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式扶贫”,先别急着打板子
2019-12-14李英锋
□ 李英锋
新华社记者在西部某贫困县采访时发现,几个被村民认为好吃懒做的贫困户,靠财政奖补资金、小额扶贫贷款入股村里合作社或企业帮扶的产业项目,自己不出一分钱、不出一份力,即可获得每年上千元的收入。
对此,舆论表达了担忧,认为“分红式扶贫”与直接送钱给物无异,只授之以鱼,不能授之以渔,会助长懒汉思维,不利于精神扶贫,不利于除穷根。
“分红式扶贫”属于产业扶贫的一种形态。目前,“分红式扶贫”的表现形式有几种,地方政府或帮扶单位购买畜禽后,交由企业或合作社集中管理,贫困户全程不参与,年底参与企业分红;小额扶贫信贷,钱不给贫困户,统一交由企业使用,贫困户定期“领”利息;用于产业扶贫的财政资金,买了商铺,每月将租金返还给贫困户。
笔者以为,评判“分红式扶贫”,应该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笔者分包的那户贫困户患有精神疾病,语无伦次,行无定止。对于这样的贫困户,很难寄望于授之以渔。从实际效果来看,“分红式扶贫”比兜底更符合这些贫困户的实际,也能够提升扶贫效率和成功率,保障扶贫资金的安全稳定输出,避免扶贫资金的浪费或低效输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不能否认,大水漫灌式地“分红式扶贫”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对于那些身体健康、有基本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有养懒汉的可能。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或帮扶单位在分配扶贫资金、发展扶贫产业、选择扶贫措施时多一点精准施策的思维,针对身体状况、劳动能力不同的贫困户,制定不同的扶贫计划。对身体条件允许的贫困户,应该更多地授之以渔,扶上马送一程,助其走上自强脱贫之路;对身体条件不允许的贫困户,则应多送保障。
“分红式扶贫”分到点子上,才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
高校“隐性资助”贫困学生,越多越好!
中国矿业大学依托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大数据,“隐性资助”贫困学生。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乔志峰认为,以前,在贫困生的认定上,有些学校存在标准不科学、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的问题,有的还让贫困学生当众演讲并接受投票。如此“示众式”的做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让部分贫困生不得不放弃了助学金的申请。
“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值得推广
6月20日,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与7家保险公司签订“警保合作”协议。今后3年,双方将在全省建设3840个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发展6167名农村交通安全员。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何勇海认为,完全指望交警部门管控农村交通并不现实。河北省的做法,是对农村交通警力的有效补充,有助于维护农村交通安全。
脱贫就是要持续发力
河南省西华县森爵车业有限公司,对贫困户帮扶增收实现“三级跳”,让贫困户,“自愿入股、月底分红”,使贫困户年增收4000余元;其次安置20多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在企业内就业,每月工资2000元以上。贫困户脱贫后,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每人每月工资可以增加到4000元。
河南省西华县彭世繁认为,虽然前几年通过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达到了脱贫标准。但是,如果脱贫后工作松劲,甚至对脱贫攻坚不管不问,脱贫攻坚就会不进则退,贫困村、户慢慢就又回到贫困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