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明墨竹竹叶形态的演变

2019-12-14杨少鹏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000

流行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墨竹竹叶竹子

杨少鹏(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000)

一、墨与竹的本原交汇和墨竹起源

竹子原本是一种普通寻常的植物,因其苍翠欲滴、刚柔相济、姿态潇洒的美感而受到人们的赞赏,早在《尚书》中就有对竹子自然之美的表述:“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诗经》中直接提及竹子的有几十处之多,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澳》);可见竹子的自然美历来就被人赏识和歌颂。

墨本属于作画的工具,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发明年代在历史上已无从考据,但从出土文物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在汉代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墨最开始用于书写,然后开始运用在绘画上,水墨法的运用大概是在唐代。宋代对水墨的使用已经深深地融入它的文化和审美中,元代的文人画更是发展了水墨的运用和技法。纵观中国的绘画作品,有一大半都是墨山墨水、墨花墨禽,墨香墨色的绘画风格和文人画情怀形成了中国的墨文化。墨是中国古人用五色系、阴阳观念、出世态度去表现世间万物的标识,是传达精神界等诸多层面物、色、神、情的综合主题。墨代表了中国古人的一种价值情怀。

墨与竹的交汇形成了墨竹,这是中国两种文化本原的交汇。“墨竹一词,最早出现在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文章指出:“孙位者,东越人也。光启年……昭觉寺休梦长老请画浮沤先生、松石墨竹一堵……松石墨竹笔精墨妙,雄壮气象,莫可记述。非天纵其能,情高格逸,其孰能于此耶?”黄休复指出的孙位应是晚唐人。唐人萧悦在竹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自居易曾为萧悦作了一首著名的题画诗《画竹歌》来赞扬他的竹画,其中“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点出了画竹艺术中立意与命笔的根本法则,是我国画竹理论的萌芽。墨竹的产生和发源有不同的说法,在墨竹产生的其后朝代,文人志士依然将墨竹作为主要题材,墨竹绘画开始不断发展和演变。尤其是墨竹竹叶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墨竹发展史。

二、宋代墨竹竹叶的形态特征

北宋时期随着儒学文化的影响日深,而竹子的高洁、虚心等特质,又成为儒家君子标准化的特征,故而深为文人志士所喜爱。受此影响,画坛之上画竹之风盛行,然以墨竹名家者仍为数不多。刘道醇于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编写的《圣朝名画评》记述了宋初墨竹画发展的脉络:“写墨竹千古无传,自沙门元霭及唐希雅、董羽辈始为之唱。阎士安下笔清劲,造形圆备,最为长也,王端仅与之敌,识者谓士安得其竿,王得其叶,而梦松又次焉,皆列能品。”其中可以看到对墨竹竹叶的表述。随着墨竹画的增加、墨竹画家的不断出现和墨竹艺术的推陈出新,以水墨为创作媒材,融入书法的笔趣,蕴涵内在诗文的情感,在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成书的《宣和画谱》里,终于使“墨竹”成为独立的绘画门类。由于这些人留下的作品很少,很难去考证。但是宋代文同留下的《墨竹图》还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能供人更直观地考证宋代墨竹竹叶的形态特征。在文同所描绘的竹叶中,竹子的单片态势以四种不同的形态为基本单元,有圆长的、中长的、细长的、短小的;整组态势以倒“人”字或“入”字为基本单位,作钝角外张。还有整簇整支态势以不等边三角形为基本单元呈现出来。并且运用了争让原则的矛盾处理手法,一侧叶多,一侧叶少,均匀分布。既还原了原有的竹态和竹貌,又富有艺术表现力。这些描绘和处理都是受到了宋代理学的影响。

宋代是墨竹发展的初期,比较有影响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文同了,由于文同是湖州人,文同所画的竹子被称为“湖州竹”。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湖州竹派”。

三、元明墨竹竹叶的形态演变

元代文人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引导了花鸟画家们的艺术实践,推动了水墨之风的盛行。历史进入蒙元时期,文人们纷纷归隐,以绘画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墨竹成为了元代画家常见的表现题材。这一时期墨竹的表现种类也在增多,改变了宋以来单一的表现形式。如管道昇擅写晴竹,柯久思擅写修竹,倪云林擅写瘦竹等。

李衎是元代初期的画家,始学王澹游,后学文同的湖州竹,是湖州竹派的继承者。他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竹叶,以严谨态度记述自然中的竹叶的变化,他不仅有丰富的墨竹作品,且编写了一部内容翔实的《竹谱详录》,将文同的墨竹写实传统发展到了极致。

赵孟頫在绘画和书法上造诣颇深,推崇“尚简”的思想,在他的《枯木竹石图》中,嫩竹枯枝精致纤秀,以书写笔法描绘,墨色较为浓厚。他认为书画同源,墨竹的竹叶画法更体现了书法用笔。所以赵孟頫基于坚实的书法基础,以屈曲盘旋的“九叠之法”画竹叶,又增以道劲颤掣的“金错刀”作墨竹,他将书法的真谛和自然竹叶的神韵两方面融汇。

管道昇是赵孟頫的妻子,《书史会要》中有对管道昇有“有才略,聪明过人,亦能书,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的记载。在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中有一种“晴竹新篁”的画法,即由管道昇所创。如管道昇的《竹石图》就是“晴竹新篁”的一个典范。

在赵孟頫和管道昇之后,文人画的时代开始真正到来,画家不但要有画品还要有人品,墨竹竹叶的形态和笔墨技法在这一时期有很大的改变和提高。柯久思作为这一时期的墨竹代表人物之一,对墨竹竹叶也有所发展。竹叶的形态和管道昇的有些相似,但是大小上有很大区别,而且柯九思的竹叶撇的角度更大,张得更开,显示出文人气质和格调。柯九思的墨竹竹叶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赵孟頫书法笔意的发展,柯九思画竹叶如行楷,在用笔的速度快慢中求变化。他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表现出不一样的竹叶。

元代画墨竹的画家还有很多,如元四家中的倪瓒和王蒙,从元代这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元代墨竹竹叶较宋代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从竹子种类上来看,元代出现了修竹、篁竹、晴竹、瘦竹,并将竹子与石头组合,多作竹石图。从单组竹叶来看,由宋代文同的“人”字和“入”字发展到“个”字、“介”字和“川”字。从竹叶的技法上来看,由以前的楷书用笔转为行楷用笔或草书用笔,丰富了竹叶的技法。从竹叶的形态特征来看,由原来单一的搭配变得丰富起来,如管道昇的小短叶、柯九思的长撇仰叶、李衎的“个”字俯叶等。并且元代有多位画家编写竹谱,将墨竹的理论和用笔做了系统的整理,使得墨竹竹叶在元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是墨竹艺术持续发展时期。以王绂、夏昶、文徵明、唐寅、陈洪绶、徐渭、继承宋元先贤的艺术思想,延袭文同、苏轼绘画的脉系,延续湖州竹派的艺术精神,更好地发展了湖州竹派。明代墨竹竹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由原来的“个”字和“介”字三笔四笔法变为五笔法、永字八法;竹叶的形态由具象向意象发展;笔墨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明代的夏昶善画风竹,表现竹叶的一种动态感,竹叶在风中摇摆出现不同的姿态,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明代之前墨竹的竹叶主要呈静态态势,不论是俯叶还是仰叶都给人一种安静。夏昶的竹叶主要描绘的是在风中摇摆的样子,给人一种骚动。

王绂的墨竹挥洒自如、纵横飘逸、青翠挺劲,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师法吴镇、王蒙、倪瓒等画坛大家,他的竹叶风格十分鲜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竹叶潇洒磊落,用笔豪爽,气势连贯。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轴》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之致;枝干润泽,叶尖微垂,具有含雨带露之态。竹叶运用笔触之宽窄直曲,发挥书法特长,随手自然撇出,以体现叶之正侧向背,顾盼俯仰。以墨之干湿浓淡、笔触之大小疏密,表现竹丛之空间感和立体感。

在夏昶和王绂之后,明代也出现了很多画墨竹的画家,如著名的明四家文徵明、唐寅等,文徵明、陈淳、徐渭的墨竹为清代墨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程式化的墨竹竹叶开始解体,墨竹竹叶变得更加自由和富有个性。

结语

从宋元明墨竹竹叶的演变我们可以感受到墨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经历了不同朝代和文人志士的洗礼,墨竹焕发着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它已经成为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墨的高贵,竹的贞洁。墨竹的组合清真自然;从静到动,从简到繁,从形到意,每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和思想,都有每个时代的生命哲学。墨竹竹叶的技法随着书法在绘画上的运用而丰富,从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所以宋明清墨竹竹叶的形态演变不仅构成了墨竹种类演变,也形成了墨竹笔墨技法的演变。

本文因为字数限制,选择人物有限,仅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墨竹画家的代表作品来分析,因此可能会有疏忽,不能以偏概全,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墨竹竹叶竹子
Redefinition of the Odorrana versabilis Group,with a New Species from China (Anura,Ranidae, Odorrana)
我的植物朋友
闫正国墨竹欣赏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王光先国画作品
竹叶沟怀古
和竹子在一起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探究文与可与苏轼的友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