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摘编
2019-12-14田文玲
要注重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闻认为,传承红色基因要注重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文化传承下去的内在要求。一是抢救性地做好“老”的文章。因为一些革命文化再不挖掘可能就看不到、摸不着了。二是做好“新”的文章。用更富有时代性的新话语、新形式、新载体,让大家听得懂、听得进去,起到感动一阵子、铭记一辈子、受益一辈子的效果。
城乡融合更强调城市和乡村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认为,城乡融合是一次阶段性的转型,其核心是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相互依赖、互有需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解决的就是政府在“统”的方面太强,市场作用偏弱的问题,要打破政府单一主体,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发展农村要素市场。而要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关键是土地制度改革,要实现城乡土地权利的平等。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
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何绍辉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能单一进行,必须协调推进;不能孤立地干,而要统筹起来做。两项工作融合推进,就是要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少走弯路,不搞重复建设,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地为乡村振兴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要坚持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手抓”,不能有偏废、搞取舍,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要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认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标志是产业兴旺,要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三大体系彼此联结、相生相伴,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的体系支撑。应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乡村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机制
江苏省徐州市委党校卢倩认为,要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更高的价值和乐趣,以提振农民振兴乡村的“精气神”。要尊重提升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乡村文化内生机制是农民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其实质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需要不断强化农民主体的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培育现代高素质农民,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这也意味着,农民不仅是文化振兴的主体,也是文化振兴的受益者。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体之中,系统研究并把握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探索建立农民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开展个性化、差别化的文化活动,精准施策、有效供给。