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做到文化自信

2019-12-14

创造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其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和魂,是民众赖以依托的精神家园。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文明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而人类文明又是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成果。就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在伟大复兴路上的中华民族犹如一个历史巨人,植根于深厚的文化沃土,在地球的东方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充分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会越走越宽阔。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这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和实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而全民族团结一心,就必须有一个维系内核的东西,就是传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承和宏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好原则和方向,做到充分的文化自信。

一、用历史思维看待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学艺术,无论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还是瓷器、丝绸、茶叶、航海,无论是十二生肖还是百家姓氏,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诸子百家,无论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还是《春秋》《战国》《史记》《论语》《老子》《中庸》,无论是太极八卦还是阴阳礼乐,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历史和进步,折射出的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文化的稳健与成熟是中华文明的灵魂与血脉,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一本何其厚重的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通读、清楚、知晓和把握。有些是我们必须铭记的,有些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学正史,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还原民族文化的本来面目,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通过传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凝聚人心,来统一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魄之所依所系,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传承和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把全国人民的心紧紧的系在一起。

二、用系统思维看待多元一体的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岁月的长河里,各民族都形成并且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断积淀,形成了和谐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少数民族独特的地缘特征,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群体。少数民族文化包含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少数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少数民族特征的具体体现,是少数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所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在一个统一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反过来有利于自身。从我国多民族的实际出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是一种和谐文化。即56个民族能够传承、保持、表达各自的文化个性和独特性,各得其所;更能够彼此包容、领悟、理解、尊重、欣赏、融汇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和特色,和谐共处。

少数民族文化多以物质、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等形式存在,这些文化都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或农耕、或游牧、或狩猎,具有原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云南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全省共有少数民族1590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78个县市,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70.2%;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一方面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另一方面,云南也是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边疆文化、自然文化、旅游文化、人文景观文化最集中的地域,打好民族牌意义重大。云南民族工作积淀深厚,创造了民族工作的“云南经验”,形成了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站在全国、全省工作大局和战略高度,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富于时代特征、符合云南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生动实践。这是云南的历史使命,是云南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省第十次党代会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列为今后五年全省5个主要奋斗目标之一,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全面吹响示范区建设号角。《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路径:到2020年,通过着力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着力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着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实现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在民生持续改善、发展动力增强、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创建、民族事务治理等6个方面做出示范。省委书记陈豪指出:高位推动示范区建设,为丰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贡献;省长阮成发要求,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大力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继续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良好局面。七彩云南,民族团结,美丽和谐,各民族优秀文化正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复杂系统,各民族文化的结构,其生成的外在环境条件和传承的历史体系各不相同。只有充分尊重和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广泛团结各族人民,求得华夏民族的最大共识,达到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三、用辩证思维看待以地域和城市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包含方言文化、婚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民间绘画、地方服饰等。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当下的“田园城市”,都在探索城市空间秩序、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平衡和谐。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流传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领域。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街等等浩如烟海,目前经国务院审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达119座,这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拥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的出厂精美的工艺品。他们的留存和光大,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打开了一个个窗口。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这些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城市,更是跻身世界文化窗口,为世界文明打开了中国之窗。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为理念,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城市精绝”为一个个城市打造了一张张的靓丽名片。这些城市和地域,比拼的更多的是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其中胜出的往往都是地域文化明显、城市文化突出的地域或者城市,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以滇西重镇保山为例,市府所在地隆阳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开发史,由此而过的南方古丝绸之路历史悠久,积淀的永昌文化、哀牢文化、洞经文化、永子文化、移民文化、回汉文化、蒲缥文化、梨钯会农耕文化、抗战文化、保山古城文化、温泉文化和珠宝文化等异彩纷呈,但是这块历史文化沉淀厚重的土地,一度时期未被很好的保护、开发和发扬光大。一遇节庆,保山城万人空巷,保山人皆出走他乡旅游观光。无论是官方接待还是民间往来,守着一块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却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留不住自己人,更吸引不了异乡客。近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立足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怡人的气候条件,结合实际提出跨越发展目标,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永昌哀牢历史文化做好文章,致力于把保山建设成为边疆地域历史文化彰显,各民族历史文化交融、非物质文化突出、民俗文化丰富的5A级历史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城市。如今,作为哀牢故都,保山中心城市围绕山水田园路五篇文章,以恢复古哀牢国的古清华湖、湿地、农业观光园为核心,“三个万亩廊道工程”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温润保山、文化保山、文明保山三张名片实至名归,市民的自信心、幸福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日益攀升,保山的知名度、吸引力、凝聚力日益增强,社会经济各项指标走向新高。实践证明,一个城市的发展兴盛,必须立足它的历史传统这一文化根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必须让游子有根可寻有情可依。一句话,必须要让人心归一,方可永久大统。

四、用创新思维看待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前来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站就安排在故宫,体现了充分的文化自信。总书记向特朗普介绍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故宫就具有600多年的历史。总书记在对外推介中国的时候说,要看千年的中国到西安,要看500年的中国到北京,要看百年的中国到上海。之所以说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我是这样认识的:从学术界来说,文化成熟有三个标志,一是必须要有文字,二是必须有城市式的居住方式,三是必须要有青铜器。优秀文化等同于文化成熟,中国有最早的距今3600多年的甲骨文、乃至更有河南汝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画像符号;中国早期的城市从夏商就开始出现,司母戊方鼎是青铜器成熟的典型代表。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四大文明构成的世界文明来说,它们在世界发展历史上功不可没。但是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就是中华文明。比如巴比伦文明,到现在,伊拉克因为常年长期的战争战乱,文化教育的缺失,很少能够看到巴比伦文明所遗留或者存档的东西。比如埃及文明,象形文字找不到、血缘找不到、法老的后代找不到,在尼罗河找到的法老村,却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而印度文明,表面上都有遗留,遗憾的是有冲突,历史没有人记下来,连佛教文化在印度也基本消亡了,没有完整的传承下来。上述三个文明正是因为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和发扬,所以被冠以古文明,即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而中华文明之所以未被冠以古中华文明,而是一直称其为中华文明,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它历经上下五千年的风雨洗礼,得到了历史传承,颠扑不破、经久不息、源远流传。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战乱和磨难,但是中华文明从未被摧毁。我们之所以一直被称其为或者说自称其为炎黄子孙,就是源于在42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进行了700到800多年的完善,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六位伟大的王者为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了充分的准备,炎帝教会了我们的祖先耕种、亲尝百草祛除疾病,固守领土部落,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保守主义。黄帝致力加强武装建设,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创新思潮。而公元前五世纪成为了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四大文明的代表人物集中涌现,孔子、释迦摩尼、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孟子、阿基米德、韩非子等等,这些伟大的先人在各个领域破冰除尘,古希腊的哲学家在海边思考人和物的关系,印度的哲学家在恒河岸边梳理人和神的关系,中国的哲学家在黄河边研究人和人的关系。这些成果和文明最后通过国家的力量得以传承和捍卫。比如罗马帝国、秦汉帝国、古巴比伦王国、印度孔雀王国等。这些王国逐步灭亡,仅余东半球的秦汉帝国和西半球的罗马帝国,而最后罗马帝国也被北方的匈奴所灭亡。而在近现代,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得以绵延传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从未被超越,更不可磨灭。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技术、医学、文学艺术的独特成就,极大的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宝库。时至今日,中华文化的价值仍熠熠生辉。

五、用开放思维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的是全球意识、开放胸怀、崇高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面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保持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核心就是“和”字,民族和睦、世界和平、天下和谐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可以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只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全球社会的互联共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渐强大,日益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用发展的眼光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国际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 “地球村”必将是全人类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国家有界,文化无界,文化总是能够消除隔阂和界限,把全人类各民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眼界应该更为宽广,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宏扬,真正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作为炎黄子孙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更应该被我们所浓墨重彩,重点书写、发扬光大,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引领世界优秀文化潮流,为全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