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一种城市管理方法的历史城市景观:文献回顾

2019-12-14ManalGinzarly,ClaudineHoubart,JacquesTeller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6期
关键词:遗产考古遗址

从20世纪初期以来,UNESCO、ICOMOS以及欧盟通过了超过30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文件。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保护的范畴从遗迹(monument)向历史城镇中心扩散,在21世纪之交的时候遗产的概念更进一步逐渐延伸到活态遗产式的文化景观和城市身上。这种概念延展开始将多种价值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视角都纳入其中,而不再只是关注在物质资产和专家意见。这一系列概念化进程的核心便是景观。景观意味着,除了一个物理实体以外,还有一个居住的空间,一套社会文化的结构,以及在时空当中不断演变的环境及其精神表征。UNESCO《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建议》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它融合了一系列互补的原则、理念和方法。历史城市景观的提出并不旨在替代已有的准则和政策;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将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景观方法融入到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工具箱。该建议同时还给出了六个步骤、四项工具,以便将新指南应用到地方性的语境中并协助其实施。

面向城市管理的景观方法

地理学意义上的景观方法可以被追溯到19世纪中期,而从1990年代以后开始更频繁地在遗产话语中出现。对于遗产保护而言,景观方法可以被视为由以下三个维度组成。首先,它是历史性的,这也意味着它与景观的其他维度,包括实体空间、精神和功能性等有所不同。其次,它在一个跨学科意义上是整合性的。景观本身便是跨越了科学与人文,连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领域。再次,它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这意味着,它强调借助社区的介入与合作来理解遗产的价值,从而得以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跨文化的对话。

1972年UNESCO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已经开始了对历史环境的概念化进程。在其界定当中,人与环境之间的社会文化联系便已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遗产。随后,1992年,文化景观被视为UNESCO的一个遗产类型。随后,《欧洲景观公约》再一次对概念作出了延伸,并包含了全部的景观类型。文化景观被界定为“凝聚了自然和人文互动的产物”。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遗产看作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到此时为止,一个完整的遗产概念得以形成。

关于遗产保护的完整性方法可以追溯到《欧洲建筑遗产宪章》。该宪章呼吁一种地区规划政策层面的完整性保护,以及面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式规划原则。随后,1976年的《内毕罗建议》呼吁将当代城市生活与历史中心相融合。1987年ICOMOS的《华盛顿宪章》再次呼吁了城市保护中的参与式规划以及跨学科研究。到了1980年代末,一种城市保护的完整性方法成型,并在国际层面得以应用和发展。

以价值为基础的遗产方法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99年《巴拉宪章》提出文化重要性,从而对这种方法有了新的冲击。随后,盖蒂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来进一步推动和界定这种以价值为基础的方法。该方法也经历了一个从西方式的世界遗产体系到涵盖不同文化语境的过程,例如《奈良真实性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 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通过回顾上述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城市景观不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而是一种处理变化的方法。

结论

《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建议》目前正处于应用初期。或许由于它需要对原本独立的不同学科和思潮进行整合,因此大量的努力还尚处于建构这种方法的概念框架阶段。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城市景观概念的核心是以价值为基础,但是它的操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因为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大多数关于价值的讨论仍然是一般性的讨论,并未完全融入到当地的遗产语境当中,或未考虑动态式的遗产治理。更重要的是,当学术研究大量在强调整体性的管理、保护、发展和规划之时,它却对如何付诸实践论之较少。

本研究还表明,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研究和分析大多采用一种整合了质性和量化方法的研究方式。而景观研究能够给历史城市景观保护带来的贡献反而未被完全发掘。在过去的百年间,景观研究已经发展出了一套较为精细的科学手段,如果能够应用到城市遗产保护和管理中,它将能够对保护学科中的诸多趋势作出回应。

至于在保护的普世性和地方性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的法规体系、机构组织之间的差异。这将影响历史城市景观的不同应用和实施程度。目前,已经在南半球城市展开了诸多的案例研究。在这些地方,历史城市景观的公共参与和介入均会对现有的政策和法规框架有所挑战。由于是由UNESCO推动,历史城市景观有时依然会被看作是由国际组织来推动而罔顾地方特殊性语境。

遗产话语将持续在不同地方行动者的利益导向下而被政治化和重组。因此,关于历史城市景观方法的操作性的讨论应当被放诸在地方遗产管理的语境之下,考虑不同的治理网络和实体。历史城市景观能否适应当地的语境和治理文化将是其是否可以作为一项以价值为基础的方法广泛应用的关键性挑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王思渝 节译)

国际资讯

UNESCO和ALIPH就保护武装冲突地区的文化遗产达成正式合作

10月11日,UNESCO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拉米雷斯(Ernesto Ottone R.)和冲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盟(ALIPH)主席瓦列里·弗兰(Valéry Freland)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加强两个机构间的合作、助力实现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目标。该备忘录的签署将为ALIPH参与到教科文组织保护建筑和活态遗产等系列文化公约,为遗产的保护提供协助奠定基础。并将有助于双方在武装冲突地区开展文化遗产复原重建和保护行动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UNESCO举办气候遗产网络全球启动项目

10月24-25日,UNESCO举办气候遗产网络全球启动项目,旨在紧急动员各国文化遗产部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气候行动,以此来促进文化和遗产参与者帮助所在社区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

UNESCUO对日本冲绳世界遗产遭遇火灾表示关切

10月31日凌晨,日本冲绳多处建筑物在大火中被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琉球王国时期的遗迹”中的首里城。首里城的3处主殿亦在被毁建筑之列。这些建筑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并于战后重建。重建工作是基于详细的原始档案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表示关切,并随时准备根据需要提供协助。日本当局已宣布将修复和重建受损结构。

ICCROM启动灾害紧急援助培训

11月11日-12月6日,ICCROM启动第八届紧急援助处于危机中的文化遗产国际课程(FAC),该课程由ICCROM及其合作伙伴瑞典邮政基金(SPF)、美国史密森学会文化援助计划(SCRI)、荷兰克劳斯王子文化发展基金联合举办。国际专家到访意大利并参加FAC为期四周的工作坊。目的是通过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员,引导他们在危机发生前、中、后三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提升社区在保护文化遗产抵御灾害的能力和恢复能力。

UNESCO2019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揭晓,中国6个项目获奖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于近日揭晓。由国际遗产保护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估了来自亚太地区14个国家的57个参选项目。最终,来自5个国家(澳大利亚、不丹、中国、印度和新西兰)的16个项目在今年的评选中获得了评委们的认可。

来自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市区警署建筑群“大馆——古迹及艺术馆”获得卓越项目奖。此外,苏州的可园修缮项目获得杰出项目奖,浙江义务赤岸镇的古月桥修缮项目获得优秀项目奖,武汉的平和打包厂改造项目获得荣誉项目奖,陕西泥河沟村的佳县古枣园生态旱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南丰纱厂活化项目获得创新项目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王思渝 编译)

国内资讯

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足召开

11月5-8日,“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在重庆大足举办。本次研讨会是我国岩土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高层会议,来自意大利、英国、日本和柬埔寨以及国内的140余位代表,围绕新时代我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主题,回顾了国内外岩土文物保护历程,分析了岩土文物保护研究前沿并分享了成果与经验。

会议广泛涉及了岩土文物劣化机理、保护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传统材料工艺的传承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等热点问题,分析了岩土文物修复加固技术、材料以及修复效果评估的研究现状,聚焦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关键问题,开展充分交流。

此次研讨会也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几十年来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并针对当前岩土质文物面临的共性、关键性难题,与国内外同行全面分享彼此在岩土质文物保护科学理论研究、保护修复技术的经验,探讨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探索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大足石刻研究院承办。

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暨“中国建筑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考古遗址的建筑认知——瓦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10月25-26日,“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大学成立,同时举办了“中国建筑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40余位来自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建筑学、考古学、遗产学资深学者,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及学术研究,分别探讨了建筑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现实意义,史前建筑实验考古的实践探索,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复原研究及建筑空间分析,战国秦汉建筑群轴线研究,建筑考古与建筑测绘,以及浙江绍兴南宋皇陵、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内蒙古辽上京遗址、辽宁北镇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吉林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黑龙江金上京遗址、安徽明中都遗址等近期建筑考古新发现,以及针对老遗址的新认识如秦雍城出土铜质建筑构件、南京大报恩寺塔址研究等。研讨内容深入,对建筑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推进作用未来可期。

10月27日,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依托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承办的第53期北京大学 “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分会“考古遗址的建筑认知——瓦作”,讨论了考古遗址中出土瓦件的整理与研究问题。朱岩石、贺云翱等分别以“邺城北朝单体建筑遗迹”“东亚3-6世纪瓦当区系类型”“秦栎阳城巨型瓦当使用位置”“崇礼太子城瓦作的尺寸形制序列与建筑组群分布”“高句丽莲花纹瓦当的产生”等为题,探讨了瓦件类型、制作加工与等级序列等相关问题。建筑考古专委会主任钱国祥指出,建筑遗址中以瓦件的出土数量最为庞大,以往的田野考古工作对瓦件等建筑类发掘对象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次会议考古学与建筑史学相互融合,或可促进今后田野考古发掘与整理流程的完善,以及记录与分析研究水平的提升。

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

2019中欧乡土遗产论坛在济南召开

10月25-26日,以“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2019中欧乡土遗产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共同探讨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举措;分论坛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民间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大遗址关联空间区域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陈同滨教授提出“乡土建筑遗产的区系研究”新概念,从社会学、生态学的角度自上而下地建立覆盖我国全部陆域的乡土建筑遗产的区系框架。张玉坤教授从文化学的概念,提出乡土遗产的属性具有稀缺性、分散性、同质性、不可再生性,在遗产保护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猫碗的悲剧”。朱光亚教授提出乡土文化是根文化,建议推进以村委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杜晓帆教授提出乡村遗产的价值来源于整体的乡村系统,脱离原居民利益的角度去关注乡村具有偏差,乡土遗产最终的价值是与人发生关系。李光涵博士提出乡村价值具有多样性、多重性、多变性和关联性,价值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并且互相关联影响。

对平遥古城的保护利用是会议的一个热点话题。哈罗德·赫耶姆教授通过在平遥侯冀村的调研,特别关注未来气候变化对乡土建筑的能源使用或者是热工舒适性影响。董卫教授从宗族社会、小农经济、商业网络、乡村教育方案解构平遥的历史文化结构,为民居的可持续性保护提出新思路。

本次论坛由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东建筑大学)、清华大学《住区》杂志社承办。

ICOFORT古代战争与城防古迹遗址保护世界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9月27-28日,2019沈阳·ICOFORT古代战争与城防古迹遗址保护世界研讨会在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召开。来自中、日、韩、意、法、澳、罗马尼亚等9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学者带来一场军事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学术盛宴,会议全程使用英文,共发布32篇学术报告,涉及军事遗产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涉及中国古代里坊制度与军事防御体系、碉楼的营造、中俄战地遗址比较,日本防御工事和城堡,高丽反蒙古军事战略及其迁移的避难堡垒,十六世纪的欧洲要塞,欧洲城市地下防御体系的保护利用研究等等。

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学者召开了“东北亚军事遗产联合项目讨论会”,希望以三国间联系紧密的古代文化为背景进行军事遗产横向的对比和互视研究。 此次会议确定成立“中日韩三国军事遗产研究同盟”,旨在定期活动以推动东北亚军事遗产的研究。

会议由沈阳建筑大学、ICOMOS军事遗产委员会(ICOFORT)、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

2019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在京召开

10月28-31日,主题为“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与遗产构成”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ICOMOS主席河野俊行等14位国际世界遗产专家与30位国内遗产保护、考古、规划方面专家,对中轴线上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景山、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安门等遗产点的遗产现状、保护工作进行调研。专家对前门大街等中轴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表示极大的关注;对永定门广场给予御道遗址保护工作高度评价。在研讨环节,专家听取了孙燕关于中轴线申遗文本修编情况的汇报。刘庆柱和河野俊行分别对中轴线申遗项目发表了意见,专家团队就“北京中轴线的比较研究”与“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两个议题展开充分讨论,指出了将对中轴线申遗多方面产生影响的、值得关注的要点。

本次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承办。

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双墙对话交流活动在金山岭等地举办

11月3-13日,英格兰遗产委员会组织英国相关机构代表团来华开展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双墙对话交流活动。

11月4-7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长城保护联盟在河北省滦平县金山岭召开“第二届双墙对话研讨会暨长城保护联盟第二届年会”。中英与会代表围绕管理、保护、研究、考古调查、开放利用、社会参与6个专题,分别交流了中国长城和英国长城最新成果并展开讨论。在长城考察现场,两国和长城沿线专业人员针对不同时期开展的长城保护维修工程,面临的保护难题以及计划开展维修的代表性长城点段进行了讨论。会议还发布了《中国长城保护报告2017-2018》以及《第一届双墙对话:哈德良长城与中国长城保护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会后,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就双墙对话、世界遗产、工业遗产等更广泛领域的合作意向进行了交流;11月9-13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与会部分英方代表赴嘉峪关开展长城考古景观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嘉峪关、酒泉的部分汉、明长城遗迹,并与嘉峪关丝路(长城)研究院开展了合作意向座谈会,以进一步推动中英“双墙”合作的深入开展。

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10月24日,在普洱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所在地——云南省澜沧县惠民镇举办了“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9个国家的茶文化专家出席会议,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参会发表主旨报告。

近年,ICOMOS发起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形成了亚太地区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报告,中国方面也已初步完成中国茶文化景观报告。本次会议发表的报告内容包括: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国茶区涉及的生物地理分区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茶旅融合与茶文化景观持续发展,立足于茶的文化景观价值,从茶叶大数据看云南古茶树的世界地位,中西茶文化景观比较,等等,从全球视角下的亚洲茶文化景观到中国茶文化景观,分享了茶文化景观研究的国际背景、理论框架和类型研究,从国际视野和宏观层面为茶文化景观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参考和工具。

会议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普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第二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在湖北黄石举办

11月4-5日,第二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在湖北黄石举办。本届论坛以“《黄石共识》——世界文化遗产体系下黄石工业遗产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以及来自中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智利、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百余位国内外学者,就工业遗产保护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对黄石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论坛期间,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中心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3家单位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将在共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大数据中心、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平台与实践基地,以及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申遗、价值展示利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论坛由黄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共同主办,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亚太地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城镇村专委会论坛在京召开

11月14-15日,本次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研讨主题为“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历史性城镇景观可持续管理方法”。

研讨会第一与第二环节围绕历史城市景观(HUL)的理论背景与实践方法展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以《中国历史城镇保护面临的机遇》为题,提出历史城镇保护工作需要加强对三个维度的关注:在规划层面制定更具体、更可操作的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秉持正确的保护观念,延展保护内容;以开放态度将历史城镇保护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以近年在北京美国公使馆、德胜尚城、苏州火车站等建筑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在历史城市环境下城市更新中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理论。ICOMOS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原主席Elizabeth Vines等分别介绍了HUL的实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作为城市历史景观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法。以及城市历史景观与设计的关系等话题。

研讨会第三部分围绕HUL的重要案例经验展开。分别以北京旧城、杭州拱宸桥历史街区、巴黎马雷区、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市、印度海得拉巴市等地为例讲述了HUL方法下的各地的景观重塑实践。

第四、五部分围绕历史城市景观的管理,分别阐述了希腊埃勒夫西斯、日本、美国等国家针对城市历史景观方面开展规划管理、法律体系、财税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及经验;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评价、历史遗址可持续发展原则、WHITRAP在HUL上的实施推动工作以及通过培训出版活动推动实施等内容介绍了HUL的管理工具方法。

会议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ICOMOS CIVVIH)、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CIVVIH)亚太分委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乡村遗产酒店”评选标准暨评选征集也作为会议特别活动在会间发布。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办

为支持澳门参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11月6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英国、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包括14个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联盟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主管机构、科研机构等共100余位代表参会。本次会议是澳门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联盟以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申遗、跨国合作的重要举措。

会议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申报、形成与体系、水下考古、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等议题开展研讨,核心目标是推动和支持澳门进一步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监测管理、宣传推广和合作交流。

会议期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签署了《国家文物局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关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的协议》,并向澳门赠送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监测云专业版系统。

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海丝联合申遗办(广州)承办。

“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研讨班在大邑县召开

在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11月11-14日, 本次研讨班在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召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开班仪式上指出,文物保护和旅游融合道路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全新课题。一是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文物安全的底线;二是要坚持政治把关,充分挖掘文物价值;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拓宽文物价值传播方式;四是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中来。在为期四天的研讨班上,20余位来自政府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博物馆、文化企业、新闻媒体和国际组织的专家结合具体案例,围绕文物保护利用,特别是文物保护和旅游融合的实践和评估,文物旅游线路规划、品牌建设和国际化传播推广,文物保护和旅游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开班仪式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国文物报社分别与四川省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物报社、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大邑县人民政府主办。

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19年10月12-13日,“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100余位国内外考古文博机构及高校代表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纪念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创办人苏秉琦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契机,旨在号召当今考古工作者与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苏秉琦先生的学术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考古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核心使命与发展方向。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共同为苏秉琦先生塑像揭幕,这尊塑像将永远安放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与会代表分别回顾了苏先生投身中国考古事业六十余年的心路历程和卓越贡献,分享了近年新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强调要学习苏秉琦先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求真致用、学业经世的治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的学术作风。

本次纪念大会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举办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周年庆典活动

2019年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立十周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在浙江余杭和广西合浦同步举办了“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九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

为了向2009年6月召开的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致敬。2019年10月17-19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周年”庆典回归到策源地良渚,同时,广西合浦承办了分会场活动。本届艺术周活动以“共谋、共创、共赢、共享”为主题,以遗址公园为载体,举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解决方案推介会和考古研究成果分享会,交流遗址公园建设运营相关技术成果运用案例;在此期间,十年杰出贡献人物红毯秀、考古遗址公园摄影展、纪录片(宣传片)展映、文创市集、书画艺术展等也同步进行。最后,由103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共同形成了《关于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良渚共识》。

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数文科技等科技企业从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文创开发、5G建设等多方面推介了文化遗产与科技成果、科技融合、发展创新等方面的结合点,展现了学术界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期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秘书处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本次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秘书处主办,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合浦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在上海举办

2019年10月31-11月2日,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以“齐心遗产保护,协力社会发展”为主题,由文化遗产地保护利用优秀成果和产业支持两大展示方向构成,126家可移动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及周边科技企业参展,展商数量比上届增长约50%,体现了遗产保护行业的蓬勃发展。

30余家科研机构和协会组织,在博览会上突出展示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展示、宣传和表彰优秀遗产地的保护、利用、管理工作。

90余家代表遗产保护行业先进水平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相关供应商也在博览会产业支持展区设置展台,为交流新思想、新技术设立发声,展现行业内最优资源,实现资源与经验共享。

博览会除了为上述遗产保护领域全产业链版块设置展区,还设有别具特色的专门展区:由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打造的石窟展区;德国馆首次集中展示德国在建筑遗产领域优秀的材料及设备公司;四川省境内重要遗产地、博物馆集体组成的四川省团专区;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组成的校企专区;以及由传统手工艺大师现场展示各类技艺的当代艺匠专区。

为期三天的展会同期学术活动也相当精彩,共有六场分主题学术论坛:“意同中西——修复的工法与材料研讨会”“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和材料”“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政策和实践探索”“预防性保护”“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旅游开发”“石窟保护技术及新数字应用”,研讨内容聚焦保护理念与技术、管理实践与活化利用、传统工艺与数字应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本届博览会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由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源(北京)文化发展中心、德国莱比锡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2019年不可移动文物修复技能邀请赛亮相建博会

11月1-2日,“善顺匠心杯”不可移动文物修复技能邀请赛在上海展览中心第三届国际建筑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上举办。工匠们同台竞技,活态的比赛展示受到观众青睐。

本次大赛共有12家古建筑修复相关企业参赛,参赛队伍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工匠。考核分为砖墙修复工艺和古建筑木构件修复工艺两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修复方案制订和现场操作两个环节。评委团由古建筑保护领域资深专家组成。

在修复方案制订考试中,参赛者采取抽签形式获取需修复的砖墙小样或残损木构件小样编号,根据领到的小样构思修复方案,现场完成修缮方案编制;之后根据修缮方案用小样进行修复操作。在木作比赛中,选手们不仅仅要比拼锯子,刨子等基本工具的使用熟练度,更是在木构件补配的精准度上有要求,不能使用一颗钉子,还要体现最小干预性,同时考验对文物建筑特性的理解。

在砖作比赛中。主办方提供了十多种材料可供选择,其中包含有水泥材料作为迷惑项,以考验比赛选手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墙面的清理,也不得使用钢刷和泥铲,以免对原清水砖墙产生破坏。同时也要体现最小干预。

参赛队伍在施工工艺和做法还有细节的处理上,均体现出较高的水平,最后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分别获奖。

本次大赛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意大利马贝集团主办,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上海善顺环保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猜你喜欢

遗产考古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