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核心观点探讨
2019-12-15刘锋
刘 锋
(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党建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肩负使命不忘初心,要始终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须牢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完善发展。同时,伟大社会革命客观上需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进而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中完善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进行深化研究是拓展“党的建设”学科(以下简称“党建学科”)研究视野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本文在简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指向的基础上,整体性地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着重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学理分析,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进行理论阐释。
一、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党建学科的关键议题
一直以来,党建学科深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为代表的很多培养机构以及部分高校都有设置“党的建设”专业的优良传统,许多专家学者开展过关于党建学科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党的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更加凸显,党建学科研究也就愈发重要。中央〔2016〕31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随后,“党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许多高校及时进行了设置。在没有条件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都纷纷尝试组建“党的建设”领域的研究团队,成立“党的建设教研室”“党的建设研究所”等。党建学科在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关于党建学科的核心教材的编写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前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多数论者主张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作为党建学科的核心课程。这是适应新时代党建学科繁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响应党中央相关部门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逻辑使然。在编写重点教材中,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指向的讨论,是一个重大的前沿问题。不同论者各抒己见,为党建学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积淀。从思想史演进的角度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具体来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所回答的重大问题、创造出的理论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等。无论是对重大问题的回答,还是积累的基本经验,都蕴含在毛泽东党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等成果之中。其中,毛泽东党建理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98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贡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最主要的内容指向。
当前,推动党建学科的深化研究,就需要全面理解与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特别是要从思想史视域探讨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核心观点,这有助于拓展党建学科的研究视野,为党建学科的繁荣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智慧。
二、初步形成: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生成逻辑与核心观点透视
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助推伟大的社会革命,从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提炼党建经验并完善创新党建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做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破除了“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特殊环境里建设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原则、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伟大的革命与建设实践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新要求、开展整风运动的内在要求、克服“左”倾等各种错误思想的现实需要和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的生成逻辑。
(一)指导伟大革命需要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指导伟大革命需要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任何革命都不可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是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密不可分的,也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作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不仅是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的,而且也最能虚心学习世界上各个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并用于自己的事业。依靠党的领导战胜敌人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才最终取得胜利。
(二)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完成历史重任,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对18年来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视为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党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即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强调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1]第2卷,602。为了实现党的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的目标,他全面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完整地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分析了党内矛盾与党内斗争产生的根源,提出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三)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着重从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毛泽东党建理论的首要特色。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在于只能以农民为主力军,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成分不是工人,而是农民和各类小资产阶级。对此,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上建党,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党组织里面,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问题。思想上建党的实质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中,“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无产阶级政党能否掌握思想上的领导权决定了党的性质。着力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锻炼,促使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得到增强是思想上建党的重要目标。
(四)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并得到正确的执行,党的事业和革命事业就会顺利进行。因此,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即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政策策略。当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党的建设的推进就要围绕这条政治路线来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密切联系的。毛泽东基于中国国情和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党必须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基于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实质的深刻认识,进而开辟了一条紧紧依靠农民,组织并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基于20多年党领导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制定了科学的基本纲领和总路线。
(五)坚持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组织原则。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概括为“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他认为,要坚持党委的集体领导、防止个人专断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措施;加强纪律性,坚持“四个服从”,是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自律与纪律的关系。此外,他还强调要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他认为,共产党正确解决党内矛盾要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既要进行反对“左”倾错误的斗争,又要进行反对右倾错误的斗争。但批评的出发点是为了搞好团结,而不是为了把同志搞臭,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还是同志间思想一致基础上的团结。
(六)保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党风问题的实质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工人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的高度。他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第3卷,1091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毛泽东思想的显著特征。这三大作风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生动地彰显了党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树立起了党的光辉形象。
三、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生成逻辑与核心观点解读
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之中,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取得一切成就的政治密码和根本保障。随着党的建设实践不断发展,关于党的建设的任务、性质的表述发生了变化,党建方针由从严治党发展为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原则由党的领导发展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内教育形式则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与此同时,党的建设的具体布局和行动指南(指导思想)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了崭新的内容和内涵。在变化当中蕴含着始终保持不变的元素,这包括党的根本宗旨、最高纲领等。在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新的挑战与新的问题,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自我调适的机制加强与创新党的建设是一以贯之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向更深层次发展和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也将是一以贯之的。随着党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党建模式的拓展与创新,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也必将实现纵深推进。基于大历史的视野来审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思想轨迹,可以说,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度结合,并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层面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毛泽东党建理论,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不断形成与进一步发展。
(一)改革开放伊始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不断完善与革新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排除各种思想障碍,顶住重重压力,纠正党的建设中一度存在的“左”的做法,重新确立了正确的党的思想路线,领导了对党的各方面工作的拨乱反正,在推动改革开放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引领党的建设转变到科学的轨道上。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推动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围绕党面临的新的中心任务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应有之义、克服执政条件下各种政治异化现象的必然要求,是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生成逻辑。
1.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创新。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恢复并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为了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率先与“两个凡是”等“左”的一套东西作斗争,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层面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表述,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是否形成并坚持贯彻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关乎党的事业的成败。邓小平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历史一再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正确,社会主义事业就前进;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此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会有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干扰。邓小平强调全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些重要论述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3.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基于党肩负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邓小平强调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前提。他把“改善”党的领导同“坚持”“加强”相提并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善党的领导,涉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邓小平围绕党的组织状况、解决党员不合格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以及加强党的纪律等进行了多次论述。他强调,“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3]。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他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为此,要坚决肃清无政府主义思潮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
4.制度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
从制度上建设党是邓小平理论中建党理论的又一个重要内容。管理党要讲秩序,这就需要制度的完善与创新。邓小平不仅提出了要从制度上建设党,也强调了要把制度建党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全部过程之中。他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期间,对毛泽东同志晚年犯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其中,他认为,毛泽东晚年之所以犯错误,与我们党的制度不健全有关。他还提出了“制度是决定因素”的论断,这对引导全党认识制度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此外,他强调党要经受住各种考验,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改革来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加强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首先是健全党的各项制度,使所有党员置于制度的监督和约束之下。他还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思想,使党内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5.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邓小平制定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和原则,开创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一是大力选拔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1979年7月,邓小平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二是坚持德才兼备的“四化”方针,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其中,革命化是对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的要求,是“四化”的前提。三是破天荒地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邓小平把深化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具体从建立新老交替合作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干部退休制度、顾问制度、监督制度、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干部考试任用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6.坚持“两手抓”,克服消极腐败现象
随着腐败问题逐渐成为党风建设的首要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两手抓”思想。这为打击消极腐败现象、扫除各种丑恶风气提供了指导。对于如何开展反腐败斗争,邓小平强调既要进行思想教育,又要坚决严惩,同时,他提出了依靠法制的思想。他还把反腐败纳入改革开放的总政策中,使反腐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反对腐败要贯穿改革开放过程的始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丑恶现象和腐败的东西,要注意很好地抓,坚决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日益丰富与拓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摆在全党面前。江泽民从抓党的建设入手,对党的性质、使命与要求进行了新定位,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推向21世纪。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面临的考验的必然要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持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江泽民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生成逻辑。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4]537江泽民把与时俱进的思想上升到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战略高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要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以思想理论的创新助推社会发展与变革。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如何更加充分地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对此,江泽民强调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动摇,切实维护好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同时,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充分地吸收到党内。党的十六大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569。针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同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强调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3.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如何才能建设一支素质高超、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围绕此问题,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5]这是他首次完整地提出“三讲”的概念。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讲学习,主要是学理论,学知识,学技术。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讲正气,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6]。
4.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党的团结统一。”[4]535-536他还强调,经济搞不好会垮台,经济搞上去了,如果腐败现象泛滥,贪污贿赂盛行,严重脱离群众,也会垮台。治党始终坚持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他指出,要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严肃党的纪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三)21世纪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深入发展与探索
胡锦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出发,围绕21世纪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发展党内民主问题以及党建科学化提升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观点,推动了党的建设的实践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促进科学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积极应对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的应有之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是21世纪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深入发展与探索的生成逻辑。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体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等。党的建设的各个层面的最终成效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表现出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进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这个总体目标科学地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等重要问题。此外,要完善和创新党的领导体制,理顺党政关系。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始终保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巩固执政地位和扩大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要求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要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勤奋工作、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7]。这就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创新了提高党建科学化的有效方式。
3.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部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胡锦涛强调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必须把确立并保障党员所享有的知情权、批评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主权利摆在突出位置。此外,要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
4.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党风问题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培育优良的党风,最为关键的是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要集中解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针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在2004年1月中纪委第三次全会的讲话中向全党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一要求突出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这个重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四)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进一步整合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面临着新的使命,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样的党”的逻辑主题,以破解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为抓手,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政治建党与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创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思想,创新了新时代党建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全面应对风险考验和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应有之义,以及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内在诉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生成逻辑。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着力增强“四个意识”。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不知道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需要攻克许多“雪山”“草地”,还需要征服许多“娄山关”“腊子口”,其关键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为此,就需要始终坚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根本政治原则,牢牢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
2.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决定了党建方向和效果。一是增强鲜明的核心意识,保证全党能够坚决地服从党中央;二是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三是营造严明的政治生态,坚持遵党章、守党规、严党纪;四是建设健康的党内文化,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地锻炼党性,增强政治认知,提升政治觉悟;五是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的有机结合。
3.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没有远大理想,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就要牢记和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切向前走,永远都要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都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即使走得再远、走到更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当初出发的初心和奋斗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
4.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加强纪律建设是其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的心上。加强纪律建设,制定纪律是要执行的。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如果在执行党的纪律的过程中出现“松”“宽”“软”等现象,那么,党纪党规就可能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同时,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5.推进反腐败斗争和监督制度建设是重要政治任务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8]“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能力,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8]要切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专题教育活动,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党委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同时,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要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此外,要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巡视组要当好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苍蝇”。要加强“回头看”,发挥巡视的震慑作用。要通过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政治巡视,从而构建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
6.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要领导十三亿多人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客观上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仅政治过硬,还必须本领高强。为此,必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一是增强学习本领,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动学习大国的建设;二是增强党在新时代的政治领导本领;三是增强党的改革创新本领;四是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发展新局面;五是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统筹推进;六是增强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七是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八是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9]。这“八大本领”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
四、结语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始终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毛泽东党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两大党建理论成果从不同的层面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共同的鲜明主题。其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是要回答加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的问题,“怎样建设党”回答的是实现这一党建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路径的问题。这两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不同,所以,这两大党建理论成果包含的具体思想内容和理论创新点是不一样的,但这些成果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基础,是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也都正确地处理好了“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之间的逻辑关联,充分地挖掘和传承了党的建设的历史传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的政治本色,努力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伟业,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