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为了洱海水更清澈
2019-12-14文任维东
文任维东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站在岸边远眺,静卧在苍山脚下的洱海,在阳光的映照下,万顷碧波,湖光山色,风情万种。微风吹过,波澜不惊的湖面,氤氲缭绕似仙境,鸥鸟戏水舞蹁跹,一派“笙歌缭绕轻烟里,疑是蓬莱梦中行”的人间美景。
洱海古称“叶榆泽”,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境内,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湖泊面积252.9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蓄水量27.94亿立方米;大小入湖河流117条,全长23千米。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洱海,这个被大理人民引以为豪的“母亲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不断出现“生产生活对湖体过渡侵蚀”“流域污染日益加重”“污染负荷不断增加”“蓝藻大面积暴发和聚集”……洱海的美丽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7年年初,面对洱海保护治理的严峻形势,云南省作出了“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决策部署,全面打响了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力争从根本上治理洱海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
划定“三线”整治污染
2013年至2016年,大理的餐饮客栈出现“井喷”。洱海流域核心区一度有餐饮客栈将近2500家。2017年年初,不堪重负的洱海,终于亮起了“水质警示灯”,蓝藻连片集中爆发。站在洱海水质拐点的“十字路口”,大理政府迅速启动了洱海抢救模式,2017年4月,洱海流域核心区的餐饮客栈全部暂停营业。
为了进一步加强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空间管控,恢复自然生态岸线,构建连续完整的湖滨生态屏障,给洱海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2018年5月30号,大理州公布了《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划定了洱海保护的“蓝线”“绿线”和“红线”, 涉及全市沿湖8个镇、24个村委会、1806户的“三线”划定生态搬迁。
双廊,位于大理市的东北端、洱海的东北岸,是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称为“苍海风光第一镇”。近年来由于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管理与环保工作滞后,当地一些客栈与餐厅经营者私搭乱建、随意向洱海排污现象一度愈演愈烈,成为洱海保护治理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双廊镇客栈经营户张联荟说,她家的客栈花费了父母一生的心血,但由于房屋建设时没有报建手续,因此客栈一直没能办齐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消防证等必备的证件。尽管如此,张联荟家的客栈和镇上其他证照不齐的客栈一样,一直都在照常营业。她家的30间客房,在生意好的七八月份可以连续满房两个月。
2018年下半年,张联荟家接到了需要进行整改和拆除的通知,一家人虽然百般不舍,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了。他们也觉得应该给下一辈,甚至是下下一辈留一个健康的洱海。
经过近两年的全面停业整治,双廊如今已经大变样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道路、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更加规范,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的新双廊。目前排污达标、合法合规的381家客栈、餐饮经营户恢复了经营,占了此前停业整顿的61%。
除了拆除客栈和民宅,2018年12月份,大理州开始全面停止洱海海东开发区建设。
2018年10月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布的督查结果认为,洱海环湖周边旅游地产开发强度仍然较大,组织实施的多个旅游发展规划未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状况。大理州开始全面停止洱海海东开发区建设。2017年底开始进入的恒大、中梁地产、华侨城、绿城、碧桂园、万科等品牌房企也停下了在建项目。
大理市委书记高志宏介绍,海东新城原来计划是123平方公里,后来降到53.49平方公里,最近又降成43.39平方公里,降了将近80平方公里。大理市的发展特别是核心区,必须实行减量,只减不增,现在所有的项目都是叫停的,城市规划修订调整以后,对于洱海周边一些房地产开发肯定是严格限制的。
全民参与共同守望一泓清水
“世人都夸大理美,美就美在洱海水。保护洱海责任大,要从我做起……洱海水清大理兴,水泛银波柳成荫,鱼儿成群鸟儿唱,如人间仙境。”在大理海东镇,白族大本曲理论宣讲团成员、“海东腔”传人李丽和同伴们,在一个白族四合院里演唱着《保护洱海从我做起》。2018年起,他们在全市已经演出近60场,以乡情、乡音、乡愁感动人,群众听得格外入心。
如今在大理州、大理市,最深入人心的一句口号就是:保护洱海,人人有责。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是大理保护洱海的宝贵经验。
从2014年开始,大理州开始制作中小学洱海保护知识专题片,向全州中小学校发放,在每年3月、9月举行洱海保护开学第一课活动,深入扎实开展以“听一堂环保讲座、发一份倡议书信、写一篇主题征文、开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知识竞赛”为主要内容的洱海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五进工程”。从州到市(县),无论是机关,还是乡镇、村组,或是社区、企业、学校,人人参与、全民治湖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
湾桥镇古生村76岁的老党员杨练说:“当好洱海保护‘宣传员’是分内事。”每天在古生村老年协会,杨练都会向村内老年人宣传保护洱海的意义、政策和效果。“老年人回到家中,多多少少能把党的政策和环保知识讲给他们的子孙,也能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大家都来保护环境,让洱海更清。”杨练说。
李想是银桥镇磻溪完小的一名小学生,今年12岁的她也是一名“洱海卫士”。她每周在学校都要上一门名为《洱海保护》的课程,每个月都会去洱海边参与分类捡拾垃圾的社会实践。
为了守护自己的“母亲湖”,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大理人把对洱海的呵护,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的行为。
清晨的海风刮在脸上,有点生疼。海东镇向阳村的赵会刚和他的同伴脸上却冒着汗。他们划船将洱海中死亡的水草捞上来,装上车运往镇里集中处理。全镇31名滩地管理和水面保洁员每年要打捞400吨水草和漂浮物。他自豪地说:“我们一天都舍不得休息,要让洱海水更清。”
金梭岛是洱海中的第一大岛,四面环水,有居民1600多人。在渡口码头,停着两艘船,小的一艘装着生活垃圾,村民将船上的垃圾用背箩搬到垃圾运输车上;大的一艘装着8个塑料大桶,村民用皮管将收集并处理的中水抽到污水运输车上。村民张崇锋介绍:“每天有8人负责清运工作。生活垃圾两天外运一次,每次2船,约10吨;中水每天运一次,每次5船,约80吨。”确保不给洱海增加污染负荷。
时至中午,洱海之滨的喜洲镇仁里邑村,滩地管理和水面保洁员王树兴与同伴们干得热火朝天。随着“一二三”的口令声,七八个人齐心协力将散发着臭味的大块水草根清运上岸。他说:“我们对洱海有感情,刮风下雨都要到‘工地’上班,保持1.8公里的滩地和水面干净。”
每天,洱海流域16个乡(镇)、村委会干部、水管员、滩地管理员等全员上岗,上万名干部群众奋战在截污治污一线,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从洱海周边餐饮客栈自行停业,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搬迁,土地流转,地下井封堵,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到众多农村家家户户化粪池建设等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族各界都在用实际行动保护洱海这个“母亲湖”。
【观察】
洱海边的苍山,是中国山地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山脉之一,共有各类植物近3000种,洱海也是云南高原生物多样性最突出的湖泊之一,2014年苍山洱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优美的环境,带来的也是滚滚的旅游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苍山洱海最好的写照。
但过度的开发,最终会毁掉大理人眼下拥有的这一切,日益严峻的水质环境,不断在警告着沿岸的居民,洱海的环境承载量是有限的。只有在今天当机立断,遏制住环境下滑的势头,才能保住未来的绿水蓝天。虽然大理市眼下面临的各种善后工作,让各方都感到了阵痛,但当地政府,投资者,当地居民,都将为曾经的无序过度开发,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每一个在环境中索取过过多利益的人,都将在恢复环境的过程中,偿还自己亏欠环境的那份债务。洱海边的这个教训,也值得更多人引起重视和思考,不要为眼前的利益,失去了未来,留住绿水青山,就是留住一个值得期待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