区域信息资料属于地方综合情况的一部分,其资料性质应该是概况。既然是概况,就应当高度浓缩、高度概括,而不能详细展开,详细展开不是概况所应该承担的任务。原《中国百科年鉴》反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情况,平均篇幅只有1000多字,其中400多字记述基本情况,600多字记述几件大事要闻,每件100多字。由此可见,将下级行政区域信息资料的占比压缩至10%左右,是必要的,也是不难做到的。

下级行政区域的信息资料压缩之后,调减下来的篇幅,一方面可以用来充实地方本级信息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用于外界信息资料的记述。充实地方本级信息资料,要本着“填平补齐”的原则,消除年鉴内容的某些薄弱环节。例如有的地方年鉴对基础信息的反映很不充分,综合情况部类有历史、无人文,有地理、无环境,有资源、无物产,有民族、无语言,基础信息缺门漏项情况十分严重。有的地方年鉴动态信息各部类,基本不提供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基础信息,读者无法检索到当地城市有多少工矿企业,有多大产能,有多少产业工人,农村有多少专业合作社,有多少种养大户。至于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律师、公证员,以及科研人员、专业文艺工作者、在训运动员等,也都无数可查、无处可考。基础信息是年鉴的记述重点之一,而要确保这个重点,就要充实综合情况部类和动态信息各部类综述、概况条目的内容,全面、系统地提供地方和部门、行业的基本情况与基本指标数据,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生活、统计资料等部类,也是不少地方年鉴的短板,应当通过调整设计,增设栏目,扩大篇幅,加以弥补。

对外界信息资料的记述,要本着积极而又谨慎的原则,在探索中前行。外界信息资料能否进入年鉴?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基本解决了。许多年鉴通过打破“志不越界”的规矩,有选择地收入一些外界资料,用以对比说明本地区的发展状况及其达到的水平,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外界信息资料的组稿编辑工作。外界信息资料选题选材的原则:一是关联性,即与本地方密切相关,如地缘相近、经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等;二是对比性,即可以用来对比说明本地方的发展状况及其达到的水平。外部世界的信息资料浩如烟海,不可以不加区别地一把抓来,设立上述两条原则是完全必要的。外界信息资料选题选材的重点,也可以参照上述原则来确定。

相关地域的概况,是外界信息资料选题选材的重点之一。省级年鉴可以在综合情况(概况)部类中,设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概况”栏目,每个省份安排七八百个字的篇幅,简明扼要地介绍其基本情况和年度发展变化。城市年鉴也可以设立“省内各市概况”栏目,每个市安排1000字左右,概括说明省内各市的基本情况和年度发展变化。一些区域中心城市的年鉴,还可以设立“某某都市圈”栏目,逐个介绍周边城市的基本情况和年度发展变化。读者通过这些栏目,不但可以掌握更多的相关资讯,而且通过比较和鉴别,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本地方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现状。

外界信息资料选题选材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对比性资料。地方年鉴的编纂实践证明,适当运用跨地域的外界资料,对比说明本地方的发展状况及达到的水平,是地方年鉴充实内容、调整结构、提高使用价值的有效举措。上海、安徽、广西、南宁等一批省级年鉴和城市年鉴,多年来都连续刊发一定数量的对比性资料,效果很好。《南宁年鉴》的对比性资料数量十分可观,共有10多件,篇幅达数万字,其中包括“27个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及排位”“全国37个大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及排名”“广西14个城市主要指标及排位”等。这些对比性资料,十分方便读者从多个不同角度,准确地把握南宁市的发展进程和所处的历史方位,值得大家重视和借鉴。

猜你喜欢

彩页篇幅年鉴
Britain's“Shark House”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户部己酉二十文铜元版式研究
支持农业的FAO币
更正
彩页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寄小读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