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其对策*

2019-12-15潘昱州

文化遗产 2019年1期
关键词:供需错位供给

潘昱州 彭 荔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原生状态、蕴藏传统文化最深根源、成为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非遗”)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分量日益加重、作用更加强大、地位愈发重要,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也愈加迫切。非遗发展需要在保持非遗本质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并以合法的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简称:非遗文创)的良性发展。非遗文创的良性发展,则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文创人才予以支持,需要充足的文创人才供给资源予以保障。但是,当前的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错位”矛盾却严重制约了非遗的创新发展,人才供给难以满足非遗文创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创新的深层障碍。突破人才供需错位矛盾、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从供给侧视角厘清“供需错位”矛盾的根源,从供给侧角度探寻突破“供需错位”矛盾的对策,以供给侧改革拆解供需矛盾,从供给源头上增加人才供给的有效度,标本兼治,才能真正跨越人才供给的深层障碍,促进非遗文创的良性发展。

一、非遗文创人才供需矛盾的表现

供需矛盾是指由于不能有效识别需求侧的虚假需求,难以真正把握需求侧的真实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脱节,人才供给类型、能力素养、构成结构等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与社会诉求不适应,有效需求满足度较低,难以达到需求方的预期目标,无法满足非遗文创良性发展的需求,产生供大于求、供小于求、供无关求的错位矛盾。这种错位矛盾,主要有“供需类型错位”“供需结构错位”和“供需能力错位”三种表现,它们是当前非遗文创良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供需类型错位

供需类型错位是指非遗文创人才供给类型与社会需求类型不匹配,与社会需求类型脱节,供非所需、供非所求、供非所用。供需类型错位是供需矛盾的显性表现形式,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供需矛盾体现形式。供需类型错位,一是表现为技能、理论型供给与综合研究型需求的错位。当前,非遗文创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大多借鉴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侧重于技能培训学习,理论研究相对缺乏,供给的是技能型人才,综合研究能力薄弱。硕、博士人才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弱于关注具体技能,供给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综合研究能力不够。这就造成了供给方的技能单一型或理论单一型人才供给现状。可是,非遗文创却需要从业者能够不断改进技艺、连续创新技术、持续升华理论、不断研发产品,是理论与技能兼具、创作与研究并行、理论性研究能力与技术性研究能力兼备的综合性人才需求。二是表现为专业型供给与复合型需求的错位。非遗文化种类众多,非遗技艺门类繁多,以羌族非遗技艺为例,现今非遗文创人才培养大多只立足于如羌族草编技艺、羌绣技艺、水磨漆技艺等具体项目进行,非遗技艺共性挖掘不够,非遗门类融通把握不准,即使进行了技能和理论的综合学习,也只是某一具体项目的专业人才,适用领域较窄,整合能力较差,跨界研发能力较缺乏,属专业型人才供给。非遗文创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素养,了解全套生产流程、具备较强沟通交流能力、掌握策划营销技能、熟悉相关和相近非遗领域、融会贯通跨界学科、多才多艺的多功能人才,需要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集于一体的人才,属复合型人才需求。三是表现为创意型供给与自然生态型需求的错位。当前,创新创业被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被积极实施,创意能力被努力培养,创意创新被社会看重,破除陈规、突破陋规、打破固有、超越现有、破旧出新、推陈出新等素质的培养成为供给方的着力重点,推崇创意型人才供给。非遗文创的发展,传承人是中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由于受到年龄阶段、学习经历、交往范围、认知水平等限制,部分传承人,尤其是年龄较长的传承人容易立足于自身所在的项目类,固执地坚守原有技艺,偏执地强调技艺技能的原汁原味,无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敢大胆革新,不能与时俱进,倾向于未被特殊雕琢、具有乡土气息的人才需求。

(二)供需结构错位

供需结构错位是指由于非遗文创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不匹配,打破了人才的供需平衡结果,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吻合、不相对应而出现的结构性偏差。供需结构错位是人才供需类型错位的必然结果,是供需类型错位在人才结构上的显现。供需结构错位,一是表现为供给的金字塔结构与需求的倒金字塔或纺锤型结构的错位。当前,非遗文创学习,技能观摩、技艺指导、采风调查等是主要形式,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学徒制、工作室制、项目制是主要方式,现场演示、短期培训、短期实训是主要样式,学生对非遗文化了解不透、研究不深,低端人才供给较多、中端人才供给次之,高端人才供给奇缺,呈现金字塔形人才供给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某些非遗技艺具有被现代工艺和人工智能替代的趋势,简单加工甚至一味模仿的低端人才需求不断减少,对能够深入研究非遗、持续研发产品、提升技术层次、提升产品档次、注入发展活力的中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需求日渐攀升,呈现低端人才需求较少、中端人才需求次之、高端人才需求最大的倒金字塔型或低端人才需求较小、高端人才需求次之、中端人才需求最大的纺锤型需求结构。二是表现为供给的理论研究型结构与需求的应用诉求型结构的错位。当前,非遗文创人才的培养,由于对非遗项目还处于梳理整理阶段,部分非遗项目,如被单戏、羌戏、梓江龙、夬儒节等,还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尚未建立较完整和较系统的非遗资料数据库,难以有效对接技能体系,针对技能体系的理论体系构建相对滞后,现有理论学习较为空泛,理论体系缺乏针对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因为具体技能本身的缺乏而偏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弱于技艺技能的总结和探究,呈现供给的理论研究型结构。但是,非遗需求方强调的是应用,需要理论功底和技能技艺同时具备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是一旦接触非遗文创就能够独立运作运营的熟练人才,是典型的应用诉求型需求结构。三是供给的偏年轻化结构与需求的老中青协同发展结构的错位。当前,非遗文创人才培养,主渠道是高校,高校的生源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因而人才供给以年轻学生为主(尽管有针对中年人的培训,可是时间较短、专业性有待提升,系统性有待加强,培训人才很难进行专业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出现了年龄段的断层,形成偏年轻化的供给结构。非遗文创的发展,需要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中青合理搭配、传帮带体系健全的人才梯队,是老中青年龄结构协调发展的需求结构。

(三)供需能力错位

供需能力结构错位是指由于道术分离、专业视野限制、知识结构体系局限等原因,供给的人才能力难以对应需求方的要求,产生能力偏差。供需能力错位是供需类型错位、供需结构错位的深层次因素,是最难突破的供需矛盾。供需能力错位,一是表现为供给的模仿复制能力为主与需求的创意能力优先的错位。由于培养方案的缺陷、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当前的文创人才大多对非遗了解粗浅、关注不够、研究不深、体验缺乏,产品研发还基本处于对原有产品的模仿复制或细枝末节的调整、零碎的改造,人才供给是以模仿复制能力为主。但是,非遗文创的发展,不是对原有技术的全盘照搬,不是对既有技能的原样沿袭,不是对原有产品的描摹复制,而是要对现有产品做系统、持续的创新研究,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是对现有技艺技能的超越,是体验为主、创新驱动,是在遵循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再挖掘和再创造,需求的是创意能力优先。二是表现为供给的德才分离与需求的德艺双馨的错位。德才分离是“能力素养的‘道’与‘术’的不适配”[注]赵雅文:《以“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我国高校新闻传媒教育的“新常态”》,《现代传播》2016年第12期。而出现的“道”“术”分离。当前的非遗人才培养,有的醉心于单纯的技能学习,“技能较为单一,视野较窄,职业素养偏低”[注]王红燕、孟丹、胡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3期。,手中有“术”、心中乏“道”;有的理论素养欠佳,专业操作技能欠缺,“道”“术”皆乏;还有的偏重于理论研究,忽视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动手操作能力差,心中有“道”、手中乏“术”。然而,非遗文创需要的是具有高超技艺、具备工匠精神、严守职业操守、拥有担当意识、饱含非遗情怀的综合型人才,对能力需求是德艺双馨、德才兼备、道术合一。三是表现为供给的单项技能能力与需求的跨界融会能力的错位。非遗种类繁多,人才供给方大多着眼于某项技能能力的培养,立足于某一单项领域能力的培养,视野狭窄,一旦遇到超出自身项目的问题或领域容易束手无策,融会变通能力较差,供给的是单项技能能力。非遗文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既要具备较系统的单项技能能力,还要涉猎人工智能、VR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兴学科或跨界学科知识,及时消化和融会新兴技术和学科前沿知识,借鉴利用相邻或相近项目的技术技能、跨界学科的方式方法,解决创新瓶颈,如研发羌绣文创产品,就不但要掌握羌绣技法,还要熟悉蜀绣、苏绣、湘绣、粤绣、大冶刺绣、藏绣等不同技法,在不同技法中寻找共性,突出个性,弥补缺陷,需求的是跨界融会能力。

二、非遗文创人才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

类型错位、结构错位、能力错位等非遗文创人才供需矛盾的存在,追根溯源,供给侧方面所存在的“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合作实施的分离倾向”“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供给标准自身缺陷”等则是产生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厘清这些根本原因,对于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拆解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

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是指非遗文创人才供给方由于受到自我中心思维局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明白整合供需双方资源、考虑供需双方要求、融入供给体元素、嵌入需求侧要素的重要性,但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忽略甚至忽视其余各方需求,以自我替代全体,用自我中心遮蔽其他中心,陷入自我中心窠臼。它是供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一是表现为对自我标准的过度认同。非遗文创人才供给,高校以系统性、规模性成为人才供给标准的重要制定方,社会培训机构凭短训性、速成性成为人才供给标准的重要补充方,传承人因专业性、独有性成为人才供给标准的重要判定方。由于切入视角不同、关注重点差异、培养方式差别、标准认同区别,各供给体常立足于自我,以自我标准为权威、典范和榜样,唯我独有、唯我独优、唯我独尊,不但与需求体之间产生分歧,也与并行的供给体发生分歧,无法吸收其它供给标准的有利因子,忽视各供给标准之间的相通性,无法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供需矛盾。二是表现为质疑其他标准。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容易自迷于自身标准的“权威性”“专业性”与“科学性”,自喜于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自满于已然获得的“优秀成果”,自矜于现有培养模式的“成功”,自我标榜、自我肯定、自我褒扬,敌视有异于自身标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质疑不同于自身、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新标准,打压新萌芽的新标准元素,怀疑新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忽视各标准之间的互补性和互通性,供给标准出现自闭,无法及时融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因素,不能及时更新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要求,从而产生供需矛盾。三是表现为对其他中心的忽略和排斥。非遗文创,供给体与供给体之间、供给体与需求体之间地位平等,是多中心的统一体。其供给标准应是博采众长、充分吸纳后的综合标准。但是,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容易产生定位偏差,无法客观和准确认知自身地位,拔高自身地位,贬低本应属于同等地位的其他中心,忽略其他中心对自身的支撑与补充,排斥其他中心的作用和功能,阻塞其他中心的存在及进入路径,无法吸收其他中心的积极因素,标准自满,出现供需矛盾。

(二)松散式合作的内在缺陷

松散式合作的内在缺陷是非遗指教育机构、非遗产业机构及非遗传承人之间“就相关的知识、专业技能,进行教学与训练方面的合作”[注]张添洲:《技术职业教育发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269页。时,通过签订框架协议、搭建战略平台等方式形成松散联合体,因为合作目的差别、合作基础不牢等原因而出现价值观差异、关注点差别、切入点差异等内在缺陷。这是供需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松散式合作的内在缺陷,一是表现为难以弥合的价值取向差异。在松散式合作中,教育机构以人才培养的锦上添花为取向,希望借助产业机构优化实训条件,优化培养模式;希翼凭借传承人,提供技艺支撑,做好技术保障。产业机构以人才的雪中送炭为取向,希望借助教育机构破解人才困境,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层次;希翼借助传承人,强化非遗特色,发掘产品,拓展市场。传承人以技艺传承为取向,希望借助教育机构,发现和培养年轻传承人,延续技艺;希翼借助产业机构,光大传统技艺,助推技艺改进。难以弥合的价值取向使各供需方、各供给体产生差距,出现裂缝,产生供需矛盾。二是表现为难以逾越的切入点差异。松散式合作,双方基本以利益合作为主。教育机构的切入点是依托产业机构完善的设备场地、使学生感受与市场接轨的职业环境,与行业前沿对接的技术更新、较为真实的产业发展业态。产业机构的切入点是通过实训平台提供搜集创意、网罗人才、提升档次。传承人的切入点是依托高校和产业机构平台,强大自身,坚守和弘扬非遗文化。这容易使各供给体陷入自我中心的窠臼,供需之间的有效链接被人为阻断,产生供需矛盾。三是表现为难以调和的关注点差异。由于性质不同、目的不同、价值观差异、切入点差异,教育机构着眼于非遗文创流程的全过程,重视互补性,凸显不可替代性,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看重人才输送质量;产业机构着眼于投入的产出收益,重视效益回报,看重成本核算,关注人才成本的快速回收,注重潜在人才的发现和引进;传承人大多以小作坊、学徒制为主,看重平台的高低,强调借平台唱戏,重视非遗技艺传授与展示,关注的是非遗技艺后继有人。无法调和的关注点,使供需双方对人才的关注各有侧重,难以达成一致,进而产生供需矛盾。

(三)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

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是指人才供给方过于看重需求中心,过分夸大需求方的决定地位,过分强调供给对需求的适应,忽视供给对需求的引领,忽略供给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供需双方协调理解为需求单方决定,以需求因素取代供给因素,供给标准跟风于社会需求,疲于应付,缺乏独立性,缺失主动性,丧失自主性,陷入被短期需求、虚假需求、片面需求误导的窘境。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思想强调供给对需求的绝对服从,完全围绕需求做文章,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是产生供需矛盾的核心原因。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一是表现为窄化需求。由于时间、经验和精力所限,接触的非遗资源面较为狭窄,对非遗文创行业的业态环境把握不准,对非遗文创业的发展趋势认知不明,供给方就容易以自身所接触到的非遗文创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为权威,并在无形中将其扩展为整个非遗文创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忽视非遗文创业需求的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忽视非遗文创业需求的多样性、多元性,以偏概全,将“适应需求”窄化为“适应个别需求方的需求”,并用窄化的需求作为人才供给的标准,产生供需矛盾。二是表现为固化需求。需求有长远需求、中期需求、短期需求之分,也有个体需求、群体需求之别,还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之分,具有动态特征,随着环境变化、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有较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和感性色彩,带有不可精确度量的特点。但是,囿于自身局限,人才供给方容易将已经被窄化的需求进一步固化,将其视为客观规则,以较为精确的数据进行度量,作为固定样式予以实施,缺乏对需求的紧密追踪和整体把握,这就必然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产生供需矛盾。三是表现为泛化需求。非遗文创业必须针对特定对象、特殊群体,充分考虑特定对象、特殊群体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则片面围绕需求运转,只要是需求,既不管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也不管是否与非遗文创有关联、有多大关联,更不管是否符合非遗文创的特点,就通盘吸纳、照单全收,追求大而全、广而多,泛化非遗文创的需求,泯灭了非遗文创的自身需求特点,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人才供给自然难以顺应要求,产生供需矛盾。

(四)供给标准的自身缺陷

标准自身缺陷是指非遗文创人才的供给标准,由于尚处于探索之中,自身发展还有待完善,尚存在诸多缺陷,拥有不少漏洞,供给偏离需求,产生人才供需矛盾。它是产生供需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供给标准自身缺陷,一是表现为标准模糊。当前,非遗保护类专业尚未纳入国家本、专科类专业目录,还缺乏公认度较高的统一标准,本、专科层次专业的试点学校,大多采取传承人进校园、学生进企业等方式。差异度较大的教育传承模式,相互的博弈和磨合都使人才培养标准极不稳定,模糊而不清晰。已经开设的非遗保护类研究生专业,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标准较为笼统模糊。这就使供给标准模糊不清,缺乏清晰的定位,目标指向不明确,极易迷失方向,自然难以顺应社会需求。二是表现为标准滞后。现行的人才培养基本以三到四年为一个周期,传承人培养则以师徒、作坊等形式出现,周期则相对更长。由于在培养方案制定时的信息来源限制、信息分析限定、专业视野受限等原因,缺乏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类型趋势的预测性把握,出于维持培养连贯性、维护方案权威性之目的,既定周期内仅在有限范围内做细枝末节的调整,很难快速融入社会新的要求,供给标准仍然对应于旧有需求,供给标准依然适应于过往需求,供给标准滞后于时代所需,产生供需矛盾。三是表现为标准偏离。伴随文化热的兴起和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的持续助推,文创人才成为新时代的“宠儿”。紧跟大潮的教育机构、产业机构为能够在非遗文创行业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一窝蜂创办“文创专业”、跟风式开设“热门课程”、蜂拥似开讲“热门术语”。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详细的调研、有效的论证,对业态环境关注度不够,对业态信息把握滞后,与学科前沿研究脱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师资缺乏,因人设课现象大量存在,教学计划随意更改现象较为严重,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难以达到理想的预设目标,课程讲授不能实现设定目的,供给标准出现偏移,难以有效对应社会需求。

三、以供给侧改革破解供需错位矛盾

供给侧的缺陷是形成非遗文创人才供需矛盾的根源所在。破解非遗文创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必须由供给侧着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瓶颈,实现供需平衡、标本兼治。人才“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合理配置人才供给要素,解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只有完成中心调整、融合共存、供给导向、思维转变四个转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优化人才供给存量,扩大人才供给增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注]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4页。,完成人才供给由“被动适应”向“超前引领”的转变。在这方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简称: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注]“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与“绵阳翰雅金丝楠股份有限公司”本着传承保护江油市非遗项目“金丝楠制作技艺”之目的而成立的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为主体的非遗文创研发中心。其目的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立足校企合作又超越于单纯的校企合作,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为界限,依托“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绵阳市文化产业促进会”丰富而优质的非遗文化资源,以绵阳三江半岛非遗超市为平台,以项目制教学为模式,与产业、职业、职业群对接,深度融合,探索非遗文创人才供给的新路经。就进行了良好的探索。

(一)构建综合中心

构建综合中心就是要突破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约束,树立全局观念、强化大局意识,充分考虑、全面权衡供给侧内外部因素,科学分析、合理取舍,构建涵括各种因素、系统科学的综合中心。综合中心跳出了狭窄的自我中心圈子,是多个中心博弈之后的最佳组合体,属于多赢博弈,既是当下的,又是未来的,既是供给侧的,也是需求侧的,是供需动态平衡的综合体。构建综合中心,一是要换位思考,置身需求侧境地。这就要求非遗文创人才供给首先要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误区,克服将供给侧与需求侧截然对立的思想,寻找二者的共同点,把自身置于需求侧境地,与需求侧零距离融合,与需求侧多方碰撞、平和交往,深刻领悟需求方的见解、观点,深刻体会需求方求才的焦点、求贤的热点、觅才的痛点,切实把握需求方的关注点,融入需求侧的合理建议,认真梳理人才供给的核心能力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形成科学的供给标准。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为界限,结合绵阳博物馆非遗文创产品、三江半岛旅游风景区非遗文创产品、平武报恩寺旅游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充分融入项目制课程,学生全程、全方位融入翰雅金丝楠有限股份公司,全面了解金丝楠文化、深刻认知金丝楠技艺,与公司销售人员共同了解市场需求,并对其进行科学化分析,形成了有针对性的需求定位。二是要融进各供给体利益。要将供给体系的各大组成部分视为整体,认真分析各供给体的利益需求,充分考虑各供给体的利益诉求,寻找彼此的利益共通点,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赋予供给侧要素合作共赢的强劲动力。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以平等之心对待文创研发的高校、研究院所、文创企业等供给体,统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各自利益,综合多方因素,融入多方元素,既充分考虑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升诉求,也顾及了科研院所强化技能研究、推进成果转化的诉求,还兼顾了企业拓展市场、提升产品文化品质的诉求,减少了对接市场的中间环节,整体规划、系统把控,通过多次对市场需求的梳理,发挥供给方对市场需求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了整合供需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中心”。三是要整合多种模式。要克服学校教育、传承人教育、企业培训教育等模式的缺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充分融入传承人教育、企业培训的优势资源,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手段和培养方法,将大众教育模式与精英教育模式相链接,优势互补。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借助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师生资源,依托中国非遗院的研究资源,借助绵阳翰雅金丝楠股份有限公司的非遗资源与非遗技艺,将研发中心直接设在公司,个别课程直接在企业和研发中心实施,学生根据项目、在导师、非遗理论研究专家、传承人带领下直接融入调查、设计、反馈、制作、销售全过程,较好地整合了各供给体资源,实现了多种培养模式的统一。

(二)促进合作共融

“合作共融”是指独立的、平等的各供给主体打破人为分离界限,在平等协商、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成为目的一致、目标相同、取向相似、利益攸关、肝胆相照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融,一是要弥合合作空心。合作双方要突破短期的利益纠葛,着眼合作发展的长远利益,立足人才供给的可持续发展,跨越松散式合作的藩篱,避免浅尝辄止的形式性合作,打破常见的合作误区,突破惯有的合作禁区,通过“教育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尽可能重叠,实现教育工作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的一致性”[注]杨小燕、王永莲:《基于“利益共振”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全方位融合,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填补合作空心,弥合合作空缺。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将企业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全部纳入,全程参与教学计划及教学项目的调研、论证、实施、反馈,全程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展示,共同提升非遗理论研究、全面参与产品创意研讨,坦诚相待,技艺全公开、秘密全公布,死角全覆盖,最大限度跨越了各供给体的人为障碍,形成空前的凝聚力和合力。二是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在非遗文创的供需体系中,存在两种层次的供需矛盾体。就文创人才供给方面而言,高校、培训机构、传承人与产业机构是一对供需矛盾体;就文创产品的营销而言,产业机构与产品消费者是一对供需矛盾体。归根结底,除消费者属于需求终端外,其余组织均属于供给体。在供需结构中的相同地位决定了打造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供需结构中的相同命运决定了打造共同体的必要性。因而,构建命运共同体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一体两翼三结合”非遗教育培养模式[注]“一体两翼三结合”非遗教育模式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依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教学过程探索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过程中所形成的非遗特色教育模式。“一体”是“以培养具有非遗意识的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体;“两翼”是指“本体建设”和“平台搭建”;“三结合”是指注重“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活动拓展”的结合。指导下,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充分吸纳各方资源,依托“专家+传承人+学生”的项目团队,融合“互联网+学校+企业”等合作体力量,围绕具体项目及项目群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融入非遗创造和研究,求同存异,基本构建了人才供给的命运共同体,同生共存,共抓机遇,共迎挑战。三是提升供给质量。在合作中,既要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又要融合教育机构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控,还要融合处于消费终端的消费者需求,避免人才供给同质化,形成对接消费群体的专项培养、订单供给,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体现个性化培养,提升供给质量,保障有效供给。

(三)实现供给导向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供给决定型经济”[注]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因而,实现供给导向是大势所趋。“供给导向”是指各供给体要善于研究需求侧的多种需求,在对社会需求前瞻性把握的基础上超越社会需求,用超前的人才供给引领社会需求趋势,以供给引领需求。供给导向,不是单方否定“需求中心”,而是融合供需双方要求的、重视供给主导性的“供给导向”。实现供给导向,一是要理性分析。既要理性分析人才的短期需求,又要理性分析人才的中长期需求,也要理性分析消费群体需求,还要理性分析个性化需求,既善于分析非理性需求,也善于研究理性需求,识别虚假需求,掌握真实需求,激活潜在需求,将消费新特征和需求新趋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培养出来的文创人才天然就契合并引领社会需求。中国非遗院翰雅金丝楠文创研发中心在对市场需求进行梳理和分析时,不是仅仅局限于需求,而是在基本满足需求方需求时更注重共性需求,着力挖掘需求趋势,立足需求而不拘泥于需求,满足需求而又超越需求,重视供给的引导作用,以供给引导需求。二是要重视供给引领。非遗文创产业是非遗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总和”[注]兰建平、傅正:《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浙江经济》2008年第4期。,“既肯定了‘创意’点石成金的经济价值,更强调了产业的‘文化’本质”[注]余霖:《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主要靠产品表达需求。这就必然要求把握非遗文创人才供给引领的特性,超越人才供给跟风的误区,摆脱将“供给满足需求”片面地理解为“供给满足近期、短期需求”的错误思想影响,调动各供给体的积极性,发挥各供给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把握需求新动向,主动研究需求新趋势,积极探索需求新要求,持续更新人才供给,既不脱离当前需求,更重视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以超前的人才供给引导社会需求。三是重视需求。供给导向,并不是要人为割裂供给与需求的有机联系,也不是要否定需求在供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不是要抛开需求来谈论供给,而是要在充分研究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供给思想。因为,离开需求,供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供给导向不是对需求的轻视,而是对需求的更加重视,是以需求为前提和基础,是对需求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和把握,是用需求支撑供给,用供给带动需求,引领需求潮流。

(四)全新思维引领

非遗文创,是以创意引领时尚,凭时尚引导潮流,是创意引路、创新为先、创造为王,因此,思维转向是重中之重。全新思维引领就是要充分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时代因素,使非遗文创人才在新形势下形成对非遗项目、非遗技艺的新认知,具备全新思维,以全新理念引领非遗文创。全新思维引领,一是要有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思维是依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新要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借鉴人工智能发展新经验的思维,是开放思维,包容思维、体验思维。这就要求既要在非遗文创人才培养中要以网络的快捷、多样性等特点为依托,又要融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特点,关注“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处能够有哪些创新”[注]刘峣:《“人工智能思维”正当红》,《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6月2日第8版。,将非遗“线上线下共融展示平台”“沟通交流平台”“互联网综合平台”“人工智能创意平台”有效融合,使非遗文创人才具有科技视野,具备科学眼光。二是要有超级用户思维。超级用户思维是对客户思维、粉丝思维的超越,是在对现有客户进行有针对性地甄别,遴选出一批客户,持续性地、坚定地为其服务,以自己的理念和文创文化影响、渗透和塑造他们,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文化底蕴深厚的超级用户群(即铁杆粉丝群体),优先考虑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多优势资源为其服务,锁定其流量,使其成为非遗文创的坚定支持者、推动者,并通过与他们的积极互动,建立快速的反馈机制和信息构建机制,实现对市场的引领。具有超级用户思维,要求非遗文创人才自身成为超级用户,并以吸引受众的设计主动争取客户,努力发展和聚集一批超级用户,共同致力于非遗文创的发展。三是要有体验优先思维。体验优先思维是指非遗文创人才的培养,要充分研究非遗产品的主体消费者特征,深刻分析消费者心理,把握年轻一代重视体验、体验优先的特性,敢于体验、乐于体验、率先体验,并用产品的可体验性锁定受众。具有体验优先思维,就是要求非遗文创人才供给,要跳出仅仅将非遗文创作为审美或生活附属品的误区,认知非遗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重视“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注][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第126页。的现实,以消费者的需求、体验、利益作为根本的意识,将体验与意义的发掘提到首位,彰显“意义之网”,以创意凸显价值,用意义提升产品,凭新技术展现体验,用内涵争取受众,以跨界融合延伸创意。

猜你喜欢

供需错位供给
消费低迷供需博弈 全国猪价大致稳定
有趣的错位摄影
2020年3月 27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7年12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策“错位相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