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山水画思想下的现代景观设计
2019-12-14钱润庭
钱润庭
(浙江工商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一、引言
中国山水画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沉淀之一,其山水画思想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与重视。并且,中国山水画有着自己特殊的空间营造观念与美学趣味,这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绘画表现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自然而然成为了设计所关注的重点。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强,自然景观逐渐地发展为人文景观。自然山水景观从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中渐渐地形成了师法自然的追求,从中国传统山水画思想中取其精华,从而形成具有独特的中国人文景观思维。我国面临着现代景观设计同质化的趋势,应重视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元素的景观设计。
钱学森先生提出了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画、山水诗词与古典园林,创造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刘群等(2016)提出了南宁市“山水城市”形态要素控制体系,为其他城市营造山水形态提供了借鉴。王博娅等(2018)梳理了“山水城市”目标、原则等相关理念体系,提出了城市整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实施途径。夏寒冰(2018)提出了新中式景观造园要素、空间营造、审美意境。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山水城市与新中式景观理念,但较少有学者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并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二、山水画思想下的景观设计
(一)“以小见大”在景观中的运用
在山水画中,“以小见大”的创作理念与表达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以小见大”理念启示了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营造了咫尺山林、以小见大的意境,如苏州博物馆的石景、韧山水。
苏州博物馆的石景灵感来自山水画。主庭院北面白墙前的石景位于景观中轴线上,馆入口处能隐约地望见,有着景观节点的作用。博物馆与拙政园仅是一墙之隔,设计师贝聿铭选用了泰山花岗石切片堆之,峰峦起伏绵延,以白墙为纸,描绘出一幅山水画轮廓,抒发了米芾的笔意,仿佛米家云山图之再现(图1),不愧为景观画龙点睛之笔。特别是在雨天,细雨绵绵,石面微湿,石材表面变化微妙,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层次,令人叹为观止。
“皴法”是传统山水画中的常用技法,用各式各样的笔法表现了形态多样的假山。拙政园层层叠叠的山石,采用笋石、湖石、黄石等多种纹理和造型的石材,用不同的堆叠手法与多样化的尺度表达,体现了山川堆叠的现实感觉。但是苏州博物馆的石组是通过石头的空间转换来表达山峦叠嶂的感觉,而非传统的石头堆叠手法。(图2)
山水画中的“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画幅中体现广阔的自然风貌,此石景是模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山形,借鉴了传统山水画中的“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用石景比喻缩小尺寸的山,通过白墙来衬托出石景的尺度感,形成了山川绵延不断的气势。
(二)“空间转换”在景观中的运用
山水画在画面经营位置中重视空间转换的构图理念。人们在空间观察的方式上,采取多视角的观察方式,有利于运用多角度的动态观察方式去把握一个宏大的画面空间,形成灵活多变的空间表现。
>图1 《米氏云山图》
>图2 苏州博物馆
>图3 建筑屋顶线条
>图4 玖著里
古人喜欢门前有溪流,这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因而杭州“富力十号”的景墙的设计概念从钱塘江及周边的山的等高线形态出发,转变为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的铺装纹理,通过水位的高低变化,形成水满为镜面倒影池,水缺为山川沟壑的艺术雕塑。此景的创新在于用雕塑扁平化的手法处理山形,并把山形转化为平面,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地面,因此景观中轴保持了空间的通透,有助于人们视线的沟通。
中国山水画中物件位置的安排,对于主次关系的把握尤为重要。经营位置需要精心构想,把构思与构图看作整体。此景观设计将传统的景墙转化为平面的空间,人们换视角去欣赏自然山川的景墙,形成可游、可居、可望的视觉表现方式,形成天人合一的感受。
(三)“抽象”在景观中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因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绘画者常常选择用高度概括的线条勾画出抽象的画面来表现具体的事物。中国传统山水画非常重视线条的表现,常常用线条描述事物的形态,其笔墨轻重的变化也展示了文人丰富的内心波澜。人们常用线条去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结构线条通常富有韵律。
王澍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将山水画的线条提炼出来,重新解读当代的线条美感。此建筑屋顶的形态参考了潇湘奇观图山川的走势(图3),展示了传统山水画中简练的线条,体现了山水画中的“抽象”手法。
宁波博物馆设计概念像万壑松风图,用一种山体堆叠手法表达了当代景观建筑设计。它的外观被抽象地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外立面采用了瓦片墙、竹纹理混凝土等本土材料,将传统建筑元素、当地文化特征与现代景观建筑施工与表达方式融为一个整体。建筑主体为三层,局部建筑有五层,主体二层以下的建筑为整体,两层以上的建筑裂开、巧妙地倾斜,如同万壑松风图的山体耸立,让人们感受到宏伟壮观之气势。此馆的南面是一个二维平面化的立面,人们从一座超常规尺度的阶梯通往“山”。馆内游客的通行方式多样化,它从地面开始往上生长,向上分叉,使路径设计有一种山体叠加而上之气势。
“抽象”在景观建筑中的运用,它用传统画中的线条高度概括具体事物,比如用建筑轮廓线隐喻山水,使建筑极具东方美学。
(四)“留白”在景观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留白手法,是指为了协调画面而故意留白,恰当的留白使画面产生空间上的联想,人们更容易体会到绘画者想表达的意图。
苏州博物馆采用了留白手法设计石景,恰当的留白引发了人们的联想。就山水画而言,想要追求极致的景观之美,就要在构图上学会灵活地把握疏密、虚实的关系。视觉上的疏密虚实,是景观中十分重要的细节处理,在设计构思中就要想到空间虚实的呼应关系,它能让人们在空白处发挥奇妙的想象,最后有“画之形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之感。《画筌》写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山水意境的最好解读。
留白在苏州博物馆景观中的运用,体现了少即是多的哲学寓意。以白墙为无画,石景为有画,两者相呼应,体现了“粉壁为纸,以石为绘”,营造出具有当代特色的山水景观空间。
(五)“意境”在景观中的运用
意境是能够表现山水画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是山水画创作的前提与核心。立意是绘画之本,唐代王维《山水论》中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概念是使场景意境充分表达的关键环节。
玖著里景墙的石与黑松结合,以景拟人,以松柏喻示坚贞(图4)。松有“岁寒三友”的美名,通常以松柏象征傲骨峥嵘的人物气势,也是万古长青的象征。山水拟人,以具有文化寓意的景观元素结合山水空间比拟文人品德,衬托出东方景观意象之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山水景观整体风格需要统一,还要关注到柔软与坚硬等对比元素之间的趣味性,有利于形成风雅的“中国式”人文景观。
石、松为对景,这反映了山水画中的时间概念。人们能够感受时间在空间流逝的痕迹,如昼夜。夜晚,此处营造了一种意境美,石组与墙上的投影组成一种趣味的画面。石为实,影为虚,小空间内营造出了山峦的层次感,给人一种水墨画的感觉。
山水景观形成后,它通过持续地被观赏与感知,使设计师试图表达的文化内涵通过物象实体被感触,这种意识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根据观赏者的社会背景,产生相关联的文化认知,形成了观景意象思维。如苏州博物馆是山水拟境,它营造了特定的中国传统“仙境”山水氛围。通过以境唤意,可能会引发观者的顿悟。
三、结论
以史为鉴是历史研究的意义之一。而仅仅“鉴”是不够的,还有许多理论是可以借来运用的,传统山水画理论为当今的景观设计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以借鉴的内容。文章以山水画思想为背景,探索山水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案例的研究,归纳出常见的现代山水景观设计手法。这有利于人们体会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让人们感受到多样化的文化景观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