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冲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2019-12-14邓鑫

健康之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家庭孩子

邓鑫

最近,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大火,关于原生家庭的热议也一直不断。妈宝男、凤凰男,原生家庭的错;结不成婚,原生家庭的错;找不到工作,还是原生家庭的错!难道所有性格缺陷与人生失意,皆因冲不破的“原生家庭”魔咒?

案例1: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如果说大哥苏明哲是母亲眼里全家的骄傲,那么二哥苏明成更像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早在叛逆的青春期时,苏明成就和母亲说过:“我哥是给咱们家贴金,我呢,就在家好好孝敬你和我爸。”

高考后,苏明成念了一所三流大学,并托丈母娘介绍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但他对母亲和原生家庭的依赖显然没有终止。买房买车装修都是父母出钱不说,每个月还要从父母八千多的退休金里再支取几千块的现金,以至于母亲去世后,即使把家里的房子也变卖了,父亲手里也只有4万块的积蓄。但苏明成从心底里认为自己啃老是“正当防卫”,并把自己工作上的毫无进展也归结给家庭,甚至还跟大哥抱怨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啃老吗?你在美国读书,苏明玉根本不拿自己当苏家人,妈说就我一个儿子。她就想天天看着我,不让我抽烟不让我喝酒不让我应酬。妈走了,我成废物了。”

案例2:苏明成并不只存在于电视剧里。吴晓大学毕业两年了,其间也找了几份工作,但都只做了几天就不辞职了。结了婚以后更是干脆连工作都不找了,在家打打游戏,刷刷微信。其实他也明白自己的状态不对劲,在浏览到心理学科普性的文章时总会多看几眼,并接触到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后来,因为妻子实在看不下去,便拉着吴晓一起来做心理咨询。咨询师问吴晓,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吴晓说:“我想解决一下原生家庭的问题。我妈控制欲太强了,从小就教育我要听话,还逼着我学习,甚至大学的专业也是我妈选的,我根本不喜欢,所以毕了业也不想上班,我觉得我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引起的。”吴晓的妻子回去给婆婆打电话,把吴晓的话复述给婆婆听。婆婆听了之后,愣了半天,不知说什么才好。

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第一个社会团体,包括重要看护者和兄弟姐妹。当然,一般情况下,重要看护者指的就是我们的父母,而我们在讨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时,与父母的关系也是讨论最多的一个部分。早期经验是一个人从出生之后最先看到的世界的样子,这种经验既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也是理解日后经历的一个风向标。确实,原生家庭对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以及在成年后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你的人生的?

精神分析学家们这样说

从早期经验中对成年后的问题追本溯源,是精神分析学家们最早提出来的。在心理学中精神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从婴儿到成人晚期,一共分为八个阶段,且个人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比如在0~2岁的婴儿期,婴儿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是“自己是否能够信任这个世界?”,并体验希望的实现。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们的早期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能解决在特定阶段所面对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日后心理疾病的根源。

比如,如果孩子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长大,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大声争吵是正常的沟通方式,那么等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在自身的亲密关系中也用同样的方式,就会产生问题。如果父母的控制欲极强,忽视孩子的意愿,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孩子如果不改变这种依从于父母的行为方式,成年后可能会变得低自尊,无法对自己负责。

发展心理学家们这样说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发展心理学来看,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过“生态系统理论“,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的。那么对孩子来说首先是家庭,大一点是学校,此外还有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父母老师生活的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等,越往外影响越间接。这样来看,原生家庭确实是对个人影响最大的几个子系统之一。

虽然有影响,但并不能决定

不过,原生家庭并不是人生的决定性因素。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就做了这样一项研究:他们把夏威夷考艾岛当年共出生的698名婴儿中的三分之一标记为高风险群体(家庭贫困、父母离异或酗酒等),并对这部分婴儿进行了长达32年的追踪调查。而调查结果显示,在被标记为高风险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二的人确实出现了学习和行为障碍,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却成为了心理状态良好的成年人,拥有着美好的家庭和积极的社交生活。这三分之一的孩子,并没有复刻他们的原生家庭,而是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为什么人们喜欢把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

归因偏差

原生家庭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这不可否认。但关键在于,随着这种影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很多人都开始觉得:所有问题都能在自己的家庭中找到答案。一事无成?是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了,没有给我自由发挥的空间。一直没结婚?是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无法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在很多需要我們去解决的问题里面,原生家庭并不是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小小一个部分。而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生活的承担者和决定者,变成无辜的受害者。解决问题有点难?找个借口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多轻松啊!因此,这种简单的归因方式就被很多人记住并得以传播了。

就像《都挺好》中的苏明成一样,他是妈妈最宠爱的小儿子,在认定母亲才是这个家的支柱之后,他形成了“听妈妈话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的行为模式。即使在成年,甚至是结婚以后,他把这种行为模式转嫁到了老婆朱丽身上——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成为一个去独立发展的个体,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是把原因归结到了母亲身上。

动机性推理

那么在我们得出结论——原生家庭才是导致我们在亲密关系等方面出现问题的罪魁祸首——之后,接下来的思考则很有可能出现认知偏差。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指的是当我们有强烈动机得出某个特定结论时,所体验的情绪唤起会干扰我们的推理方式。我们会偏好有利于这个特定结论的记忆,信息或者推理策略,从而自己的预设结论可以被最终确认。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认为是原生家庭造成了自己的现状,相应的生理唤起会让他想起更多与父母相关的负面回忆,而这些回忆也更进一步验证了他的结论。

案例2中的吴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接触到原生家庭的相关信息后,他潜意识里带着这种预设,不断地从回忆中搜寻能够证明自己的失败是原生家庭导致的证据。以至于在接受心理咨询时,第一句话就是“想要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

冲破“原生家庭”魔咒,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不能否认早期经验甚至是童年创傷对人们的影响,这一时期,我们缺乏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你幼年时的经历可能并不愉快,可你无需为毫无防范之心的年幼的自己而感到懊悔。但是进入成年期,更多的人生道路需要我们自己来选择,所以,虽然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事实上,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的绝大部分人,都已经认识到了原生家庭是怎样让自己形成不健康的行为模式的,但一味地怨恨父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你要做的是,马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所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关键都在于你是否能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所谓独立,并不是指你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指更少地受父母的影响,能够做到自我成长、人格独立,并且去发展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以下4点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 认识到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事实上,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原生家庭。而且,即便父母做正确的事情,孩子也可能体验到糟糕的感受,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糟糕的体验,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其实都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创伤中长大,但人有能力在创伤中成长并发展自己,发展出自己的关系、事业和生活。

★ 尝试和父母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坦诚地和父母谈一谈,因为如果你没办法解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问题,那么就很有可能把这类情感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和父母沟通或许不会让父母如你所愿地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向你道歉,承认或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但你做的这一切是为了你自己,既然你有勇气去面对父母,就应该认定你的尝试是成功的。

★ 打破循环,改变自己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在和父母沟通,并坦承地面对你们之间地问题后,你所需要的就是打破循环。打破循环意味着不再像受害者,也不再像虐待者那般行事,不再在配偶、孩子、同事、权威人士和父母面前扮演依赖他人、百般无助的孩子的角色。一旦打破了循环,你才是真正地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了。

★ 最后,不要着急。消除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最终你内心的力量将得以释放,你隐藏多年的自我亦会得到解放,你将找回自己本应成为的那个富有爱心、独一无二的人。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家庭孩子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消解“原生家庭”的不利影响,帮助孩子走向阳光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