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区 活态传承
2019-12-14胡恩同
胡恩同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非遗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是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一个社区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是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生活,使之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融入和传承。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增强非遗在现代城市基层社区中的传承传播活力,推动非遗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上海积极探索非遗扎根社区、融入生活传承实践。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指导下,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将上海市奉贤区设为“非遗在社区”试点。2018年初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奉贤区试点为核心与起点,全力推动覆盖全市的“非遗在社区”传承传播工作。
“非遗在社区”是上海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次理念突破和探索创新。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专门制定了“非遗在社区”三年行动计划。这个计划通过几年不懈努力,引导传承人扎根社区环境,培育社区土壤,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传承传播活动,提升非遗在社区的知晓度和传播力,最终实现扎根社区、融入生活、活态传承的目标。
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坚持“深扎性、传承性、生活化”目标导向,牢牢把握“扎根当地、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试点先行、资源统筹、纳入评估”原则,让非遗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地与城市文化空间结合起来,让非遗的承载者——传承人有责任、有权利、有机会、有条件扎根社区,真正让非遗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在社区基层中活态传承。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上海市“非遗在社区”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建立了一套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以市区、街镇、传承人为核心的服务管理和指导工作机制;二是设立了一个总体工作目标,明确要实现“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管理有机制;推进有保障;社区有生态;国际有影响”的工作目标;三是构建了一个全覆盖的传承传播空间网络,形成了16个区、219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延伸拓展至居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公共空间;四是培育了一批社会传承人群,形成了以首批363名签约传承人和广大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区传承队伍,增强了非遗传承后继人才的培养;五是涌现了一些探索创新的实践典型,众多深扎社区的“生动实践”和“传承故事”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