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未成年犯罪的成因
——关于湖南留守儿童杀母后大笑引发的思考
2019-12-15李倩颖
李倩颖
辽宁理工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现如今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不断增长,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心态等有时不亚于成年人,他们有狠劲儿、不畏惧、心态稳定不慌不乱。这些不断上演的悲剧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而如何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逐渐也成为了棘手的问题。
20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的一名留守儿童吴某康一个12岁的男孩在家中偷偷吸烟,被母亲发现后拿起皮带狠狠地抽打,吴某康被愤怒冲昏头脑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连砍母亲21刀。母亲当场死亡。事后吴某康没有逃走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将作案的菜刀扔到鱼塘中,接听母亲的电话,用母亲口吻向班主任请假,哄弟弟睡觉,镇定自若的对外公说谎。直到最后母亲的尸体被外公发现他都矢口否认,最后警察来到他还在楼下承认后大笑说“我就是恨她”。这个案件引起全国的轰动,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
吴某康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他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长时间的离别使其与父母之间的陌生以及隔代教育的无原则“溺爱”等等原因,这场悲剧中的所有人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越来越重视,为控制留守儿童犯罪概率的增加,国家派心理咨询师以及以“留守妈妈”等形式来帮助他们,要解决留守儿童犯罪的根本问题就要了解犯罪原因,我们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知识面窄、法律意识薄弱、冲动犯罪明显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关键环节,留守儿童犯罪前的受教育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犯罪的影响因素及结构。吴某康在校上学时,据老师说也是经常打架、吸烟、逃课。老师、学校也是拿他没办法,父母不在,爷爷奶奶也无法给予正确的教育。据调查显示2018年的留守儿童同有6970000人,他们大都是贫困山区的,正是这样父母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出去打工,而孩子在家中山区的教育水平跟不上,调查发现53.3%孩子认为父母出去打工后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这样仍旧是知识匮乏的一代。陷入了无限的死循环。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接触到的法律知识更是少之又少,有76%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并没又接触到法律知识,即使有看到一些相关的也并不能理解。正是“不知者不畏”他们无所顾虑,在某些特殊情况或者触碰了他们的底线时,他们就会被负面情绪所蒙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
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吴某康是一名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为了“挣钱”缺席了孩子的教育,爷爷奶奶对其也是隔辈亲更加的宠爱。据陈某华的讲述之前吴某康还偷过爷爷1000多元,他爷爷也不曾说过他。孩子在学校打架至人受伤时奶奶还过去护着说“谁家孩子不犯错”。这种家长文化知识淡薄暂且不说,连最基本的品德、对错都不在意,他们只在乎是否顺了孩子的心意。其实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而他们的未来就是一个家庭合作推出的作品。所以一个好的家庭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品质有极大的影响。有研究显示一些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状态不稳定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诱因。
三、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然孩子有的只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成熟的,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尤其像吴某康这样的孩子在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比如有人告诉他抽烟很舒服,看到打架很帅,加上一些孩子本身意志力就不坚定很容易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孩子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同样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看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不容易,他觉得他应该多承担一些替他们分忧;而有的孩子则觉得他们挣钱都是给我花的,他们就应该爱我,我要什么他们就应该给我什么。这也许就是老人们常说的有的孩子成熟的早,有的孩子成熟的晚。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早晚的问题,而是每个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孩子是自私的他们只会在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在乎达没达到自己的目的至于期间的手段、方式、过程他们毫不在意;有的孩子则考虑的更多,他们更注重过程享受过程也同样愿意在过程中付出。
对于未成年犯罪的问题在于未成年本身,他们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是坚毅的还是软弱的。除此之外家庭、学校的后期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一个过程,家庭与学校及社会的教育会增加未成年分辨是非的能力,加强未成年人对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